《追溯铁路一小历史风云 纪念扶轮小学百年华诞》

歆昕

<div>如果说人生是一道漫长的风景线,那么我把最温馨快乐的景观,定格在童年,聚焦在小学!上世纪70年代,童年的我们走进铁一小,开始步入人生社会的第一步。<br></div><div>两扇朱红的大门,每天热情地迎送我们灵动的身影;和蔼可亲的教师,每年辛勤地培育我们稚嫩的心界……。5年的小学时光,一生都难以忘怀,尤其铁一小校园留给我们那不灭的记忆:私人的庄园,童年的乐园,学习的殿堂……,使得我们对它充满了留恋和怀念。那时的我们应该庆幸和感谢:铁路先辈完整地保存了这个私家庄园的典雅风貌,让他的几代子弟都在这里得到园林建筑的艺术熏陶,完成小学时代的知识积累,让幼小纯真的心灵印刻下人生最美的记忆,让一代代的铁一小毕业生更有深感作为铁路子弟的幸福,自豪和骄傲!</div> <h3><font color="#010101">48年过去了,铁一小,这个美丽的庄园给我留下童年快乐的记忆,同时也对它有谜一般的未知和疑问?它的主人是谁?它来源于何方?它过去曾是怎样的一个盛景?它也会像《金粉世家》那样的发生过故事吗?在这个庄园里,那些神秘的传说,地道、地下室、水牢等等,都是真的吗?这个庄园还能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40多年来,我也在梦境中、在脑海里,无数次翻腾起铁一小的原貌旧景,浮现出这个庄园的楼宇格局。在我那孩提时代的记忆里,它是个中西合璧的庄园,亭台楼榭,雕梁画柱,长廊环绕,繁花名木,鸟语花香,雅中有俗,静中寓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诗意,让整个庄园充满了豪华富贵的气派。我想:其实我们每个从铁一小毕业的学生,都会在自己的记忆里,勾画出一幅属于自己的铁一小风貌和场景吧!</font></h3> <h3>此时,我的思绪穿过时间的隧道,仿佛一下子回到了1970年----1975年,回到了坐落在河北区宇纬路4号的【铁一小】。</h3><h3>那时的铁一小,分有前中两个庭院,大小两个操场,全园高大围墙由灰色砖墙砌成环绕…..,它的原貌格局由此全面铺开:</h3> <h3>1,正大门:校园的正大门由砖雕,抱鼓石组成,衬托住长半圆校匾,黄底红字,醒目繁体“天津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校”,一对石狮端坐在大门口左右;跨进两扇朱红大门,上有雕梁画栋的门洞,下有厚重横木的门槛;走过中式门卫房,迎面就是一面影壁,上装筒瓦,砌工精细,毛主席的手书题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即刻印入了眼帘。想当初,毛主席的这句经典语录就是我们人生起步,迈入知识海洋的指南号角,时刻鞭策着我们立志,长大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h3><div>2,前院:进入校园后,即踏入前院。传统的中式四合院风格,左右是廊下平房,呈正反两个L型,廊顶彩绘,玉柱林立,那间间相连的平房就是我们的教室,我入学时一年一班教室,就位于右侧。教室前的空地植有绿色树木,摆有运动单杠和双杠,以及水泥乒乓球案等;绕过影壁,正前方就是校园主楼,一座庄重气派二层楼宇,分前后两部分,各自开放通用。主楼前半部完全是中式风格,楼顶为木质框架,飞檐斗拱,立柱鼎立,彩瓦贴檐,玲珑翘曲;梯形平台凸出楼前,阶梯上端,楼门大开,就是校长室和教师办公室,青砖楼体,红色门窗;楼侧左端设有教室;这座主楼还有两翼的伸展部分,从侧面二楼出来沿着大理石楼梯到达地面后,铺有走廊通道分别连接中院的左右侧楼房。主楼后半部的墙体是花岗石结构,与中院建筑风格浑然一体,多作为教室使用。</div><div>3,小操场:位于左侧平房教室的后面,也是校园的最左端,并开有旁门;在灰色院墙下,摆有运动单杠和双杠、水泥乒乓球案等;小操场的左侧墙角落还设有厕所;右侧通向大操场的链接处,有数间音乐教室。</div><div>4,中院:位于校园主楼的后面。中院由四座楼环绕,呈现西式建筑风格。四座楼的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楼墙和墙基均为花岗石条石砌垒,外观宏伟,房顶多为意式角亭,有园亭和方亭之别,圆柱和方柱之分,并分别用圆拱、平拱、连供、垂柱进行点缀,这些角亭高低错落,构成优美的建筑空间;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它们都是教室楼。