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背景音乐:《故乡情》(纯音乐)</h3> <h3> 一撇一捺,组成个"人";一人一情,汇成人生。青春常继,关中的人情哪,永远走在续写的路上;润物走心,涌动的浓情呀,熏陶着一辈辈儿关中人!</h3> <h3> 无从考据,不知何时,关中道里就来了这么一群人,聚族而居,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说说笑笑,打了好了,天长日久,南腔北调硬是被拘成一种当地通用的腔调;你来我往就生生被凝成了人情;风土铸出了这群人独特的禀性。靠着这种情分维系,不断壮大出一个人众富庶的关中道来。</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浅入深,说起关中的人情,得有个过程。浅而言之,人情就是关系往来。关系有远近,往来有密疏,全在一个"对不对脾胃"。 搭上茬(方言读can)儿,要鞋连袜子都给;搭不上茬儿, 一句 "憵远!" ,就是最好的注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路上、地里、家门口碰到一个生人,打声招呼、递碗水,在所难免。间或给个馍,也不是不可能,谁还不遇个三灾六难? 伸把儿手,帮一帮,难就过去了。关中人啊,天生都有一副热心肠,最见不得人受罪。没人鼓动,不用号召,只要遇到,必然相帮。济贫解困、最朴素的同情心,深深扎在他们骨子里。这种"见面交",是人情交往的起点。如果生人不再做出过于离谱的举动,两人就有可能继续交往下去。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围绕着 生产、生活,一个人总要和周围人来往,这叫打交道。谁还么个生老病死;谁能不遇个粮缺钱短;一辈子谁还能不经个婚丧嫁娶?这些都是最能加深人情的地方。这些场合,就不单纯是个钱的事儿,更能考验出朋友的人品、智慧和能力。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人情靠往来加深;不往来,情分就淡了,人情也就消失了。这就是人情世故。临时抱佛脚,人熟心不熟,永远进不了对方心里,也永远得不到真人情的。碍于情面,加上热脸,最多化个"浮皮儿"缘。关中人做事爱礼尚往来。平时居住很近,低头不见抬头见;盆来了,碗去了,借点油,倒碗儿醋,用个牛,借个杈,相互走动就多了;昨天你帮我种了个地,今天我帮你扬个粪;家里盖房,屋里盘炕,垒个锅头,修个门楼,砌个照壁……物有大小,需要为大;活分轻重,尽心就好。你帮我,我帮你,一报还一报。在打交道中,加深了解,也拉近了心;情感也由最初的面交,到知心、知己,再到信服,直到崇拜、依赖。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一张面皮,大过天。它是关中人的立世之本。关中人最忌讳伤面子。伤了面儿,两家儿就可能聚成世仇,不死不休。每逢过大事,家主都是千叮咛,万嘱咐,格外重视“先请谁,后请谁,都请那些人” 之类容易“栽”人面儿的细节。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关中人说:“红事要请,白事要寻。红事细节不到,易伤人。</font> ”</h3><h3><br></h3><h3> 娶媳嫁女,老人做寿,娃娃满月,常常是客主相互提携的"高调亮相"机会。不请,乡党绝不会逊眼地主动去,除非关系特铁;叫谁不叫谁,最能显出两家儿的交情深浅、或重视程度。 </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登门儿后,拜谒家主,一根儿纸烟一递,一声亲切的称呼,就能抚平一个家族的气息。匆忙中,偶尔漏掉谁家。这家人深感被人下眼观了,脸上极不光彩,反应有轻有重。轻则见了面儿只是"敲打敲打",提个醒儿;重则兴师动众,冲到过事的家里来,给主家儿摆个难看,呺呺咾咾地质问: 不请他家,是啥意思。