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逝去的记忆

美友380575

<h3>1968年4月25日,我离开北京与其它学校100多名同学分配到二机部,单位名称:四川西南水电研究所,对外通讯地址是:四川成都291信箱。</h3> <h3>2018年4月15日,我们原来49-3控制组的同事在离开基地30年后又相约重返故地。</h3> <h3>老同事从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青岛和浙江奔赴离别30年的九Ο九基地。</h3> <h3>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h3> <h3>196完成历史使命已经退役了,现在的196厂房大厅,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仓库呢。</h3> <h3>参观196,在厂房巧遇张耀良的儿子张建国和高星斗的儿子高武,过去我们曾和他们的父辈在一起工作,所以我要求和他们合影留念。</h3><h3>高武现在也是名人了,2018年春节央视《走三线》节目中曾介绍过他们父子两个的事迹。</h3> <h3>这张照片是我们68年同去的徐步晓拍的,2018年大家才一饱眼福,可以放到基地博物馆了,照片左下角的三层小楼是我们的办公室,我们结婚住的简陋木板房就在这小楼的后面。</h3> <h3>1987年厂房前合影</h3> <h3>当年我家住在厂区,和厂房距离很近,所以我们和警卫都很熟悉,借警卫的枪和帽子给儿子拍了一张照片,现在这事是绝对不会有了。</h3><h3>这次在成都的新基地院部,我们连大门都不能靠近,凭磁卡出入,我看到警卫值班室门外警械柜里还有手铐呢。</h3> <h3>49-3建成,院长周圣洋在主控室接受新华社和大报记者采访,周院长身后站着的是老组长王永茂,要是放到当今这种发布会排场可就大多了!</h3> <h3>30年前49-3反应堆厂房和我们工作的实验室</h3> <h3>现在的49-3厂房大门,今非昔比呀!</h3> <h3>1986年,欢送闫哲、陆文琪夫妇回上海,这是我们在主控室唯一的一张照片。</h3> <h3>怀旧是我们这些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老同事的共同情怀,此行中80岁以上的就4人,68岁的我年龄最小。我们大声说:49-3,我们回来啦!</h3> <h3>来到我们曾经工作的实验室</h3> <h3>真巧!技能大赛在这里举行,留影是必须的!</h3> <h3>参观49-3展室,一幅幅画面令人浮想联翩……</h3> <h3>四句话读起来是那么亲切,有一种神圣感。几十年前,大战196,建设49-3,军民大会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终于有了自己的核潜艇,有了高通量堆。他们现在还是以同样的信念,身居山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h3> <h3>巧遇放化室宋斌,这是唯一在岗位上见到的老同事,其他都是新员工了,老的放化楼也不存在了。</h3> <h3>1983年,王永效曾在1号点子弟学校当过代课老师,教第一屆高中生化学。没想到今天接待我们的所办主任就是他当年的学生魏甫。</h3> <h3>回到阔别的1号点,一所很重视,所长和副所长百忙之中和大家座谈,带领参观。</h3> <h3>拍张大合影,作为永久纪念。</h3><h3>赵增侨的一首诗写出了大家激动的心情:巍峨矗立驻山间,飒爽英姿四九三。日久相别重又见,如今旧貌换新颜。雄雄老骥行千里,累累成果普万篇。控制组人齐聚首,同心共祝大堆安。 </h3> <h3>今天的青衣江失去了过去浩瀚的气势,上游建了水电站,下游基本干涸了。我们居然还看到了直升机,不知在做啥工作。