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br /> 公元1709年五名來自中國福建的農民跋山涉水輾转來到台灣島北部盆地的淡水河畔。憑着對生存環境的敏感他們發現這裡土地肥沃水系發達適于農耕。于是扎下根來開墾出第一座農庄。此後隨著移民的不斷湧入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居民聚集點進而成為島上最為繁忙的地區。<br /><br /> 1875年清朝政府派遣欽差大臣沈葆楨到此上任。開展軍民政務并正式建府。因地處台灣最北部故取名台北府。也就是現在的台北市。<br /><br /> 一般而言第一次到台灣觀光台北是必到之處。這不僅因為台北是台灣的政治中心而且是台湾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這裡有現代化的商業著名的101大厦曾經是亞洲第一高樓這一紀錄現被上海中心打破國父紀念館和士林官邸留下了影響中國近代歷史近一百年的兩位偉人的足迹和身影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集中保存着中國最精美的歷史文物野柳地質公園里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砂岩作品無處不見。不去這几個地方枉到台北。我們這次旅行雖然天公不作美加上匆匆忙忙趕行程不能盡興。但仍感到震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台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市郊的陽明山腳下。佔地16公頃。始建于1962年。1965年落成。1966年正式開放。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宫殿建築形制。米黃色的牆壁上覆蓋着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頂;洁白的大理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台上,風格清新但不失典雅,在藍天青山的映衬下顯得格外靓丽。據說,在各種設計方案中,有更豪華、更漂亮、更洋氣的方案。但最終由蔣介石拍板,選定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方案。老蔣的中國傳統情懷由此可见。 <br /><br /> 台北故宮有藏品65萬件。只有5000件左右的藏品陳列在35個展廳里,對外進行長期或短期的展出。其余的藏品都放在几千個貨櫃里,深藏在故宮地下防空洞。據介紹,這里的展品一般三個月會輪換一次。即便如此,所有藏品輪換一次,也需要至少30年。但是,有三件寶物却是常年展出,从未換過。這就是被譽為为台北故宮鎮館之寶的毛公鼎、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型石。奇怪的是,這次我們只看到了毛公鼎和肉型石。翠玉白菜却不見踪影。问了之后才知道,原來台北故宮博物院在嘉义市建立了故宮南館,最近正式開館了。翠玉白菜被調去参展了。因此,如今要一睹翠玉白菜的真容,只有到嘉义市的故宫博物院南馆去了。<br /><br /> 在參觀台北故宫前,我做了些功課,帶着兩個疑問來参觀。<br /><br /> 第一,所謂三大镇館之寶,真是台北故宮最頂級的藏品嗎?我查了一下資料。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頂級藏品中,除了毛公鼎,其余兩件寶物其實不能算是最頂尖的。盡管它們也是巧奪天工的寶貝,但在其他各類藏品中,還有大量藏品的珍稀程度和文物價值要大大高于它們。比如,瓷器藏品中的宋代汝窑青瓷無紋水仙碗和蓮花式溫碗;再如,書畫藏品中的《溪山行旅圖》、《快雪時晴帖》等。三件寶物之所以脍炙人口,被冠以鎮館之寶,我以小人之心度台北故宫君子之腹,应该是精明的台灣人擅长的營銷手段。完全是為了迎合大众雅俗之欣賞口味。所以,為了在有限的參觀時間里觀看更多的珍品,我沒有在最為拥挤的東坡肉型石前逗留过多的時間。而是快步穿行于各個展館,尋找那些心儀己久,未得謀面的珍稀藏品。终于見到了久負盛名的蓮花碗、散氏盘。可惜的是溪山圖和快雪帖無縁相見。<br /><br /> 第二,在網上看到,大陸的遊客常常会拿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進行pk,比谁的規模大,誰的藏品精。從而有了"北京故宮有建築,無文物;台北故宮有文物,無建築"的說法。帶着這個問題,我也進行了觀察,我將另文专门叙述。在此,我想說的是,北京故宮也好,台北故宮也好,是一根藤上的二只瓜。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文明的結晶和文化的瑰寶。兩岸故宮的珍藏是一個整體,一部完整的中华文明史。不可替代,不能分割。就如著名的《富春山居圖》一樣,歷史的因素使之分离兩岸,只有等到兩段畫卷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巨著。二個博物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加強交流合作,才是一個完整的故宮。我期盼這一天早日到來。<br /><br /> 故宫博物馆展厅是不允许拍照的。尽管有不少游客偷偷在拍,我还是严格遵守规矩,当个文明游客。现只能找几张台湾的故宫藏品邮票来欣赏了。<br /><br /></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蘇軾著名的寒食帖</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元刘贯道画作《元始祖出獵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明陈化斗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二) 国父纪念馆</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到台北觀光和孫中山、蔣介石這兩位偉大歷史人物相關的景點肯定是繞不過去的。<br /><br /> 首先是孫中山。為紀念孙中山先生誕辰一百周年1972年台北市政府在仁愛路的中山公園內建立了國父紀念館。這是一座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中國宮殿式建築。 佔地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5萬平方米。