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旗陶海嘎查的冰川遗迹

行游天下

<h3>  “上善若水” 出自《道德经》。水,滋润万物,平和不争。老子以物喻人,讲求的是学习水 “利万物而不争” 的品性。然而当水结为冰,在壮观的冰川世界里,你会看到水的另一种姿态:融冰侵蚀花岗岩,冰川裹挟着岩块前行,或凿壁成坑、或刻石留痕,或斗峰交错于谷岭、或乱石列阵于荒原……。走进赤峰阿旗陶海嘎查的冰川遗迹世界,你也许还会有更深的体会。</h3> <h3>  </h3> <h3></h3><h3> </h3> <h3>  陶海嘎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北部,这里草原辽阔、风景秀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到这里游览的人很多会去根丕庙朝拜,其中是否有人留意过这片被冰川拥抱过的壮美群山?</h3> <h3></h3><h3> </h3> <h3></h3><h3> 陶海地区的花岗岩地貌发育,和巴林左旗林东召庙地区的典型冰川遗迹相近,保存了大型漂砾、U 型谷、冰斗、刃脊、角峰、冰臼群和冰碛物等。如果说冰川是一位雕刻师,那么陶海的冰川遗迹便是其用心雕琢的作品。</h3> <h3>  </h3> <h3><br></h3> <h3>  冰川这位艺术家的眼光甚是挑剔,它只青睐于拥有雪线的巍峨高山。陶海周边山脉位于北纬 44° 25′,海拔 780 ~ 970 米,几亿年前,这里常年积雪,山坡滑下的积雪和空中的飘雪汇集在山体低洼处,积雪不断增厚,逐渐形成冰川冰。达到一定厚度时,在重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冰川冰就会像河流那样沿着山谷向下流动,挥舞着“刻刀”开始了对陶海营子地区花岗岩的“雕塑”。如今,这里千姿百态的冰川地貌也记录下了冰川进退的足迹。</h3> <h3>  </h3> <h3>  漂砾是指被冰川挟带后又在别处沉积下来的大小不一的石块,常被视为识别冰川活动的标志。随着积雪的增厚,冰川底部的水融点降低,在 0℃以下形成冰川融水。冰臼就是压融水沿裂隙向下,对下覆岩石及冰川漂砾强烈冲击和研磨而形成的深坑。其外形很像我国南方舂米用的石臼,因此称为冰臼。冰臼是古冰川作用的有力证据,也是古代气候变迁的历史见证者。从某个角度来看,冰臼和漂砾就像相爱相杀的一对情侣,在一起时的痛苦折磨恰恰成就了彼此,只是有的留在原地,有的流浪远方。</h3> <h3>  </h3> <h3>  陶海地区塔腊山漂砾多为花岗岩。如此巨大的岩石是如何移动的呢?原来,当节理发育的花岗岩与冰川冰冻结在一起,巨大的岩块就可以借助冰川的挖掘作用,跟冰川结伴远行了。当冰川消融以后,它们携带的花岗岩就停下脚步,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巨石奇观。</h3> <h3><br></h3> <h3>  雪线附近积雪冻融频繁,冰床基底的花岗岩会不断出现缝隙并发生松动,由此掉落的岩块便与冰川冰冻结在一起。冰川冰向前运动时常将岩块拔起,裹挟着一同前行。破碎的岩块不断掉入冰川冰中,于是岩壁后退,甚至被刨蚀得像个巨大的漏斗,这就是冰斗。山岭两侧不断形成的冰斗使岭脊不断变窄,形成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刃脊。由于山脊处积雪冻融频繁,花岗岩的节理面日渐开裂、松动,再经过后期的风蚀作用和雨水冲刷,便可形成球状风化的地质景观。 </h3> <h3>  </h3> <h3>  塔腊山花岗岩山脊和侧壁上发育有大量的冰臼,地表形成眼球状、水滴状和花瓣状等奇妙图案,外观形态更是多种多样,很多酷似锅碗瓢盆,部分冰臼的上缘还有缺口,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缺口都倾向较低的一方;部分冰臼的内壁发育有螺旋纹,应为冰川压融水冲击形成的。</h3> <h3>  冰川地貌多姿多彩,绮丽壮观。如果你想欣赏冰川雕刻师的经典之作,不妨来陶海塔腊山,亲身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带来的视觉震撼。在收获知识和乐趣的同时,你也许还有机会邂逅冰河世纪的动物化石呢!</h3> <h3><br></h3> <h3>摄影:行游天下</h3><h3><br></h3><h3>文字:大自然杂志 张渝金 张超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