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慵懒惯了,便提不动笔。</p><p>把闲情时涂涂写写的,归拢归拢,暇时拿来忆一忆……</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晚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鬓已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想着该叶落归根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从不曾离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此刻的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会想着哪里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远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实就静静地卧在心里</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冬日于古都梁淮水之右</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哀鸿孤影落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淮水萧木弃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一身客尘瘦马</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几回梦里老家</span></p> <p>【无题】</p><p><br></p><p>君自淮左来</p><p>呼作下江客</p><p>携秋返江东</p><p>湘楚着桂无</p> <p>喜欢</p><p>在傍晚</p><p>倚着窗远眺</p><p>把繁华和尘嚣</p><p>定格在</p><p>老旧的窗棂间</p><p>于是</p><p>我的世界</p><p>便安静得</p><p>像这幅悄无声息的画</p><p>……</p> <p>幕府山之燕子矶夜行</p><p><br></p><p>残阳铺旧水</p><p>轻燕点秋波</p><p>幕府悬冷月</p><p>游子赋离歌</p> <p>【无题】</p><p>古塔挂斜月</p><p>老树掩残碑</p><p>津渡卧山口</p><p>孤舟待醉归</p> <p>【夜过钟山顶万福寺遗址】</p><p>空山独坐荒冢</p><p>但闻落叶嗦嗦</p><p>临行几句娑婆</p><p>且请明月代我</p> <p>【功夫】</p><p><br></p><p>琴棋诗书</p><p>佩玉鸣环</p><p>神足天眼</p><p>宿命他通</p><p>小技悦人耳目</p><p>存道动人心魄</p><p><br></p><p>须倒得干净</p><p>方能装得进</p><p>君子之风</p><p>圣贤之道</p> <p>【杂草赋】二首</p><p>兴起杂花诗</p><p>饮时万花盏</p><p>一念无明去</p><p>独坐清凉山</p><p><br></p><p>落花犹似坠楼人</p><p>半缘修道半缘君</p><p>归来倚杖自叹息</p><p>不负如来不负卿</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雪霁.二首】</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来时淮左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去是湘楚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生平常失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数奇志未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花是东吴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瓶自湖田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注却洞庭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春深锁二乔</p><p><br></p> <p>雨后玄武湖,秋意乍起,闻秋蝉呜鸣忽得…</p><p>(一)</p><p>柳枝上的蝉鸣</p><p>是跳动的</p><p>果树上的蝉鸣</p><p>是甜蜜的</p><p>红枫上的蝉鸣</p><p>却是</p><p>那么的…</p><p>(二)</p><p>蝉声</p><p>是对</p><p>夏的歌颂</p><p>秋的眷恋</p><p>还是对</p><p>冬的向往</p><p>春的狂想?