</h3> <h3>1987年,两个小伙伴分别前在江边留影。那时要到青衣江对岸玩还要花2分钱坐老乡摇撸的船呢。</h3> <h3>这张在青衣江边照片很有意思,当年彩照还是稀罕物,在江边老卜给儿子拍照,小家伙就是不愿意照,结果按下快门,看看这神态是不是挺可笑?</h3> <h3>江边防洪堤坝是1号点全体人员共同建造的,在吕光全所长的亲自带领下,利用下班和周末,男女老少齐动手,不怕苦不怕累,没有任何报酬。一道风景线,挡住历年洪水,也可以说是百年大计吧。</h3> <h3>这样照片是不是很逗?3个人怎么那么没精神?记得好像调到秦山刚打好包装,我还穿的拖鞋,忘记谁给照的了。</h3> <h3>来个对比吧,2018年儿子也40岁了,正好是我们离开四川的年龄,两张照片放在一起看,真是弹指一挥间!</h3> <h3>如今青衣江边绿树成荫</h3> <h3>30年就像一个人的成长,江边公园变了,如今是人们纳凉的好地方,我们回到小亭子前再照一张相吧。</h3> <h3>早上抓紧时间拍照,巧遇尤广义和清华同学冯明全,聊不完的话题。</h3> <h3>再看看当年结婚的房子吧,农村木结构,竹丕为墙,外面糊上泥巴,木格子的窗户要自己糊上窗户纸。2家之间只有一席之隔,在这不能再简陋的房间里,我们依然生活的有滋有味。</h3><h3>桌布是我亲手一针一线绣出来的,98元的上海牌收音机是在北京西单电讯商店排队买来的,当时也是结婚的3大件之一(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一张简易的可折叠的方桌、两个方凳和一张床是公家租借的。</h3> <h3>1978年底我们儿子就是在这个木板房里出生的</h3> <h3>成家后我们一切自己动手,吃的榨菜也是自己腌制,照片上晒的就是做榨菜的青菜头。</h3> <h3>这张1979年2月的照片,背景是英明领袖华国锋的大幅照片,和"紧跟华主席奋勇前进"的大幅标语,给人以历史的回忆。</h3> <h3>这是我们家唯一的一个拍照的道具,儿子和小娃娃有不少照片。</h3> <h3>当年1号点的幼儿园,现在已作它用。幼儿园的阿姨和老师都特好,这次巧遇他们老师王凤彩,30多年过去了她居然见面就问我们,王諫好吗?多大了?</h3> <h3>1984年儿子即将上学了,幼儿园发"红孩子"奖状。</h3> <h3>这是一张实景拍摄的照片,大人们拔河比赛刚结束,小孩子也模仿起来,真像那么回事,同事章子才拍下瞬间。</h3> <h3>在山沟里偏僻,也没有可供娱乐的地方,这反到给小孩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家的幼小读物很多,故事大王是他最爱。</h3> <h3>当年南坝生活区的子弟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儿子在这里读到4年级,后随我们到了浙江。</h3> <h3>1982年在儿子快4岁时,我们终于告别了5年的简陋木板房搬到了南坝生活区,当时23平米的一间半房子我们觉得已是梦寐以求了,今天又回到了久别的3号楼。</h3> <h3>当时5户住在一起,公用走廊,公用厕所,卫生轮流打扫,大家都非常勤快和自觉,所以那时的楼道和楼梯都非常干净。</h3><h3>狭窄的楼道是我们的厨房,家门口就是蜂窝煤炉子。最大的优点可以随时交流厨艺,我们隔壁小李是烹饪能手,那时在一起互相交流厨艺学到不少拿手菜。特别是到了每年做香肠季节,各显身手,味道各不相同,一派繁忙景象。香肠做好就挂到楼前,自有热心同事帮忙再用烟熏制,也不会丢。</h3> <h3>不知现在是谁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一大早我们上3楼拍下这张照片,我想当时要是主人出来,可能要吓一跳。</h3> <h3>和现在的住房标准相比,房间面积很小,但我们生活的很快乐,邻里关系好,孩子都可以随便进出任何一家的门,所以那时真体会不到独生子女的孤单,哪怕是晚上加班或者出差,都可以把孩子托付给邻居或同事。