是拿不出礼,还是丢了主儿家的人。主儿家连连认错、回话跟吃豆似的都不行。丢了大面子的,心生愤恨,挥刀砍断恩义,往后绝不再登门;有了事,硬请,都不会再上场儿。从此,两家子心里就结下了”疙瘩“,也有可能结下了仇。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死人埋人属白事,礼数不到人不怪。</font>话虽如此,关系远近不同,应走的码号不能乱。 </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对亲戚要庄重,委托专人报丧;对族人要看重,由长子带着兄弟们亲自上门报丧;对乡党要敬重,儿子们身着孝服,手执哭丧棒,走在官道上,见人就鞠躬,走一圈儿,就算给乡党们打了招呼。白事上尽管不言语,但在村里多属面面上的事。此时,即使是仇家,也会放下恩怨,刻意派青壮年小伙儿露个面,上个香。这牵扯乡性高低的大事。</font></h3> <h3> 抬棺入茔,本来就是个体力活儿,也是考量一个村、一个队齐不齐心的标杆儿。尤其在起灵(棺)时,一村上下,眼都踅摸着周围,谁家来没来人,是很显眼的。来了人的家家儿、没来人的家家儿,都会被人牢记着。遇到有没来的,刚正的主事者,就会当场发威栽板,嘲叨开了:“日头爷要从家家门前过。你娃做事看远些:今儿埋人你不来;看你先儿死了,谁去埋?” </h3><h3> 以此传话、加深“谁谁没来” 的印象 ,叫现场的人牢牢记住这四六不懂的货。有些货是白肚皮,光靠这还不够,还得"闪"他一家伙,这货才会知道马王爷到底长没长眼。</h3><h3><br></h3><h3> 有这么个货,平时就一副"二世祖"相,别家过事,他来、尽翻好吃的,吃饱喝足就回家睡;饭时又来寻吃,干活时就从么见过他的影儿。他爸死了,最初,村里帮忙人,还都各执其职,秩序井然。起灵时,刚一把灵柩抬出院门,抬灵的把杠子一丢,就四散回家睡觉去了。大晌午,烈日下,有坟气的灵柩堵门,一群孝子止住了哭泣,都傻在了门口。还是族里老人心软,熬不过主家儿苦苦央求,最后只得带着男女孝子家家儿拜请,二次起灵,他爸才入土为安。这种现象,农村就叫"闪",“闪你娃个半道儿上”,就是指这种情形。</h3><h3> </h3><h3></h3><h3> 平时往来,大事小情儿,面面儿上的事,绝不含糊,说话办事绝不胡槁干。乡党多顾及面子,能去就去,能己黏就己黏,绝不当瓷锤愣种。有时忙帮了,事没办成,只要心到了就成,也算给了面子。家里过事,帮忙的、走动的,去的人多了,就说人缘好。</h3> <h3> 关中的 女人最喜喇,时不时脸上都挂着笑;男人不爱言笑,脸端得平平的。做事上,都知道个深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必须做完做好;哪些事做错做坏不要计较,心里跟明境似的。</h3><h3><br></h3><h3> 关中人是豪气的。念着情分,帮忙肯舍力;受外人欺负时,拼死护战乡邻,舍命也在所不惜。</h3><h3><br></h3><h3> </h3> <h3>关中的人哪,行事最讲究知恩图报。</h3> <h3> 关中人历来心思重。夜深人静,躺在炕上,一遍……一遍地,把村里所有人都在心里过个筛子: 贫寒时,谁谁资助过;危难时,谁谁帮衬过;有病时,谁谁解救过;甚至困难时期,谁谁请自己喝过一次平常酒;被人冤屈时,又是谁谁替自己说过一句公道话……这些人和事儿,关中人都会记心间。这样的恩情,时常想着回报。没报,并不是忘记了,而是当时没能力。经济上达不到,就多出出力,“力气不值钱,常用用不完。” 这次没帮够,下次再补上。平时,各人都忙乱自个儿的事,一旦谁家有事,不用专门打招呼,一听说,早早就到场儿帮忙。有些恩情,施恩者早不记得了;知恩者却牢记、没忘掉。记着呢,常想着办法,瞅着机会也要回报。有些恩,这辈子自个儿报不了,就留下遗言,嘱咐儿孙去报。</h3> <h3> 古老的乡俗,古老的风,古老的人儿代代传。只要关中人种仍在,人情就不会断线,湮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