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常听身边的老师说起:“课改、课改,说哩怪美,离开了‘抠bia抓’,光说课改,提高教学质量的事儿门都没有!”这话说得有没有道理且不说,先来说说——<br> 啥是“抠bia抓”?“抠bia抓”是我们的方言,特别是中间的“bia”字,可意会,可言传,但不可书写。常说的“抠bia抓”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沿袭下来的,教师教学活动方法策略的一种比较形象化的说法。<br> 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抠bia抓”是快速提高教学成绩的不二法宝,但在新课改春潮涌动的形势前,它被冠以了填鸭式、机械式、生硬灌输式的帽子,是不关注学生个体的教师一厢情愿式的单边活动,它俨然成为了臭名昭著的“过街老鼠”,早已人人诛之而后快了。<br> 我认为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也不能把它一棍子打死,单从教学方法策略的角度分析,它仍然有它可借鉴的成份。我们可以重新来定义它,换个角度来思考,赋予它新的、丰富的内涵,重新使它焕发出光彩,发挥出积极的意义来。</h3> <h3> 一、重点说说“抠”。<br> “抠”有这样的解释:“向狭窄的地方探求、探究”;“雕刻”。一个演员在排戏的过程中,要逐场逐段地进行加工,精雕细琢,以加深对戏曲人物内心的深度理解,以期达到最高表演效果。<br> 如今,“抠戏”已经成为艺术表演家敬业的“代言”。“表演”和“教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相通的。</h3> <h3> 我们可以拿“抠戏”的精神来抠抠教学。<br> 首先是抠课标。《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br> 因为我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贯彻执行情况就直接制约着自身的教育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提高自己的认识,以“抠”的精神来解读课标,才能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才能明确目标,改变教育教学的方法。</h3> <h3> 其次还要“抠”教材。<br> “抠”啥?要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解决教材疑点、疑难。<br> 咋“抠”?学科名师先抠,充分发挥学校名师的引领作用;教师个体抠,体现教师个性化的理解;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抠,搭建交流的平台。<br> “抠”那些层面:抠整体,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抠单元,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抠课文,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br> 抠教材还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h3><h3> “抠”教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抠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我们只有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后,在教学设计时才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h3> <h3> 最后“抠”学情和教学设计。<br> 抠学情也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必由路径。学生是教师的劳动对象,所以教师的发展取决于学生教的好不好。那么怎么教好学生,就得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对学生因材施教。如果教师将学生列为教学的核心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则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一定会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br>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课堂设计应强调“目标设定”、“教的活动”、“学的活动”是否指向并促进了学生发展。<br> 要达到这一点,先 抠“学习目标”的设计。<br>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统领着课堂教学设计、实施、管理与评价。抠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考察目标是否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十分清晰、低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大都十分模糊。虽然教学目标有“预设”与“生成”的区别,但是它都关涉着学生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起点清晰了,学生发展才有可能实现。<br> 抠“教的活动”的设计。<br>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不论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还是“边学边教”( 或“边教边学”) ,这里面都回避不了“教”的活动。抠“教的活动”需要注意三个要素: 第一,“教”的活动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目标”统领“教的活动”就形成了有效链接,否则,“教的活动”游离目标就会出现无的放矢; 第二,“教”的维度是否考虑了“教”的起点。可以说学的起点就是教的起点,只有二者统一了,“教”的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第三,“教的活动”是否具有逻辑序列,即在什么时候教,教到什么程度。<br> 再抠“学的活动”的设计。<br>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往往成为“被主体”。这就需要抠“学的活动”是否真的把学生当作主体了。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量: 第一,学的活动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 第二,学的活动是否在教师引领下展开的; 第三,学的活动是否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学的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 第五,学的活动是否适度合理。<br> 在“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链”的统整问题。教师预设了教学目标,那么“目标---教师教的活动”是否适配,“目标---学生学的活动”是否适配,“教的活动”是否引领并促进了“学的活动”<br> 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需要抠学情和教学设计。只有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的优化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h3> <h3> 二、再说说“bia”和“抓”。 <br> 我们常说某某教师很敬业,很负责任,“bia”班“bia”哩死。这里的“bia”到底是什么意思?传统的“bia”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监控”,对学生学习时间及学习纪律的约束,是教师以维持好的班级学习秩序为目的的“监管”,是牺牲自我时间式的辛苦付出。教师紧盯学生,不太关注学生个体本身。<br> 这种传统教学中的“bia”法,我们扁平化理解了“bia”的含义,外显化地处理了“bia”的管理方法。这样简单的理解和对待“bia”学生的管理思想行为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要重新丰满对“bia”的新内涵的理解。<br> 很简单,我们在对学生学习时间及学习纪律的约束之外,只要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施以更多的人文化的关怀,把简单的监管学习变为“监管学习”和“沟通陪伴成长”相结合即可。<br> “抓”,即抓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质量。我们县三初中每个年级都有整体成绩优秀的班集体,也有不少的单个学科成绩优秀,优秀的学科教师和优秀的班主任在课堂管理和班级管理上都很下功夫,积累了很多好的方法,这是他们成功的法宝。班级管理、课堂管理、课余管理、行为习惯管理、作业管理、学习小组管理……规范的、科学的、精细化的管理将是提高我校成绩的主要途径,在此不再赘述。<br> 其实 “bia”和抓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关系密不可分,切不可油水分离地区别对待,只有把这对兄弟的关系搞得水乳交融,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更加高效。<br> “抓”的措施、方法具体可行,“bia”的时间分配科学合理,二者才能相辅相成。近几年河北衡水中学崛起,成为了全国各地学校学习的榜样,衡水中学之所以成为一个奇迹,我认为在很多细节上衡水的管理者把“bia”和“抓”都做到了极致。我们身边的厚德学校,今天的县一高中等知名学校,在这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h3><h3> 说到这,其实“抠bia抓”就是我们常说的课改,教研,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两个概念。希望大家能够转变观念,不要再排斥课改,也不要排斥“抠bia抓”;不要妖魔化课改,也不要妖魔化“抠bia抓”,且莫再生硬地割裂二者,莫再为自己的惰性思想找理由。<br> 教学,就要课改,就要狠劲“抠bia抓”。撸起袖子加油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