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成书(连环画)

乃然城功

<p class="ql-block"><b>  一一记寻觅阔别半个世纪的老家朋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本美篇是我几年前《世纪寻友三部曲》的生活回忆文,现改编成连环画,以配图的形式与你分享我的世纪寻友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12年后我终于摆脱了繁忙的在职工作,步入退休年代。而清闲平淡的退休生活又激起了我对往事的思念,脑海里推叠着抹不掉的儿时记忆。可何时能与阔别半个世纪的家乡朋友相逢呢?寻友线索是那如此的渺茫……。应该说在第三故乡霞浦偶遇发小,才是解开寻友的密码,真是“无巧不成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故事该从1970年说起,那年我与家乡的知青一道,离乡背井赴闽清山区县炉前村插队。三年后又离别他们转插于沿海县霞浦溪前村。这一走几乎与家乡朋友失去了半个世纪的联系,当然主要是忙碌于工作与家庭的原因。总之,对他们而言,我是消声匿迹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我在霞浦插队、学习和工作生活有大半辈子(四十余年光阴)。此地比我在老家生活时间还长,平时也说起半生不熟的霞浦话,认识的人比家乡还多,此地理所当然成了我的第三故乡。但老家长乐毕竟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我始终乡音没变,时刻想念着他们,他们也在惦记着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记得,在我还未退休的2008年的一天,突然接到用家乡话打来的电话,对方的声音是既陌生又熟悉,当时我格外惊奇,分别三十多年后的家乡同学谁呢?居然能找到霞浦,又知道我单位电话,真不可思议。当年小学毕业分别时才十二三岁(中学不同校),如今已五十多岁,岁月漫长,或许都认不得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奇迹般的期待,终于在约定的酒店见到了出差霞浦的小学铁杆同学,也是发小。他真够兄弟,花九牛二虎之力打听到我的信息。相见虽恨晚,总算能找到。各自虽有变化,但儿时大致的印象还记的,两人惊喜若狂,热泪盈眶,亲切叙旧,各留了电话号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之后也许各自尚未退休都忙于工作的缘由,渐渐地又少有联系了,连电话号码也被遗忘,唯一的线索又断了近十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直到我退休后迁居福州的2017年,小学的几位热心同学急筹着“小学同学聚会”,他们出于寻找老同学的迫切心理,为能找到我,私下通过市公安户籍处朋友查找到我的信息,使二次失联近十年的风筝线又重新接上。2017年4月7日先联系到的几位老同学,聚首在“福州榕城酒楼”。分别五十年的各位老同学相见,激动心情真难以形容。大家抓紧讨论了筹备“小学同学聚会”事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福州小聚后,我使用多年的“老人手机”才换上智能机,加入了“同学群”,学会了微信聊天,聊起了童年的记忆。当年要好的几位同学常周末或假期山上搞什么“打游击”等趣事。凡越是稀奇古怪的地方,都有我们的身影。凡越迷离扑朔的问题,我们越想探个明白。而且还带着甩不掉,昵称“小尾巴”的学献同学的妹一起玩,总之往事历历在目。我能找到儿时同学那是第一波天大的喜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紧接着2018年春节初六,我们小学老同学自1964年毕业一别,各走南串北,阔别五十多年后首聚在母校。聚会搞得有声有色,群主将拍摄的大量珍贵镜头,即编辑成《聚会美篇》在群里传阅。远在美国的小学同学看了家乡《聚会美篇》无不激动,即转发给她的"中学群"分享。也正因这《聚会美篇》的交流,才牵扯出寻友的笫二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正是这位旅美小学同学与她中学时代同学之间的微信交往,后又将中学同学制作的《知青美篇》转发我们小学群分享。记得当时看到《知青美篇》时已临近夜12点,大家还来不及欣赏,美篇传送突然中断,我只一闪而过,觉得美篇中知青人物有些面熟,而美篇配乐又极具特色,深受群里音乐兴趣者的青睐,大家都想再欣赏一次。次曰经与旅美同学联系,才如愿以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世上哪有如此奇巧,《知青美篇》中的人物,正是三四岁时青梅竹马一起玩耍的我邻居好玩伴,足足六十余年未见面,竟在同学偶然的微信交流中找到了,她暂旅居国外。忆当年我与她姐妹俩,三人结伴,一天没闲过,串街走巷一早溜到晚。只有我们想去的街,没有我们去不了的村。而且你家来,我家去玩得够开心。记得一次我意外腿摔骨折后在家休息,姐妹倆还常来“慰问”。偶尔我还会土制幻灯片哄他们看,那也算是儿时唯一的“文化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再后来随各家搬迁另处,各自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年代,且在同一个公社插队更不相知。现联系上即留了微信,在微信交流中,除了相互问候祝福外,最热聊还是共同的兴趣“微信美篇”。她是摄影世家之女,摄影是她的特长。也是我美篇制作的启蒙“老师”,作为“学生”的我也不辜负这位“老师”的热心指点,学有成效,收获满满,现美篇也成为我退休后的一种兴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紧接着更为巧合的寻友第三波,是在2018年4月24日下午三点多,这位儿时玩伴跨国发来微信“听说你们炉前村知青今晚在长乐聚会,你知道吗?”,消息来源于国内同是知青的她妹,而且还是我同生产队知青的妻子,该称弟媳吧 。而我这位朝思暮想渴望寻觅阔别了近五十年的家乡插友,也曾被他们调侃为“出走”“叛逃”的知青,此次若不能接到辗转国内外的这份插友信息,我不知还要等待多久才能找到这支“炉前知青队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当天下午,她妹和同队队友都联系上了我,电话中几句简短的亲切问侯,是我等了多少年才听到的乡音。虽信息来的仓促,可我难掩心中的激动,立马赶回家乡长乐。与当年苦乐共享的炉前知青相聚了。昔日花样年华的少女少男,都己成了年逾花甲的大妈大爷,相逢中大家有聊不完的话,说不尽的事,又拍照留念,又互留微信。新建的“炉前知青群”成了我们沟通交流平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后来,出于对炉前知青们的深厚感情,我笫一次将刚学的美篇技术付之实践,制作了《"一锅粥”里的人》、《跨世纪聚会》及本篇。而且还通过“炉前知青群”共同努力,收集了大量的炉前知青素材,编辑了八集《炉前之恋》与《“画”说那些年》等。以小学同学的回忆,我也编辑了《咱们的六(二)班》连环画美篇。把倾注着朋友深情的美篇,化作永恒的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回想起我们虽阔别了半个世纪,相隔千万里,但思念团圆之意始终抹不掉,友谊之情永远割舍不断,终因缘分让我实现了“没有找不到,只有全找到” 的世纪寻友梦。这环环相扣的寻友过程,得应感谢互联网时代的微信作用,更应感谢我首次相见的发小,及旅美同学“微信美篇”交流无形中所起的牵连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图为第一波找到阔别五十多年的小学同学,其班上要好的几位发小家庭小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下图为第二波联系上的三四岁时的玩伴,六十多年后的2019年难得一见。我祝在异国他乡的她和国内的妹妹安康幸福,合家欢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图为第三波联系上阔别近五十年的插队闽清县炉前村的知青,其六位与我共度崢嵘岁月的第二生产队知青。</b></p> <p class="ql-block"><b> 本美篇献给我的家乡朋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