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在北京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研修班的学习,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培训和能力的提升,但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过程。</h3><div>老师们对于学术的研究和见解,对于知识的表达和思想引领等等,如我想象中一样精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们独有的一种状态,准确的说是一种精神,是北大的特质和处世哲学,这是百廿年北大的文化积淀造就和形成的!</div><div>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我觉得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都发生了变化!</div><div>第一阶段课程结束一个多月了。因为是年初,所以课程结束后的这段时间里,满是工作上的事情安排,但心里一直想着老师留的作业。作业这个词对于我来说,是已经过了很久的概念!如何完成和去哪个博物馆完成,也一直犹豫不决!</div><div>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影响态度,因为想学习,所以认真。经过全盘筛选,最终选择了首都博物馆基本陈列作为我这次作业的研究项目。</div> <h3>因为在07年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时候,带着对博物馆太多专业的问题来到刚刚建成不久的首都博物馆,那个时候,首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设计震撼到了我,他的参观主线与辅线清晰明确,陈列方式丰富饱满,陈列挂件都是专属定制,每一件上墙展示的文物都有定制的专属挂件。他的场景都是融入在回字形的空间设计的中间,看起来空间利用的十分充分,主辅线的国内的时间轴与国外的同时期对应的国外历史大事件,看起来极是用心良苦!最最抓我眼球的还是那琳琅满目的文物陈列,从展柜展托的平面展示,到墙面挂件的定制挂墙展示,到书画、服饰等等的挂式展示,让我大开眼界,原来陈列设计还能这么做!</h3><div>十年过去了,十年首博的基本陈列展览基本没有变过,除了展柜内偶尔借出展览的几件文物,还有那些已经变形,起包的字画和年久褪色的展板外,似乎这个展览从来就没有变过!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大量的人群涌入首都博物馆的这个展厅,他从来都没有变过,这十年间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来到这里寻找设计灵感,这十年间我一直怀揣着对这个基本陈列的无限仰慕的心情去观看他,去学习他,甚至十年间我推荐了多少同事,朋友,学生去看他,研究他,学习他!当然他迄今为止依然如巨人一样高高在上的站在那里,代表着一个专业的标准,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甚至代表着一个国度的曾经的一部分历史!</div> <h3>但是,今天我再一次去了首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厅,从我进入展厅的第一眼开始,我的感官和神经似乎一下子像看到一个久违了的熟悉的人一样,看起来还是那么的熟悉,但似乎一切像太久了没有看到一样,又是那么的陌生!</h3><div>因为是回字形的空间设计,这就避免不了的出入口重叠的问题,我看着出口反过来就是前言的两块大玻璃板,我的脑海里能呈现出当时设计师的为难,这种设计基本上是无奈之举,无论谁做这设计,结果都是一样,玻璃的通透和前言结束语的文字,看的出来设计师既要满足通道的通透性要求,又要满足前言结束语的文字阅读的舒适度的要求,这里还有一层设计意图就是做一个回字形空间设计的强制人流导向,避免参观人群进入展厅后逆向参观!这几个设计意图似乎只有最后一个还算达到了,大部分人见到玻璃隔墙,都向另一个方向参观去了,但前言文字的阅读就就变得非常难受,灯光的反射折射在玻璃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你必须左右摇晃着脑袋和身体才能把这个文字完全读完,很多人在看了一下后,不舒服,干脆不看了!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少了一个展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没有了序厅,没有了过度,没有了空间,没有了点题的那个功能!</div> <h3>走进展厅,准确的说一进展厅大门就实际上进入了展厅,因为没有序厅,也就没有了进入序厅再进展厅的麻烦和啰嗦!