中院的教学主楼与校园主楼后半部,遥相辉映,它是典型的欧式建筑,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等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这是一座浅色基调的三层楼,一楼到二楼也是外伸延展的梯形楼梯,位于楼的正中央,二楼和三楼的楼道走廊都是拱券式。左侧楼是作为达仁堂药厂的学工场地,学生们都在这里包药装盒,进行过学工劳动,此楼前是一个大理石台面的大露台,雕栏玉砌,被当做全校露天集会的主席台;而右侧楼全部都是教室,我毕业时五年八班教室,就在此一楼。</div><div>5,大操场:位于中院之后,也是校园的最后部位,这个全校最大的空间场地属于我们尽情散欢奔跑的自由天地。大操场左侧是平房教室,右侧是大礼堂,大礼堂是典型剧场设计,开设前后两处大门,设有中央舞台,两侧还有空中观望楼阁,全校学生大会,乒乓球训练场都在此地。大操场的灰色后院墙有个小门,可通向达仁堂药厂。</div><div><br></div> <h3>记得2012年初夏,我相约几位小学同学,专程回去拜访了铁一小,那时铁一小已经恢复了它的原名“扶轮小学”。一个烈日当空的周六,在明晃晃的太阳光下,站在熟悉的校门口,我仰头上望“天津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校”的校匾,格外的亲切,右首平视“河北区扶轮小学”的标识,却意外的无感。</h3> <h3>望着诺大的校园,只留下一堵旧院墙、一对老狮子、一面影壁、两扇朱红大门……。</h3> <h3>里面却面目皆非,记忆中的校园景象荡然无存,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唯有几株粗壮茂密的老树像是在向我点头示意,欲言又止地要讲述这里沧桑的过去……。时光的年轮已经把铁一小的原迹彻底踏平抹去了,真是:徒有其表,换囊其中!我不禁心中悲叹道:别了,铁一小!回不去的校园,永远消失的美丽庄园!</h3><div><br></div> <h3>别梦依稀叹逝川,校园三十七年前,人面不知何处在,旧貌校舍未再现!</h3> <h3>今年2018年,是扶轮小学百年华诞,不经意间看到一个宣传片《百年扶轮》,再一次提及铁一小,不禁又勾起我对它的深深怀念和眷顾,于是萌发念头,要对它进行一次溯本求源的探索,要对它进行一个认真彻底的调查。借助小学同学提供的最初资料,我开始为期一周的百度和搜寻,比较和鉴别,考量和分析,旁引和曲证,终于百年扶轮,百余年神秘庄园,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了,谜底和答案揭晓了:北洋银元局官衙----天津造币总厂----刘梦庚----刘家花园----扶轮小学----铁一小等等,在我的笔下一一地描述出来,供我的同学,供铁一小的校友一阅:</h3> <h3>1,关于刘梦庚:1881年出生,天津人,祖籍直隶抚宁县人,北洋政府时期政治家。刘梦庚系中华民国大总统曹锟之盟弟,是直系的灵魂人物,手握重权,曹锟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是著名政治家、医学家、军事警察、北洋政府直系情报机关首脑、北洋直系高级将领。此人业儒工于诗文,外表文雅,十分威严而又谨慎。早年在天津教会学校学习,受过西方良好的教育。精通英语,法语,日语,德语,俄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七国语言,又精通医术,可谓“奇才人物”。1902年,考入北洋陆军军医学堂第一期,后赴美国留学,毕业后派充曹锟营任军医官。民国后,任直鲁豫三省巡阅使,署军医总监。1919年任天津造币厂厂长,1921年任京兆尹兼密云副督统,以功晋陆军中将、辑威将军,1923年加上将衔,1924年任京畿警备区副司令,1926年任直隶井陉矿务局总办,1934年出任伪满热河省长……。刘梦庚于1937年7月离职,回到天津,自此在天津做起了寓公,直到去世。</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2,关于刘家花园:清朝末年,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天津推行新政,委派周学熙为北洋银元局总办,1902年,周学熙创建的“北洋银元局官衙”就设在大经路(中山路)与宇纬路交口,宇纬路4号【铁一小】。