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五月三日,春末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又到了一年两度聚会的时间。我们班四十位老同学齐聚在东园涵碧楼,见面,聊天,叙旧,然后游览扩容后的东园。</font></h3> <h3>▽ 聚会现场 济济一堂。 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b>亲切见面</b></h3><h3><br></h3> <h3>尽管每半年都能相遇,但见面后还是掩藏不了激动和喜悦。</h3> <h3>▽ 老同学,别来无恙! 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互相寒暄。 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弟兄们:抱歉,我来晚了。 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这外交式的跨桌握手,让人不禁想起五十多年前上学时,受封建意识影响男女生之间互不搭理的情景。我们成熟了。 摄影/华悌 </h3> <h3>▽ 使劲,才能牵住手! 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b>热烈交谈</b></h3> <h3>▽ 马老师:我们听完了第一点,还想听第二,第三点呢! 摄影/李文娟 文/张伯荣</h3> <h3>▽ 静静地听叶觉民的上海新鲜事。 摄影/李文娟 文/张伯荣</h3> <h3>▽ 捉对交流沟通。 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应接不暇。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哥仨会。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两位仁兄好悠闲洒脱。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聚会活动的两位组织者,好辛苦,谢了! 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全神贯注。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王文钊与孙于全两位不事张扬的老同学在切磋点啥?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在座的男同胞神情严肃,也忒传统了吧! 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春光同学:你在捣鼓什么东西? 摄影/华悌 文/张伯荣</h3> <h3>▽ 在炫耀什么呢,不怕缴税? 摄影/李文娟 文/张伯荣</h3> <h3>▽ 尽在不言中。 摄影/李文娟 文/张伯荣</h3> <h3>▽ 点点滴滴滴都是我的同学情。 摄影/叶文强 文/张伯荣</h3> <h3>▽ 谁在那里表演?引得大家目不转睛。 摄影/潘苏梅 文/张伯荣</h3> <h3>▽ 你听着,容我慢慢道来。 摄影/潘苏梅 文/张伯荣</h3> <h3>▽ 难得说说悄悄话。摄影/潘苏梅 文/张伯荣</h3> <h3>▽ 华兄:你又发表什么高论? 摄影/陶树元 文/张伯荣</h3> <h3>▽ 洗耳恭听。 摄影/陶树元 文/张伯荣</h3> <h3>▽ 胡寿康:乖小囡,难得一见你也会口若悬河。 摄影/陶树元 文/张伯荣</h3> <h3>▽ 讲不完的闺蜜话,道不尽的姐妹情。 摄影/杨明华 文/张伯荣</h3> <h3>▽ 素面朝天的四姐妹。 摄影/俞喆舫 文/张伯荣</h3> <h3>▽ 临水餐厅,环境优雅。 摄影/田世荣 文/张伯荣</h3> <h3>▽ 大多数女同学的衣着都朴实无华。 摄影/田世荣 文/张伯荣</h3> <h3>▽ 霍三兄:你的风趣不减当年。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谁叫我们当年插在一个大队,当然话题多啦!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摄影/张卫平</h3> <h3>▽ 老班长:现在不用再做思想工作了吧?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谈不完的话题。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高中元:你与当年的同桌又在叙旧情了吧 ?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组织者在认真地聆听各位的意见吗?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老团支部书记还想发展下一个苗子?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这么专注地倾听,肯定是特大新闻。 摄影/张 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马恒蓓的“一指神功”好生了得,容不得你不伸长头颈。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色彩对比度好大!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摄影/张卫平</h3> <h3>▽ 陶树元:这个问题,你不听不行!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表情迥异的三位老兄。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插在一个大队里的难兄难弟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老班长与学霸再聚首。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私下传授点秘诀,不可外泄!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一起偷偷地乐着。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b>风采依旧</b></h3> <h3>▽ 昔日的同窗和战友(农垦战士)。 摄影/华悌 文/张卫平</h3> <h3>好似一对亲兄弟。 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 永葆青春的邵鲍佩同学能歌善舞,听说嫁给了隔壁班的同学,男同学们,汗颜啊! 摄影/华悌 </h3> <h3>▽ 华商风采。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学者风度。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又在构思什么歪诗?果不其然,聚会回家,伯荣同学吟诗一首:岸边烟柳笼绿荫,枝上翠鸟不绝声。犹逢同窗聚欢日,更见媪叟逐暮春。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你能赶上青春的末班车,加油! 摄影/张卫平 文/张伯荣</h3> <h3>▽ 三位帅哥。 摄影/文/张卫平 </h3> <h3><b>为我们的幸福和健康,干杯!</b></h3> <h3>摄影/叶文强</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张卫平</h3> <h3>摄影/张卫平</h3> <h3>摄影/张卫平</h3> <h3>摄影/张卫平</h3> <h3>摄影/张卫平</h3> <h3><b>游东园</b></h3> <h3>摄影/李文娟</h3> <h3>摄影/李文娟</h3> <h3>摄影/李文娟</h3> <h3>摄影/李文娟</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摄影/华悌</h3> <h3><b>集体照</b></h3> <h3>▽ 女同学合照 摄影/华悌 修图/邵鲍佩母女</h3> <h3>▽ 男同学合照 摄影/华悌 修图/邵鲍佩母女</h3> <h3>▽ 全体同学合照 摄影/华悌 修图/邵鲍佩母女</h3> <h3>李白水老师因感冒没有出席这次聚会,而沈民慧老师在国外探亲也未能成行。在此,牵挂我们的两位老师,并表达大家的问候。</h3><h3><br></h3><h3>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人生的“多事之秋”,请大家规律日常生活,干事量力而行,保重身体,注意休息。</h3><h3><br></h3><h3>我们班的聚会人数一直在年级里名列前茅,这里除了大家珍惜这个群体,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之外,还和聚会的组织者:李文娟、杨明华和王鸿甫等同学的精心组织工作不无关系。寻找场地,向大家征求活动时间,联系还未用微信的同学,确定参加人数……繁琐的细枝末节都要考虑。感谢的话就不多说了,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致敬。</h3><h3><br></h3><h3>说起感谢,还不得不提及邵鲍佩母女。几十人的聚会难免有人会有事早退,错失拍摄集体照的机会。好在现在有了修图技术,可以弥补这种缺憾。这次又三番五次的麻烦邵氏母女,以你们的劳累换来了我们的满足。在此谢谢再谢谢!</h3><h3><br></h3><h3>聚会是一种缘分,聚会也是一种享受。人生还能几次聚,劝君珍惜莫错失。让我们一起期待秋日再重逢。</h3><h3><br></h3><h3>最后,以张伯荣同学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次活动。</h3><h3>春秋两度会相知,</h3><h3>笑语喧哗临碧池。</h3><h3>同发款款珍重愿,</h3><h3>最是依依道别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