整個建築高30米建築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圖書館和各類藝術館供市民享用;下層是瞻仰大廳和會議大廳。北面是會議大廳。會議大廳可供2500人開會或活動。大廳兩側分別是國父史蹟展覽室的東、西展廳集中展示了台灣歷史和中山先生偉迹;南大門是正門大門進去就是曕仰大廳。端坐在大廳正中沙發上的中山先生銅像高5.8米重達17吨。銅台座上镌刻着中山先生题寫的銘文。銅像兩邊是威武雄毅的儀仗隊士兵。他們紋絲不動猶如銅像一般莊嚴肅穆。如果不是事先听导游介绍我們一定會以為這些儀仗隊員是腊制的模特兒。儀仗隊士兵交接儀式是每個遊客心仪的節目但是為了趕景點我們的導遊像沒有這檔子事似的催着我們快走。在我心裏留下一個不小的遺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三) 士林官邸</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士林官邸蔣介石的故居。它的前身是一座園艺所。蔣介石从大陸撤往台灣后,先是住在景色宜人的陽明山。后因山路不便,于民國三十九年搬入這座專門為他改造后的官邸。由於這裡風景秀麗,環境幽靜,三面環山,故深得蔣氏夫婦喜愛。從此便長住于斯,直至老蒋去世。据導遊介紹,在官邸地下,還修築了巨大的軍事設施。台灣的軍事指揮部也曾設置于此。其地下通道不僅可以通往蒋經國府邸,甚至可以直通松山軍事機場。<br /><br /> 我們到达士林官邸時,己近闭館時分,所以导游让我们先領略一下室外風光。<br /><br /> 其實這是一個生态公園,占地20多公頃。整個園區古樹參天,鸟語花香,景色宜人。使我感到有趣的是,公园里既有濃烈西方風情的雕塑、水池、花藝和玫瑰園,又有典型中國傳統風格的小橋流水、鸟笼池塘。兩種風格在這兒到是顯得得十分協調、得體。我想,這大概就是官邸的男女主人所秉持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融合吧。</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宋美龄的坐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們在匆匆領略了园林風光,准备進入別墅內部參觀時,被導遊告知,我們的行程里沒有安排参觀室內的內容。而且進入別墅內部是要另外買票的。我們真的被激怒了。經過一番據理力爭,導遊同意我們六人自費買票參觀。事實證明,我們的力爭是正確無比的。因為,室外的風光再美,它也絕不是唯一的、不可複製的景色。而別墅內部却是蔣、宋兩人共同生活20年,承載了他們暮年生活場景的唯一埸所,不看枉來。<br /><br /> 士林官邸是座二層小洋樓。樓下是會議室、客廳等會見客人和辦公的場所。樓上是蒋宋夫妇的獨立臥室、獨立書房和中西餐廳。給人印象較深的是宋美齡的畫。据传宋美齡到台灣后,一度對中國書畫產生了濃厚興趣。還专門拜張大千等大師為老師,废寝忘食,潛心學畫。在寓所里,我們不僅看到了宋的獨立畫室,還在廳堂、過道和臥室看到她的多幅畫作。因為室內禁止拍照,我們只能靜靜地觀賞。<br /><br /> 在士林官邸,還在展出一個名為"蔣中正先生的抗戰歲月"的展覽會,因為時間关系,實在無法去參觀。只好領取了參觀說明書,蓋上紀念戳,留作紀念。</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蒋、宋夫妇在台湾居住的小洋楼。</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宋美龄在台湾期间,迷上画画,拜名师,下苦功,卓有成效。<br />(这三张宋美龄的画是网上下载的。因为室内不允许拍照,抱歉了)</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临别之前留个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 (四) 野柳地质公园</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台灣最北端的台北縣,新北市,萬里鄉,野柳村。這裡有一個概念不知道我理解得是否正確:台灣的行政區划是按省一縣一市一區一鄉一村排序的。通常應該是縣比市大。但是,由於台北市是兩個行政院轄市之一(還有一個是高雄市),因此盡管在地域上比台北县小很多,但在行政序列上,仍然高於台北县。<br /><br /> 野柳地質公園是二千多萬年前,由福建一帶冲刷下來的泥沙層層堆積,日積月累形成的砂岩層。再經地売變化,逐步形成的。它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之一。<br /><br /> 從地圖上看,野柳是一条狹長的海岬。象一柄長劍直刺大海。<br /><br /> 進入公園,我們沿着唯一的一條海堤向前行進。令人掃興的是天公不作美。細密的雨點随着海風撲面而來。給我拍照造成不小的困擾。盡管我的奧林巴斯微單有防水功能,但鏡頭上的水滳還是嚴重降低了成像質量。<br /><br /> 野柳的海岬長1700米,億萬年來,受地売造山運動的影響,原本埋在海底的沉積岩逐漸上升到海面,形成了碩長的海岬。在海風、巨浪的不斷衝擊和侵蝕下,慢慢形成了各種千姿百態的"雕像"。后来,人們窮盡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根據它們的形状,取了各種形像的名字。如蜂窩石、烛台石、蕈狀石、仙女鞋、豆腐岩等等。而最為著名的,要數一塊名為"女王頭"的岩石。<br /><br /> 這是一塊酷似英國女王頭像的岩石。大自然就像一位天才的雕刻家,以它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尊杰出的作品。從側面看过去,女王梳着庄重的發髻,高昂着她尊貴冷傲的頭凝視着遠方。但她那細長的脖子却引起了遊客们的耽憂。在海水的侵蝕和海浪的衝擊下,我們女王陛下那纤細的脖子能夠无虞?導遊告訴我們,科研人員经過測算,得出的結論是,女王的脖子還能坚持30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采取加固的措施的。我們就不必杞人忧石了吧。<br /><br /> 行至岬角盡頭,是野柳燈塔所在地。燈塔上、滩地上,星星點點地散落着灰白色的侯鳥。它們時而在燈塔上空盤旋飛翔,時而停留在燈塔上遥望大海,不知是在思念彼岸的故鄉,还是在等待同类的团聚?此情此景和两岸现状是否有些契合?</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著名的女王头</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