一个超大的墙体展柜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展柜内的文物琳琅满目,以前我还都会去看看,这次因为人多,我基本上挤不到展柜前面,躲在人们后面,基本上展柜里面的展品都看不到了,因为展品排列的很密集,所以参观的人们生怕眼睛会落下哪一个,所以采用的是几乎贴在展柜玻璃上,一点一点蹭着往前走,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参观,所以像我这样不好意思挤的人看的基本是各种风格的后脑勺了!</h3> <h3>既然看不到,就退后一些看看辅线的内容吧,这边果然轻松,近三米多的参观通道,几乎是一边倒的倾向展柜主线旁,这边辅线的人几乎是寥寥无几,行成一道风景,这边的寥寥几人好像是陪着老婆家人来游玩的,属于拿着包包、抱着宝宝,远远的看着自己的家人背影,眼睛偶尔扫描几眼他根本看不明白的外国历史,还得跟得上家人,因为人太多,怕被落下吧!我暗暗替设计师点赞,原来他这个辅线设计这么人性和细致,我是暗暗佩服,反正外国历史知道多少也没关系!我还曾经以为设计师这个辅线设计是为了在外国历史面前展示下自己的高大上呢,看来我是浅薄了!</h3> <h3>不过,退出来后再看展柜这边的主线,天啊!这次真的是大发现,原来设计师设计的段首和部分标题和部分的文字说明在展柜的上部的灯箱上,一直盯在展柜前面的人根本看不见展柜上部的部分划分,人体工学决定了你们不退后看展览的人都是不会看展览的人,所以你们趴在展柜上看也是瞎看,因为你们根本不知道你看到哪个朝代啦!哈哈!我为我自己的聪明暗暗惊喜!设计师真的是厉害,这个部分段首的设计一下子让这些游客分出了专业不专业!但这时我只能一直往下走一直看段首了,因为我已经挤不进去人群里了。</h3> <h3>在拐弯的地方我一下趁个空档挤进人群,这时候,我又发现设计师高明之处了,他把展品和说明分开了,有些展品器形较小,看见了展品,找不到说明文字,找到了说明文字,一堆的说明文字还要去对照展品器形,找了半天,累了,索性不看说明牌了!其实说明文字有好多问题,要么太简单,要么没年代,要么就一个名字,称呼还不那么严谨,这样的设计把这些问题都覆盖住了!大家都去看琳琅满目的展品去了!</h3> 说起琳琅满目这个词,这个文章里我已经用了好多次了,虽然我觉得一个专业的陈列设计从业人员不应该带着这样的形容词去看这么严肃的展览,但这个词真真的不是我想用的,它在我参观过程中随时随地的从我脑子里迸发出来,想挡都挡不住,因为这个展览确实就是琳琅满目,而且是无处不在,这时候我看见了体现琳琅满目的这个词的终极体现,一件木制展品,一件青铜器展品,一件丝织品类展品,一件书画纸质类展品,一件瓷器展品,一件铁器展品,抱歉在这里我只能说他们是展品,因为我的老师教过我,说不同文物的含水量不同所以对他们的保护的方式也不同,要有不同的温湿度的控制,不然没有文物保护的展示就是毁坏性的展示,这里琳琅满目的展示,不知道是不是都是做的复制品还是他们对这些展品还没有到文物的层面去看他!反正最后什么展品都没记住,只记住了一个词叫琳琅满目! <h3>琳琅满目的词正在我头脑中一遍一遍重复的时候,我看见了这个展览的亮点设计,就是回字形空间里的几个场景,说实话,要不是我在思考琳琅满目这个词,我还真是一下子错过了这么好看的亮点设计,不过走进这个场景空间里真的就不知道设计师想说啥了,两个硕大的棺椁,一个看不出来空间的空间彩绘,不知道传达什么?一个蔚为壮观的木雕场景枯枝和落土的木雕房子,据说传达的是一个盛世景观,但如果盛世是这个样子我认可去战争年代!一个开国大典的盛世场景被几个破旧和失去亮度的投影机满墙的播放着开国大典的黑白影片,估计都没有剪辑处理,挺大的一个平台诡异的摆了两门不知真假的炮,一个那个年代的麦克风孤零零的杵在那里不知道想着什么?整整一个当代黑白当代艺术影像展,太不把国典当回事了吧!一个城楼子,一个看不清放的什么内容的投影,如果前几个场景连猜带分析的能知道大概说啥,这个场景就真的不知所云了,这个十年前我就没弄明白,但这里真的有亮点,亮点亮在那个城门垛子的凹口被数以千万记得游客摩擦摩擦,摩擦的油光铮亮,包浆的感觉真的比这场景更有吸引力!我就想这游客真真的是可爱,到这里看什么都不知道,反正你做个城墙垛子,我就来坐会摸下,因为啥,不重要,反正我来了,我摸过了,就行了!多么可爱的游客!我们真的忍心十年都不去感受他们的懵懂态度吗?真的忍心看着他们都摸出包浆的城墙带着一脑袋疑问走,也不去调整下形式和内容吗?看样子这个回字形的空间设计领导不经常来,这是设计师设计的不容易发现的角落!</h3> <h3>走来走去,最后还是走到了那个从入口进来就能看见出口的出口,现在是从出口准备出去也能看见入口的出口,有点绕口,反正是出入口混在一起,前言结束语背靠背映衬着,互相影响着,我想看看结束语怎么写的,依然没有写如何正确观看结束语的方法,我为了躲避玻璃上的反射,折射,透光等等对文字的光线干扰,我摇晃着身体和脑袋费力的把结束语看完!</h3> <h3>整个展览看完以后,我开始怀疑人生,至少怀疑我的设计人生,十年前的顶礼膜拜在十年后怎么变得如此不堪,这十年的经历想起来太可怕了,我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审美标准下过来的!想想后背冷风直冒!首都博物馆的陈列还在那里,还是在被一群群的参观游客唏嘘感慨着!还是在被像我一样对他顶礼膜拜的专业人员学习着!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点什么?再去做点什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