</p> <p>一如往常,从山顶拾阶下到中马腰,拿起那只扫帚,把我的这块'责任田'打扫一下,因为不是礼拜,登山的人很少,主要是一些落叶。</p><p> 坐下来点支烟。几声清脆的鸟鸣不经意传来,像极了打招呼。循声望去,丈许外的灌木丛间,停落着一只未曾见过的鸟,黄嘴红瞳,周身乌色,翅尖与胸前却是出奇的白,一片绿色里极是醒目,正侧颈瞅着我,激零零的珠眸想要开口说话的样子。</p><p> 每天都会邂逅山里的禽畜,在我的身边自由。确如传说的那般,久居山林的生灵颇能读懂心思,当她觉得没有敌意时,就会表现出亲近。可这位,我搜索着记忆,定是初次谋面,对应的概念只是一只气质非凡的鸟,感觉如同第一次见到南北居先生的书法。</p><p> 内心竟攀缘出一个念头,一个从八识里冒出来的念头,给它拍个照吧,留住这对视的缘份。</p><p> 掏出手机,摸索着找到照相模式,小心地抬手,却发现它已不在理想的拍照距离,于是猫伏状接近,等举起手,仍在清晰之外,如此反复,也只拍得若即若离的模样。</p><p> 心里竟然升起一丝不甘。晚上读书,看到如此文字'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才被世人知所处,又移茅屋入深居',说的是它么?</p><p> 难道不是我么?</p> <p>【有湾,是江累了】</p><p>那一世,一念无明间,静静流淌的我伸了伸腰身,于是大江就拐了个诺大的弯,这曲线美得连自己都忍不住流连。</p><p>那一世,这道美丽的曲线,化作白马,驮着昭王,溯江而征。耸翠的山口,一道美丽的曲线,像极了我的背投在地上的影子。禁不住昂首舒展,猝然,昭王连着他的春秋大梦跌入了大江。带着凌乱的心与鬃发,我卧进江边的这滩浅湖。</p><p>那一世,一道亮光惊醒闭目已久的我,眼前是一把精美的梳子,够着它,用它梳理一下曾经众人惊叹的鬃发,露出那道曲线。随着梳子探出湖面,才发现梳子连着的是一根长长的钓竿,惊呼声中,挣扎着沉入湖底,一颗心慌了许久。</p><p>那一世,一阵钟声从大江的方向传来,未曾听过的熟悉,安详地穿过湖面,顺着声音的方向,隐约可见石林间古刹的飞檐,还有檐角摇晃的风铃。</p><p>那一世,晚钟忽然间变得愈来愈远,探出三千年的湖面,寻着钟声,飞过石林,古刹已不再,沿着那道美丽的曲线,在满天的霜露里,落在渔火不远的江边枫林……</p><p>这一世,湖边的会馆里,一尊回首陶马的旁边,一个年轻的后生,对着一位长者说:你五行缺水……</p><p>是啊,一江大水到一湖浅水再到望穿秋水……</p> <p>青砖黛瓦,圆门画窗,庭院依旧,青苔却悄悄爬上井沿,紫藤也缠绕上屋眉,春樱夏荷秋菊冬梅,在这里四季已有了各自的模样,幻化成一袭青衣的绝代风华……</p><p> 陶罐刻画着悠悠岁月的彩痕,唐马回望烽烟低啸尘途,宋瓷的简约委婉只一眼就让人初恋般难忘,载着五千年文化的古陶瓷,散发出清香,薰染着青衣,衣下的这颗心已破开这浊世的藩篱,趋于安宁……</p><p> 墨迹沾染着白宣,松烟凝结着石砚,笔下少了激荡,纸上没了火气,人书俱老,只随风飘起的青衣衣袖偶尔撩开记忆的一角……</p><p> 大明的荷池映着水月观音的慈悲,前清的花隔板衬着释迦世尊的安详,一整面墙的书架前,或闭目静坐,或轻拨着古琴,面朝着西方,身后却传来昆曲的咿呀……</p><p> 这一季,我只是,化作一袭青衣的模样……</p> <p>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青莲居士说的白鹭洲,大致便是现在的武定门到东水关的明城墙和秦淮河所围起的,白鹭洲公园一带了……</p><p> 女儿小的时候,寒暑假在公园附近学习古筝,倒是常常进到公园里,走走停停,或坐下来点一支烟,把时间打发到下课,不觉已是多年了。此处纵是仰仗着李太白的盛名,由于长着一付司空见惯的城南模样,小桥流水,青砖黛瓦,古城墙这些标准配置,故而并不能让人十分的难忘,我倒是对东北隅的常常闭着门的小寺庙和不远处的一个小院落印象深一些……</p><p><br></p><p> 女儿上大学的第一个国庆长假,返校的日子,目送她进站,转身向我摆了摆手,背影就消失在人群里。戒烟带来的怅然若失,似乎更沉了些。</p><p><br></p><p> 并未依着计划回家,在中途下了地铁,这些年城市的模样变幻得很快,不时会生出些许陌生感。顺着城墙走,不觉间,抬头竟然已是公园门口……</p><p><br></p><p> 大门很明显是重新修缮过的,墨底金字的匾额很是炫目,适逢过节,自然少不了又是一番装饰,感觉像涂了一层厚厚的脂粉。