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同学家有五套房,我们家有几套?”你的回答很重要。

北大育才中华路/娇娇

<h3>现在的孩子大多早熟,小小年纪就对金钱和物质条件很敏感。当孩子问“我们家有几套房”“我们家有多少钱”时,你是怎么样回答的呢?你会在孩子面前哭穷吗?还是会觉得亏欠孩子而加倍宠溺?</h3> <h3>孩子的问题不能忽视</h3><div><br></div><div>昨天,辰辰参加完同学峰峰的生日会,回来之后突然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div><div><br></div><div>“妈妈,我同学今天说他家有五套房,海南还有一套,谁听他的话就可以去他们海南的家玩,我们家为什么不在海南买房子啊。”</div><div><br></div><div>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确实有一种如噎在喉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没有钱啊,可是我能这样回答孩子吗?孩子会怎么想?</div><div><br></div><div>又或者,我可以回避这个问题,故意岔开话题。但孩子既然已经在比较和观察我们的生活,那他会从我的逃避中学到什么?会不会感到自卑?会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不会让孩子有讨好别人的心态,甚至会不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隔阂。</div><div><br></div><div>这真不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div><div><br></div><div>辰辰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看到我沉默了一下,就偷偷问道:“妈妈,我们家是不是很穷啊?”</div><div><br></div><div>我心中一惊,意识到自己的沉默给了孩子不好的联想。于是问:“你为什么这么问呢?”</div><div><br></div><div>辰辰告诉我,峰峰家的电视比我们家大,房子也比我们家的漂亮,今天他生日,他妈妈送了一双特别酷的运动鞋,他跟我们说这双鞋是限量版的耐克要3000多块钱,可我还在穿哥哥的鞋,难道是我们家很穷吗?</div><div><br></div><div>我真的没想到,他小小年纪,竟然就已经能观察到这么多东西,并且开始用金钱和价格来衡量了。不行,为了不让他染上爱慕虚荣,和攀比心理的坏毛病,这个问题我得要跟他好好说说!</div> <h3>02</h3><div>你的回答很重要</div><div><br></div><div>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然后才说,“辰辰,妈妈很高兴你把心里的疑问说给妈妈听。那好,妈妈也想问你几个问题,可以吗?”</div><div>辰辰说好。</div><div><br></div><div>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对吗,那电视大不大重要吗?</div><div>他摇摇头;</div><div><br></div><div>峰峰家的房子比我们家大,但是有我们家舒适吗?</div><div>他摇摇头;</div><div><br></div><div>你现在穿的鞋舒服合脚吗?</div><div>他点点头。</div><div><br></div><div>辰辰,我们家并不穷,但是家里的钱是要用在刀刃上的。</div><div><br></div><div>妈妈不换大电视,是因为,妈妈希望你不要迷上看电视,而要专心学习;</div><div><br></div><div>妈妈不换大房子,是因为我们一家三口住在这里已经足够了,等你以后成家了,我们的家庭成员增加了,那时候就要换大房子了;</div><div><br></div><div>妈妈不给你买耐克的鞋,是因为鞋子的重点在于穿得合不合脚,舒不舒服,而不在于它是哪个品牌,我们何不把买那么贵的鞋的钱存起来以后作为以后上大学的学费呢。</div><div><br></div><div>辰辰听后,脸色立马明朗了很多,于是开心的说:原来我们家并不穷,只不过我们要把钱花在更值得花的地方!</div><div><br></div><div>作为父母,我们要帮孩子找到自信的东西,也就是核心价值观。</div><div><br></div><div>如果孩子觉得物质是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那肯定会自卑,</div><div><br></div><div>如果孩子是以人的品格优劣、学业优劣、能力的高低等作为标准,就不会因为物质条件而产生自卑。</div><div><br></div><div>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的境界和成就,不是要靠大房子、名牌衣服、名牌鞋来证明,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内涵来证明。</div><div><br></div><div>告诉孩子:外在的东西,适合自己就好,如果真的喜欢,等自己长大有能力了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去购买。</div> <h3>03</h3><div>不要对孩子哭穷</div><div><br></div><div>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同一班级的孩子,有的则是富二代,穿着名牌,用着苹果手机,有的家庭是穷二代,穿着哥哥姐姐的旧衣服,更不要谈配有手机了,差距很大。</div><div><br></div><div>当孩子问道关于“钱”的问题时,很多父母都习惯于在孩子面前“哭穷”:</div><div><br></div><div>我们辛辛苦苦挣钱,就是为了供你读书,你要是不用功,对得起我们吗?</div><div><br></div><div>你知不知爸爸上班多辛苦,就是为了挣钱给你读书,你还这么不懂事!</div><div><br></div><div>家里没钱,只靠你好好读书,以后挣大钱!</div><div>.......</div><div><br></div><div>类似的话,可能很多家长都说过,但是你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有多严重吗?</div><div><br></div><div>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片:</div> <h3>相信大家对这张图片一点都不陌生。该图片取自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图片中的人物是剧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赵德汉(侯勇饰演),被搜出巨款,他竟清楚得记得自己受贿的金额: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h3><div><br></div><div>“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这一句话就体现了该人物小时候在父母“哭穷”的影响下的后遗症。</div><div><br></div><div>家境一般,父母还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要孩子努力,全家的希望就在Ta一个人身上,结果是什么呢?长大后突破道德底线,为了钱不择手段,因为“穷怕了”!</div><div><br></div><div>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负担,而是为了让他自食其力,撑起他自己的天空。</div><div><br></div><div>切不可给孩子穷的压力,不要让穷酸成为孩子一辈子的魔咒。</div><div><br></div><div>04</div><div>更不要对孩子心怀歉</div><div><br></div><div>最近有一句话很火,叫做:最大的悲哀就是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div><div><br></div><div>很多父母竭尽所有,缩衣节食,为孩子活着。孩子则心安理得地在蜜罐中成长。</div><div><br></div><div>特别是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更怕亏欠了自己的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宠溺孩子,书包我背,家务我做,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为孩子包办一切。</div><div><br></div><div>但是结果呢?</div><div><br></div><div>孩子在家里作威作福如同老虎,出门还是老鼠。</div><div><br></div><div>当孩子习惯你包办一切时,有一天你累得动不得了。</div><div><br></div><div>他不会关心你,而是责备你为什么不像其他父母那样生龙活虎。</div><div><br></div><div>前不久,发生在上海的一则新闻:</div><div><br></div><div>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的头发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记者一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向母亲要钱!</div><div><br></div><div>这位母亲已经48岁了,做环卫工10多年了,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孩子都有了,还隔三差五伸手向母亲要钱,不给钱就辱骂、吵架、打架……</div><div><br></div><div>本来应该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能理解父母的辛苦,而那个年轻女子却成了“白眼狼”。</div> <h3>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h3><div><br></div><div>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div> <h3>家庭教育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