</h3> <h3>我家的书柜、五斗厨和大衣柜都是木城一个60多岁老头做的,没有一个钉子,全是用榫接头,我们一共搬家6次,包括从四川到浙江,这几件家具至今都没舍得丢掉。因为都是香樟木的,没污染,还不用放樟脑丸。</h3> <h3>这张照片曾迷惑过不少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双胞胎呢,其实是二次曝光成像。</h3><h3>我们有一整套照相器材,放大机也是买零部件自己攒的,现在叫DIY,这可是一件"大"工程,每次出差或探亲到北京,几个大的照相器材商店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h3><h3>在一个不到9平米的小天地,功能不亚于一个小照相馆。白天拍照晚上就可以自己冲胶卷和放大洗印,第二天就可以和邻居们分享。</h3><h3>现在看有些老照片质量不好,主要是手中钱少不舍得买正品,胶卷是减价的相纸也是按斤称的处理品。</h3> <h3>回想30年前从南坝到上班的路两边都是稻田和油菜田。</h3> <h3>再看看当今两边都是商铺和房子了。</h3> <h3>30多年前1号点的职工医院,那时医生和护士,不管任何时间,有事哪怕是到家里敲门,也都随叫随到。</h3> <h3>在青衣江边建了一个农贸市场,和过去相比鸟枪换炮啦!</h3> <h3>四川卖肉的老乡还是和过去一样,把肉一块块挂起来,很独特吧?我们要给他拍照,他很爽快的答应了。</h3> <h3>这是南坝最气派的酒店了,集餐饮、娱乐和住宿为一体。</h3><h3>这个酒店是原来南坝的裁缝戴老板开的,30多年前那个裁缝铺子也就比茅草屋好点,而今多气派!只是戴老板人已不在了,现在是他女儿女婿经营,我们在这里晚餐,味道很不错!</h3> <h3>青衣江边新建的漂亮的单身公寓,也可作外来人员的招待所,里面设施很好,一室一厅还有厨房。</h3> <h3>到木城镇转转,我们去的太早了,街上还没有几个人。过去每到周日就到这里来赶场,八十年代拿10元钱,鸡鸭鱼肉都可以买回家了。最有名的"张鸭子"那味道没的比,1元左右买一只,卤鸭脚板3分钱一个。我们特想再尝尝,可惜卖鸭子的老头也不在了。</h3> <h3>街上各种小吃还是不少,看着都馋,只是我们刚吃过早饭,等下次再来品尝吧。</h3> <h3>临近青衣江边的千佛崖也是有名的景点,儿子小时候带他去,至今还有很深的印象。</h3> <h3>有机会应该在同样的地点再叫儿子拍一张。</h3> <h3>35年前我们两个在千佛崖留影</h3> <h3>2018年4月18日随控制组同事重游千佛崖</h3> <h3>在川的同事陪我们到古镇黄龙溪一游,这个景点过去都没有听说过,悠闲的行走一条条老街,再品尝地方的美味,度过了难忘的一天。</h3> <h3>著名景点-一脚踏三县(人寿,彭山,华阳),每个人都在此留影。</h3> <h3>放化室同事在红杏酒楼重聚,畅饮,不容易啊,一晃30年过去了,每个人的容颜变了,不变的是那种深深的思念,凡是调出九Ο九的人,无不怀念那些年那些事,现在可能再也找不到那时人与人真挚的感情了。</h3> <h3>49-3老同事相约,相聚,都是80岁左右的老大哥,老大姐,这里面张军可是小字辈啦。</h3> <h3>老同事,老朋友酒店前送别,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找机会再来成都,到时候不用住酒店啦…</h3> <h3>再看看这两张30年前后49-3控制组的合影照。</h3> <h3>各地兄弟姐妹,我们马上又要分开了,但是我们建立了微信群,还有这次聚会的录像和照片,大家的心更近了,期待下次再相聚!正如赵增侨诗中所说:戊戌狗年四月中,黄龙溪上聚英雄。当年控制核裂变,四九三堆有诸公。而今寻根观故地,万千思念一扫空。愿君个个身体健,永做棵棵不老松。好宴终将要散去,来日相会再还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