</p><p><br></p><p> 若不是顺路,和这园里不时飘出的入鼻的桂花清香,我可能是不太情愿进到园子里的。</p><p><br></p><p> 园内的变化倒并不大,桥归桥路归路,游人也不多,桂花香愈发浓郁。可能不是季节,以前来怎么没注意到这满园子的桂花。或斜过桥来,或挑出阁檐,或依偎着明城墙,更多的是簇拥在一起,数定然是数不过来的……</p><p><br></p><p> 向东北穿过又一片桂花领衔的林子,这一片溜鸟的人很多。小庙还在,只是依然闭着门。旁边的那个小院落,门口多了一个古代读书人的雕塑,旁边的牌子上写着“吴敬梓故居”,哦,原来文木老人在这一带住过,不知道经过考证没有。让人忍俊不住的,是不知哪位溜鸟的爷把笼子挂在塑像的手上,细细想来,若不是日日在这市井里,吴文木笃定是写不出《儒林外史》这样刻铜刻心的文字的。</p><p><br></p><p> 一对老夫妻走过,老妇人说下次定然带个袋子过来,积些桂花回家腌起。多亏了这个腌字,一下子解了我多年的困惑。南京的很多小吃与这桂花颇有渊源。桂花茶,桂花酒,桂花糕点,桂花糯米藕,更有无人不晓的桂花鸭。若没有这个腌字,那味道定然不会如此隽永,如此绵长,如此让人眷念的。</p><p><br></p><p> 才想起,这次女儿回来,竟没有买一份桂花糖芋苗,与她作早餐……</p><p><br></p> <p> 一味清凉</p><p> 未见清凉山时,只是从友人那听说,清凉山其实就是石头城,于是便把清凉山和当年武侯描述的“钟阜龙盘,石城虎踞”联想在一起。能比肩紫金山,估摸着这山想必很是雄伟,浓荫深处自会清凉。况且在这火炉里敢称清凉,自有它的道理,于是便存下了定当拜谒的心结。</p><p><br></p><p> 初见清凉山,是一个冬天,颇为诧异,说是山,实在有点言过其实。可能游历了太多的名山大川,眼前这座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石丘,高不过百尺许,数得过来的几座体量不大的建筑零星散落其中,虽不失得体,也很雅致,但终究跟心里的那座卧虎藏龙的大山相去甚远,不免几分失落。匆匆一过,只浮光掠影地记住早没了香火和读书声的古清凉寺和崇正书院,倒是扫叶楼,因传说“有家常作客,到老尚谋生”的龚半仙曾隐居这里而记忆深些,其时情景倒与眼前所见几分的贴切,也因此聊以自慰,或许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铭”吧,冷清不也是一种清凉吗?</p><p><br></p><p> 再见清凉山,已是若干年之后的那年夏天,一样的行色匆匆,印象却由此改变。沿盘山小径拾阶而上,犹如置身于绿色的仙境。林中的每一棵树,有名的、莫名的,或挺拔或俊俏,或弯曲或舒展。阳光穿过树隙洒下的斑斑圆点,宛如洒落一地的珍珠,让山林平添了几分生气。不时的鸟鸣,使得林间愈发显得清幽。移步换景,小径沿绿色延伸,山势因绿色逶迤,古色古香的建筑置于绿毯之上、飞檐隐约于林木青青之中,颇有江南园林“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已完全没有往昔的凄凉。往更深处,绿色渐浓,凉意愈重,满眼都是层层迭迭,郁郁葱葱,沁人肺腑的绿色,似乎没有尽头,难怪朱自清在其《南京》一文中以大段篇幅称这里的树绿得“真是扑到人的眉宇上来”。人在其中,为宁静、惬意所环抱,这一刻,我终于体会到了清凉。</p><p><br></p><p> 可莫非清凉山因此而得名,倘若是,为什么还有人会发出“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的感慨?不知是造化弄人,还是机缘巧合,或许老天就为了给我一个答案,后来我居然和清凉山有了朝夕相伴的缘分。</p><p><br></p><p> 在艺术馆的那几年里,每天过得很是平静。此时的清凉山,已经出落得更加丰满美丽,可不变的是她的得体和雅致。闲来时,会驻足扫叶楼前,感受那位爱国的大师吟诗、作画、课徒的场景;会流连于清凉寺旁,体会那位才情满腹的后主灯下问佛、月下打坐的心情。引入窗台的树叶,这片绿了,那片黄了;林间传来的鸟鸣,一会近了,一会远了;弥漫山间的桂香,一缕浓了,一缕淡了;飘落枝头的雪花,一时聚了,一时散了…… </p><p> 时光在清凉山,就像一个心灵的熨斗,让人不知不觉变得安静和平和。</p><p> 原来,真正的清凉是自己给的,心静了,自然就清凉了。</p> <p> 这滩水,静静地卧在山脚下的密林里,明城墙在这儿顺着山势折了一个弯,常常坐在这里冥想,墙内墙外如同入世与出世……</p><p><br></p><p> 故乡在大河汇入大湖的地方,水自然是常见的了。五岁时跟着大人偷偷下水,差点丢了命,被邻居救上来时,肚皮已经灌成了大西瓜,却从此有了好水性……</p><p> 读大学之前没出过远门,只是偶尔渡河去县城。村前村后的大沟小塘却是再熟悉不过了,至今仍能记起那些沟塘里深水坑的分布。家离湖边大约有两三公里,大人们称去湖边叫下河底。无边的湖面上的点点白帆是我对远方最初的概念。