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公号上看到子鱼写她妈,直看到眼睛湿润。</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子鱼的妈在近六十岁的时候找了一个新老伴,尽管继父对她有一种讨好般的接近,但是她心里仍然不能释然,觉得她妈一生三嫁,是离了男人活不下去的凌霄花。以至于,她很少回娘家。有一次早晨回娘家去拿东西,甚至没有吃她妈已经做好的菜饭,而是拿了东西奔到大街上买了一杯豆浆,边喝豆浆边想着菜饭那令人垂涎的属于妈妈的味道。</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她的叙述里没有一个字歌颂母爱,相反,她们俩个相爱相杀,不远不近。这种复杂的感情是属于妈妈和女儿独有的感情,不足与外人道,有时,即使说了别人也理解不了。这种感情来自于妈妈十月怀胎过程里的母女连心,来自于妈妈对她哺乳喂养、擦屎把尿、一粥一饭、一针一线的养育之恩,也来自于母女各自三观矛盾碰撞后的妥协。有时候,我们只是不能够接受原来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妈妈或爸爸,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她或他不是应该比我们更强更好吗?怎么现在也会犯低级的错误、会思想陈旧僵化、会在我们不断向前进取的路上设置障碍、会不理解我们面对人生所做出的重要选择?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求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养育成人的爸爸妈妈是自己心目中完美的父母?他们都没有要求我们是完美的孩子!受她的启发,我决定写写我妈,以后也许还会写写我爸。作为已经老去的七零后,我的老妈在我心里还是四五十岁的样子,我希望她永远停留在四五十岁,让我可以长长久久地孝顺她,让她可以长长久久地陪在我身边,哪怕我们总是吵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和我妈,曾经也是相爱相杀,不呆在一起会想念,呆在一起会竖起刺来扎对方,远不得,也近不得,因为我们俩个的性格太像了。现在的我妈,像一个老顽童:单纯、容易满足、有时候还会调皮,会固执。她的脾气变得好起来,当她做的事说的话让我不满意时我就吼她,就像我小的时候她吼我一样。只是我吼完马上后悔,因为她不再争辩,那种感觉让我觉得我吼的不是我妈,而是我的孩子。自己的耐性呢?孔子说孝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色难”,孝顺父母最难做到的不就是“色难”吗?我不能和颜悦色地和我妈说话就是我不孝啊,以前还天天和她吵架是有多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她在二十八岁时生下我,转眼我已不惑,她也近古稀,我们之间的感情没有什么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亮点,只是人世间最普通的母女感情。但是,对我而言,我们的感情珍贵而稀有,我要拥有妈妈对我的爱,也要保持我对她的爱——平淡,永远。</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1) </font><font color="#b04fbb"> </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妈,生于1949年。因为是正月的大生日,所以她还算是出生在旧中国的农村妇女,她出生七个月后新中国才建立,她最骄傲的事就是和共和国同龄。我妈说她的命比较“独”,她总排行第二,上面一个哥,下面一个妹三个弟,实际上,紧挨着她的上面还有一个哥下面还有一个妹,但是都没有活成,用算命先生的话叫“上踢下踹”,活下来的都跟她隔着一个孩子。估计她告诉我这话的意思是她不好惹,而我根本也没打算惹她,不光我,我们一大家子,我爸、我弟谁都没打算惹她,我们都管她叫老佛爷,既惹不起又躲不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她确实比较“独”,和娘家的哥嫂弟妹关系都一般,虽然其实心里很疼他们,事事都想着他们做事顾着他们,但是说出来的话没有情份,所以娘家都管她叫“黑大姑”。她回娘家时脸上总是乌云密布,更是随时发火,听我爸说她跟姥姥也是三天一大打,两天一小打,看啥都不顺眼。在我外出求学的那年九月我姥姥脑出血走了,走地太突然,太干脆,根本没给我妈尽孝的机会。没了妈的我妈哭的嗓子都哑了,再也没有人跟她吵架啦。她和我爸一起坐火车送我去学校,学校就在海边,后门直达沙滩。我妈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她不敢靠海水太近,有些害怕的样子。当时夕阳西下,大海幽暗无边,站在岸边的妈妈看起来那么孤单弱小,果然,没妈的孩子就是像根草了。在海边住了两天安置好我的一切,她和我爸从学校门口上了公共汽车,汽车越走越远,我依稀看到她站在车厢的后面,努力地向我张望。我的眼泪流下来,她的妈妈永远离开她了,我的妈妈也把我放在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妈的“独”还体现在她时刻要保持整洁卫生的家,可能是因为这个家来的太不容易。我六七岁时他们才盖了属于自己的三间小房子,有了真正意义上自己的家,之前的老宅子是姥姥花了200块钱买的土坯房,我们管老宅子叫‘’后大门‘’,我就是在‘‘后大门’’出生的。那时候他们刚和我奶奶分了家,啥家当也没有,我妈说要吃白水煮土豆都要用一个小酒精炉子来做,燃料是我爸从厂里拿回来擦机器的棉纱。没有柴火,也没有大锅。日子虽紧,终于可以自己攒钱不用上交了,他们省吃俭用,终于在亲戚们的帮助下盖起了三间砖包皮的新房。新房子用的土坯都是我爸和舅舅姨夫们自己制的,做房梁的檩条是老爷爷从德州买的鲜榆树,用火车运来的……别人家盖房都要请人,我们家盖房就是妈妈娘家的几个大小伙子,没有工钱,供应大米饭和土豆炖肉片就足够了。新房子盖好我爸给了我姨夫仅剩的50块钱去买玻璃,他出了门二话没说就给丢了,吓得不敢回家。那个冬天我们的新房子窗户上只好钉了一层塑料布………我妈和我爸边挣钱边打扮他们的房子,挣点添置点,终于有了温馨的家的样子。所以我妈把她对新家的热爱全部变成了收拾打扫,没事就把家里的水泥地擦地锃亮,桌椅板凳一尘不染,各处都规整利落。因此,她不喜欢家里来客人,尤其是小孩子,嫌闹嫌乱。她的不喜欢往往直接写在脸上,让人下不来台。所以,放学后我都是去同学家里玩,偶尔带个同学回家,她就问人家考了多少分,这个就难堪了,因为都不如我成绩好,所以下次喊人家都不来我家。放寒暑假我就去我姨家住,和表妹们疯玩,我没记得表妹们来我家住过,她们偶尔来吃回饭就说我们家规矩太大,吃饭不自在,所以也不来我家。我爸也不往家带同事,偶尔来个同事吃饭,她脸上写着一百个不乐意,就问人家一个月挣多少钱,这个其实也属于不应该问的问题吧,让人家怎么说呢?说挣的少显得没本事,说挣的多显得我爸没本事,呵呵,所以,我爸也自动取消了这个项目。总结一下,她就喜欢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有点鸡狗不入的意思。</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现在的她还是爱干净爱整洁,但是已经和过去相去甚远。每逢假日,这几个孩子将要把房顶掀起来,床上翻地乱七八糟,地上到处是玩具,果皮汤汁到处乱抹,她顶多喊两声就随他们去了。我爸的老同事们隔三差五就来家小酌一顿,一酌半宿,东倒西歪才离开,她就乐呵呵地硬撑着眼皮陪着,破坏了她晚上七点钟上床睡觉的定例也不着急。人啊,真地是会变,变老了,喜欢热闹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