</font></h3> <h3>清光绪29年(1903年),周学熙又奉清政府之命,在大经路(中山路)创建“天津造币总厂”。</h3> <h3>后由当时厂长吴鼎昌(刘梦庚的前任)题写“造币总厂”门额,保留至今。刘梦庚于1919年出任天津造币总厂厂长,他在北洋银元局官衙院内建造私宅,并于1926年完工,修缮一新的深宅大院,琼楼玉宇,富丽堂皇,讲究气派,玉阶彤庭,名噪一时,被称为“刘家花园”;当年刘家花园里既有中式戏楼,经常举办堂会,还有私人小型电影院等等。</h3> <h3>为了出入方便及运送金银币的安全,从造币总厂开挖长约200米,横穿大经路的一条地道,直通刘家花园,地道由青砖砌卷,石板铺地,据说中山公园的土山就是地道土堆积而成的。而设在刘家花园的地道洞口,上世纪70年代曾被铁一小工宣队挖出来,并没有发现藏有金银,便用土填死。这个地道是北洋银元局官衙所为?还是刘梦庚私人行为?不得而知。刘家花园于1935年被查抄;1939年日伪当局在此设立天津铁路学堂;1946年天津扶轮小学迁入此地,延续至今。</h3><div>查看资料,对于刘家花园的归属有两种说法:一是1902年周学熙与刘梦庚商议,把刘的私家花园改建为北洋银元局官衙。二是1919年,刘梦庚出任造币总厂长后,私自占用改建北洋银元局官衙为刘家花园。</div><div>【我认为:综合以上来分析,上世纪初,天津已成为清朝末年的金融货币中心,1902年周学熙在天津创建北洋银元局官衙,设在河北区宇纬路4号【铁一小】。刘梦庚于1919年出任造币总厂长后,他占用北洋银元局官衙为已有,进行大规模扩建成私家庄园,而他在此处享用时间,仅有十年左右吧,他的晚年也不是在此度过的。刘家花园在1935年被查抄,后一直作为公有地产被使用。可见,刘家花园根本就不是刘梦庚的私家财产】</div> <h3>3,关于铁一小:上世纪初期,京奉、津浦、京绥、京汉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但大量铁路员工面临文化普遍较低,且子女入学极为困难的情况。为了解决铁路沿线职工子弟上学难的问题,191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在北京成立“同人教育会”,以“扶轮公学”为统一校名,沿线筹建员工子弟学校。1918年4月,“天津扶轮公学第一小学”(铁路公立第一所小学)在河北区五马路22号租赁民房建成开学,至今年是百年华诞;它于1946年迁入刘家花园;1950年改为“天津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校”,简称“铁一小”; 2004年铁一小归属于河北区教育局,全体教师脱下铁路制服,纳入事业编制,结束86年铁路企业办学的历史;2005年恢复“扶轮”称谓,校名为“河北区扶轮小学”。</h3><h3>【据说1976年大地震,严重地损坏了院内的校舍建筑,随后逐渐进行拆除改建……。如今,诺大的校园,只留下一堵旧院墙,一对老狮子,两扇朱红大门,雕梁画栋的门洞,上装筒瓦的影壁,几株粗壮茂密的老树;里面却面目皆非,古典园林的庄园建筑和风格等等一切都不复存在了】</h3> <h3>4,关于“扶轮”的寓意:“扶轮”一词来源于成语“灵辄扶轮”,有怀恩报效之意,知恩图报、怀恩报效是国人的民族情怀。当“扶轮”与教育相联系,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学校的教育肩负着振兴民族的希望,扶轮小学希望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勇敢、自信、懂得感恩,成为国之栋梁。</h3><div>【自2005年,铁路幼儿园、铁一小、铁一中相继恢复“扶轮”称谓。最初,我望文生义,以为是它和铁路相关,和火车轮有关——扶轮。可是这次通过查看扶轮的资料,才知道了扶轮的真正含义。但是,我总觉得:当时的创建者起名“扶轮”,也许就是一语双关吧?一是知恩图报,怀恩报效;二是铁路的火车轮相关吧】</div> <h3>今年,值此扶轮百年华诞,我终于达成了自我世界的一个夙愿,揭开了隐藏在心中40多年的一个谜团。时空穿越一次小学时代,思维遨游一次美丽庄园。</h3><h3>写完此篇,心结顿开,个人愚见,偏颇之辞,失误难免,贻笑大方! </h3><div><br></div><div> 2018年5月立夏日</div><div> 於欣然草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