</p><p>第一次出远门,是独自去山东,兄长在那里的部队,近距离的看到飞机军舰,坐海轮出海,东海的辽阔一下子把远方拉到了身边。</p><p>大学在武汉读的,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江城,汉水在这里注入长江,也形成了大大小小满城的湖,水更是司空见惯的了。往返都是客轮,最喜欢晚上坐在船头看水墨两岸,满天繁星。</p><p> 毕业工作,短暂的安逸之后,就开始了生命里数十年的奔波生涯。做城市供水管道的那些年,差不多把国内的大型城市走了个遍,后来做农业机械,又把中小城市,县城甚至乡镇反复跑了数通,路过的知名不知名的江湖,已无法数计。</p><p> 故乡是远近闻名的酒乡,筷子头那点酒香开始了我与酒的不解之缘。司机有一回提醒我,我一年得饮下两百多斤白酒,带色的酒就无法统计了。如此算来,二十多年怎么也得有数吨了。</p><p> 可入易颇深的先生,却告诉我,你五行缺水……</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母亲小声嘀咕着:“今天,已经整整一个月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母亲念叨的是她和父亲从老家来南京的时间,原本打算过了春节,等到初七八女儿女婿上班了,就一起回去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父亲在一旁劝她说,回不去就回不去,在哪里不一样呢,急也没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一两年,家里诸多变故,外婆去年过世,小姨,母亲唯一的妹妹今年秋天也去世了,母亲自己也动了一次手术。右耳完全失聪了,左耳仅靠着助听器维持着微弱的听力。哥哥姐姐升级做了外公外婆,这个年我们就商量着把父母接到省城,一大家人在一起,让母亲缓解一下心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年三十上午,大哥通知大家,因为疫情防范的要求,原定的一大家子的年夜饭取消了。母亲琢磨着,肯定是饭店算来不划算,找个理由把订餐给取消了。总是谁也料不到事情会如此严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初一初二,就在姐姐和大哥家里,因为相距不远,按照母亲的要求我们来回都是走路,为父亲母亲准备的口罩,父亲随手丢在屋里了,母亲是带着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姐夫和大哥都在为退休做准备,专研厨艺,都烧得一手好菜。母亲面上是赞赏有加,心里还是嘀咕这不是男子该干的事,只是借父亲说事:“你们父亲这辈子都没上过灶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月初七是父亲八十四岁生日,母亲头天就关照我,买菜时要是能看到鲤鱼就买一条回来。菜场都没开,只有小区门口的小超市能买一点日用品,自然是不能如愿。起了个大早,我就起来给父亲母亲分别做了一碗面,说了些祝福的话。姐夫也早早就过来开始张罗午饭。大哥找了很多地方,终觅得一个精致的生日蛋糕。母亲笑着对父亲说:“你是好福气哦,一辈子没操过什么心哦,我是操心的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后面几日,疫情愈演愈烈,感染的人数与日俱增,各地管制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小区的进出开始需要登记和出示身份证。父母就没再下过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母亲打小就聪慧,学东西快。外公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就饿死了,外婆独自带着母亲和小姨,日子之艰难母亲每每提起都止不住流泪。母亲会提起小时候私塾外偷听,在一旁看大户人家做针线活,常常是里面的孩子没听懂,她就听懂了,别人家的姑娘手把手教还没学会的像盘扣子这些技术活,她都看会了。终是那样的日子,母亲还是考上了卫校。母亲会使唤手机,自然对外面的情况了解得更及时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父亲为人宽厚,大事小情都不做计较。很年轻就做了中心小学的校长,原以为前途无量,却积年不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退休时也只是一个比小学校长高一点点的闲职,却做得心安理得,心满意足。有一回我问他,有人说学校给他分了六次房,他都让给年轻老师了,是真的吗?他笑笑说,不止六次。