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王玉雄,辽宁海城人,一九五零年初在抗美援朝中应征入伍,参军后在后勤部队运输团,在战争年代他冒着敌人的炮火,机智果敢,多次完成运输任务,从鸭绿江到金川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此荣记三等功一次。战争结束后又在朝鲜帮助恢复建设,直到一九五六年才回到祖国,开始准备安排到东北新组建的空军部队搞运输。</h3> <h3><font color="#010101"> 五八年奉命调到河南商丘步校,随同进疆考察先遣队27人到敦煌,当时他给大队长(后为基地司令员)张志善开车,经常来往与敦煌西安,在基地选址时工作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走,奔波在茫茫戈壁滩上,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生活十分艰苦,试验基地选址确定后,他来到了马兰,在司令部小车班当班长,一九六零年,因与家人两地长期分居,提出想回乡的想法,因他表现突出并荣立三等功,部队考虑解决家庭随军问题,但条件是脱军装才能带家属,即脱了军装,成了一名基地的职工。</font></h3> <h3> 文革初期,军委命令军队家属返乡,不得已回到老家海城,全家人大包小裹的回到了海城。却没有得到安置,于是乎,全家人又回到了基地。就住在招待所西墙外的几间破旧平房里,开始家属还有工作,在基地后勤上班,他家里四个女孩一个男孩,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孩子无人看管,吃饭都是问题,他毅然决定让家属辞去工作,在家带孩子,就这样他在司令部给首长开车,一九七零年,司政机关搬到了红山,组织安排他到红山门诊部开车。</h3><h3> 老王同志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他立功受奖的记录也从来没有给任何人提起,连家人都不知道,直到去世后家人找到证书才知道。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不能再平凡的老职工。他为人坦诚,不求名利,克自奉公,隐姓埋名,他是那个时代基地职工群体的缩影,是一个时代中国人的代表。老王同志有五个孩子。家属身体不好没有工作,其家庭生活,可想而知。老王一直开着一个嘎斯“六九”八座车,除了有时候拉了病号外。其主要任务是生活车。一拉粮油副食、蔬菜为主。大家知道门诊部的生话在部队里是比较好的,鸡鱼肉蛋奶(粉),粮油副食应有尽有,而且早期基本都没有出库入库登记。但老王同志从来没有占过公家的一点便宜,车停在家门口他也从未动过车上的东西。他的孩子们回忆,车上有很多给基地拉的补养品、饼干、罐头等,但孩子们从来没吃过一块。</h3> <h3> 老王同志不但开车, 而且还是一个很专业的业务员。记得那年国庆节,领导安排我去买库尔勒梨。我和老王打听着找到了库尔勒沙里东园一场,一联系,人家说梨是计划物资不对外出卖,说这种梨是给中央首长特供的。我当时就傻了眼,准备回去,这时老王凑上去说:“我们是8023部队司令部的,首长指示我们过节啦买点儿梨给病号改善生活。尝个新鲜我们知道你们场很有名气,刻意赶来,请你们把计划外的少给我们一点,军民一家嘛”结果场领导被他感动了。我们顺利的拉回来三筐梨。</h3><div> 老王同志是我们门诊部的活跃分子,又是大家生活中的调解员。同志们之间谁有点儿摩擦。他这边拍一下肩膀 那边儿打一下屁股,大家一笑就过去了,尤其是在篮球场,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儿。有他在就不会出现闹矛盾的事。有些事,他以老职工老人的面目出现。不官不兵不卑不亢,大事小情,一笑了之。记得有一次星期天我们去山里打了只黄羊, 当时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打点儿野味儿也属正常。一大锅羊肉,刚刚出锅。没想到被基地孙参谋长碰到了。我们迎上去请参谋长吃肉。没料到,参谋长发火儿了。我们都愣在那儿在场的领导也没有敢出声的,场面极其尴尬。这时候老王笑嘻嘻地给参谋长敬礼!揽过了这事。就打着哈哈,东拉西扯,才圆过了这个场。</div> <h3> 门诊部当时的主要体育活动以打蓝球为主,篮球场全是土地的,而且还有很多高洼不平的石头。 老王同志就带领我们自力更生,清理篮球场。当时有个天津第三建筑公司留守处。有好多沥青都装在大桶里。老王同志,就带领着我们开车去拉。一半是要一半是抢,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就往车上装,反正我们人多,拉回来之后就在院子里大坑里用大石头支起了锅,下边烧火锅里熬沥青,好了就往篮球场倒。黑烟滚滚,火光冲天,场面还真是热火朝天呢。中午时主任下班回家吃饭,头也不抬,走到面前象没看见一样,把我们这么热烈的场面当成空气了,我们心里却高兴了,这是领导默许了,大家干的更放心了,沥青用完了再去拉。一整天时间就在老王的指挥下完成了篮球场的沥青铺设。虽然不够平整,但门诊部,从此有了沥青球场。经常有外单位的球队来门诊部赛球。老王同志功不可没,记的我们几个人干完之后,胶鞋都被沥青烫坏了,鞋底都卷起来了,不得不把胶鞋仍到垃圾堆里。</h3><div><br></div> <h3> 老王同志在我们这些战士中。有较高的威望,虽然我们经常和他打打闹闹。但他说话还是很有份量的。记得七五年部队大裁员。门诊部要从110多人三年内减到60人以下。七六年元旦以后就宣布了,复员战士的名单近30人。领导为了稳定局面,让我当老兵班的班长,高亚平当副班长,从宣布到离队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也怕出事,就和老王商量,请他出面多做老兵的工作。果然老王没事就泡在老兵集中的地方,和大家聊天打牌儿,劝大家想得开,放得下。虽然有个别同志想闹事儿。最后还是平息了。那年是老兵复员人数最多的一年。就这样,顺顺当当地过去了。</h3> <h3> 2003年老王晚年服从组织安排离开了马兰,回到唐山过着平淡的生活。2013年,在群里惊闻老王仙逝,不胜唏嘘。王育雄这个名字和他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没有半分钱交往的老伙伴,为何使我有如此深刻的记忆,大概是他那平凡的人格感,动了我吧!</h3><h3> 每次想起那些为基地,为国家奋战在戈壁滩上,无私奉献青春的老人们,总是心情难以平静,国家现在的强大就是因为有了那样一个群体,舍身忘我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我们和后代,这就是我们做人的传承精神。</h3> 编辑:张卫杰<div>照片及内容由家人提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