难怪我上小学了,还住在乡下外婆的家里。手机对他来说,基本是个摆设。</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母亲总是很关注疫情的发展,尤其是老家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待续》</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可能真是老了,反应慢了许多,女儿返校的第三天,不舍和失落才慢慢拢过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傍晚时分,关了文火,尝了尝炖了半晌的莲藕汤,应季的莲藕特有的清香,有点甜,可能因为多搁了几枚红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没什么胃口,想到湖边去走走。换上昨天忘了洗的衣服,还有一股酒香,想起来昨晚几个中学同学喝酒闲聊到很晚,各自的好汉当年,都在推杯换盏中显露出背后苦涩的模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九华山和大湖只隔着一道城墙,玄奘寺地藏殿依然在封闭重修。匍匐在寺外汉藏两尊大愿菩萨的脚下,分别诵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心经,楞严咒和大悲咒,又扶着转经轮转了一部金刚经。睁开眼睛,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沿着湖畔,在没有面相的人群里漫溯,唧唧哇哇,空气里充斥着嘈杂,却听不清一句话。</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回家的路上,习惯性的掏出手机,想给女儿打个电话,问问她想吃点什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整整一个学期,都在家里,因为要面临升学,学习训练很是繁重。从小养成的自律,让她总是严格的安排和执行着计划。为了节目录制质量,吃得很少,在我看来伊又瘦了许多。不知道能做点什么,只是每次出门回家,就问问她想吃点什么,虽然几乎每次回答都是“否”,可偶遇一两次想吃点,便令我每次出门回来都要问一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一次朝夕相处是女儿读高中,为了配合她的时间,我拿起了毛笔开始写字。她关着门在自己的小房间学习,出来洗漱通常都在午夜过后。起初,我只是抄抄经文,不曾想却唤醒了前世的种子,在书画的路上一发不可收。这回的日日相伴,更是每天将近十个小时的读帖临池,对中国文字和书画的感悟,其间所获精进,我自己都能听得到。常常在独处时自问,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机缘。</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女儿将要返校的这一个多月,却一下子松懈了,甚至懒得提笔,以至于女儿还不解的问起缘由,旁敲侧击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大家都知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拿起电话才想起,她已经回学校,今天都第三天了……</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当想起家乡,总是先想起外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还有门前的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常常想起的,竟然还有火把,八月半的火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淮河在汇入大湖之前,似乎开始不舍起来,分了分神,于是,土地被水分开,恰巧,如一只漂着的葫芦。这个被叫做葫芦套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土地没承包到户前,中国农民能自主支配的资产是极少的,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外婆总是会提起,大哥小的时候,用身上的棉袄去换货郎挑子里的牛皮糖。这样的状况下,门前的两课枣树就显出它们的珍贵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门前有个小沟,沟旁有个竹园。枣树是很常见的那种,大一点的那棵在竹园的边上,另一棵在竹园里面,树头是攒在一起的。说不清是何时种下的,小姨说她记事时就有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外婆只有两个女儿,外公早早就过世了,没有男丁的家,那个年代,揭不开锅,生活难以为继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最难的却是旁人的眼光。数着盼着的岁月里,如期开花结果的枣树,而且是庄子里没有争议的最大最好的两棵枣树,给外婆的安慰是旁人无法体会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枣子成熟,是在每年的中秋时节。外婆说,只有一年例外,一年开了两次花,结了两次果,每次都是满树的花,满树的果。那年的秋天,大哥考上了军校。大概,枣树也知道,外婆数着盼着的日子,终是来了,从此,给这个家带来尊严的,不仅仅只有仲秋的它们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父亲工作的原因,哥哥姐姐和我都是跟着外婆长大的。母亲说等到我出世,家里日子就开始好起来了,很少会为吃顿饱饭犯愁了。我的回家吃饭,大都是外婆喊的。外婆喊我,若不是在饭点,一定是有外婆给我一个人藏起来的西瓜苹果之类的零食,这需要心领神会,因为数量很少,别惹来一帮孩子分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生的顽劣,加上没有约束的娇惯,上房爬树,掏鸟蛋捅马蜂窝,吆五喝六当孩子王,我的童年少年便是这样浑浑噩噩,我行我素度过的。枣树于我,也就成了论功行赏,拉帮结派的工具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家乡有个很特别的风俗,会在中秋节的晚上打火把,因而我们称这一天叫八月半或是火把节。没有人说的明白这个风俗的由来,后来才知道,大体只在淮河两岸才有。枣子成熟也就是在这个时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起初的火把,是把小苘秆、芦苇用苘麻绳捆成"把",为了容易着火,火把里还要夹杂一些稻麦秸秆。火把通常比一个大人高些-,过高小孩子不易举起。后来,用铁丝捆紧住棉花球,放在柴油里浸泡,当日用长竹竿绑起,倒是省事了许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枣子开始泛红,是我们开始准备做火把的时候。觊觎枣子香甜的玩伴,开始频频出现在小竹园的附近,我自然也随着枣越来越红,身后的跟屁虫愈来愈多。早早地放话出去,谁听话,到时候分的枣就会大甜多,反之,只有咽口水的份。表现尤其好的,还会获得上树的机会。馋嘴们绞尽脑汁,他们能够做投名状的,大概只有火把了。从麻茴杆,芦苇杆到后来的柴油,都是争抢着送来的。当然,一起送来的,还有火把节当晚的指挥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秋初升的月亮,就像是一声召唤,四面八方的村庄里,开始泛起一道道火光,大人孩子都奔走在刚收割完的田野里,呕啊声此起彼伏。孩子们举着火把拖着月影,不知疲倦地喊着,跑着,火光印在大人的脸上,更加红黑,生活的艰辛此刻被暂时遗忘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年,外婆都会叮嘱,玩完火把回家,别空手,地里捡些稻穗,黄豆带回来,这叫做“摸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又是一年中秋时节,昨夜,我梦见了外婆,枣树,火把,还有……</p><p><br></p> <p>想把了解的这一点点告诉你……</p><p>看着你一会喜一会忧,我不忍心,却无计可施,没有缘起,这如何说得清。</p><p>我们都到了迎来送往的年纪,身边的亲朋开始隔三差五的来告别,每一次都会难受一阵子,有的更是这辈子挥之不去的痛。</p><p>可我们明知,却无暇顾及,送着送着就轮到自己了。</p><p>其实我们可以也能为自己为亲人做得更好,首先你自己就要明白今生的缘分是因为前世,而今生的因缘也一定会结来世的果。</p><p>如果你早一点觉悟,早一点告诉他们,没有人会走,只是换一个方式去相处相爱。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大的安慰,坦然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恐惧,像第一次送孩子出远门那样,对重逢充满期待,多好啊。在最后的时刻,没有眼泪,把六神无主化作了无牵挂,合十祈愿,把那个瞬间变成西去的祝福,越安详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