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一天游览市区,第二天回803,探访我日夜不离生活过九年的地方,这才是我此行的重中之重。在市区叫了车,车子逐渐驶离繁华的市区街道,进入郊外,经过一大片开挖又废置的工地,大概二十来分钟的车程,车子抵达803厂大门。</h3><h3> 就是这了,厂大门的位置和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进了厂大门,就有一条又宽又长的水泥马路一直通向前方,进了厂大门,就进入了厂里最重要的活动中心。曾经,厂大门的形象以及我走过很多很多次的那条又宽又直的马路,在我的脑海里上演了千百遍,这条连接厂大门的长长的路就象我那慢慢延伸的记忆,把我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h3> <h3>803在当年可是风光无限,赣州人说起803,没有不知道的,作为冶金部直管的大厂,主要生产雷管、炸药等爆破品。厂子很大,什么都有,生活在这里,仿佛就是整个世界。</h3> <h3>进入梅雨季节,赣州这几日一直阴雨连绵,大概是因为本着一颗火热的心,所以也不觉得这雨给我带来了什么妨碍。趁此感受一下赣州的雨季,雨水嘈嘈切切,下得干脆利落,噼噼啪啪打在伞上,落在地上,划出一圈圈水纹,空气中夹杂着潮湿的亚热带季候风的气味,带着些许闷热,有初夏来临的味道。</h3> <h3>厂大门进来,右手边第一栋房子就是职工医院,进入医院,见一值班的医生,和她攀谈,她说职工医院一直都在这,和你小时候看到的是一样的。仔仔细细的看,房间很小,房间是空的,每间房子当年都是一间诊室,里面有医生和护士,现在已人去楼空。我记忆中记得厂大门进来右手边还有间小屋应该是传达室或门卫什么的,我们当年应该是在传达室玩过,还摇过那黑黑的听筒电话来玩。</h3> <h3>医院进门可看见一个绿色的小窗口,那是拿药的地方,我记得那时还只是用内服药袋,药房的阿姨用小匙从一排排暗棕色的大玻璃瓶里挑出几个来,从瓶子里舀上那么三五颗药片或丸子,分装在内服药袋里,从小窗子里递出来给你。药房旁有一扇门通向长廊,沿着长廊走,长廊两侧各有一小庭院,种了树木,修了石凳,我想在当年,这样的修葺应该算时尚雅致吧。</h3> <h3>从职工医院出来,紧挨着有一栋三层楼高的房子,是爸爸当年在培训科工作的地方。我对这里记忆犹深,是因为有一段时间特别痴迷一种小零食双梅粉,几乎每天要吃一包才解馋。一放学,我背着书包,家都顾不上回,从学校大门出来,沿着三区的小路,穿过小伙伴家门,穿过池塘边的田梗、穿过厂大门,一路疯跑到爸爸的办公室,只为向爸爸讨一毛钱买包双梅粉吃。尽管那时因为经常舔嘴唇以致于我的嘴唇干裂到起皮脱壳,也挡不住双梅粉的诱惑。爸爸一边说:"你看你的嘴唇都脱壳了还吃",一边又还是忍不住打发我一毛钱去买双梅粉解馋,我拿了钱然后一阵风似的跑了,直奔厂里的小卖部。现在看来,爸爸上班的地方距学校并不远,可我当年怎么就觉得厂大门这么远呢?</h3> <h3>培训科对面,是厂职工食堂,墙上用白漆刷着紧跟英明领袖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因年代久远,字体已经褪色模糊。这里曾经人声鼎沸,而今却大门紧闭,清冷潇条。妈妈常会提起食堂里卖的鱼饼,那是我记忆中的江西美食。穿过食堂后门,下了一排阶梯,在阶梯的左手边是厂里的冰棒房。在炎炎夏日,小孩子们各自端着一个大大的搪瓷杯去厂里的冰棒房买冰棒,一分钱一根的白糖冰棒。取了冰棒,小心翼翼地装在搪瓷杯里,盖上盖子,怕冰棒化了,端着杯子飞也似的赶紧跑回家。</h3> <h3>这是食堂打饭的窗口,这个窗口,锅碗瓢盆合奏的交响乐犹如在耳,如今只剩下斑驳的墙面和几叶已经裹满烟火灰尘的旧式吊扇。</h3> <h3> 食堂旁边,是厂里的大礼堂,这个大礼堂,我记得有厂矿联合的企业文工团来这进行表演,印象最深的是舞蹈《担鲜藕》和《血染的风采》。跳舞的阿姨腰肢灵动地扭动着,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血染的风采》这首歌一时间风糜整个厂区,爸爸妈妈经常在家里引吭高歌。平时厂里有重大的节庆活动也会在这举行文艺表演,小孩子们除了混进去看会表演外,觉得索然无味时就溜到礼堂外边去玩砖块和沙石,砌城墙。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各年级在礼堂表演节目,爸爸那时在厂文工团,给我化的妆,脸颊两边涂满腮红,红的跟猴子屁股似的。</h3><h3> 平时礼堂也会放放电影,在放映那天,厂里会在礼堂门口贴出海报,比如《少林寺》、《第一滴血》、《野鹅赶死队》等等。如果知道那一天厂里有电影看,是异常兴奋的,早早地就会和小伙伴们谋划今天晚上要如何混进电影院里去。通常有以下几种大法:下蹲法,故意弯着膝盖让自己变矮;假扮法,侍机跟在一个大人后面,牵着他的衣角,假装是他的孩子一起带进去;声东击西法,让一个不想看电影的孩子假装混票,故意引起检票员的注意,然后趁其不备,其他孩子快速溜进电影院;隐藏法,早早地躲进影院的厕所里,等到电影放映时再溜出来。这些大法屡试不爽,但偶尔也有失败被捉的时候。</h3><h3> 唯有正大光明的看电影是被爸爸妈妈带着去的,终于可以不再提心吊胆被抓,还可以吃上一些小零食。电影院门口有卖瓜子花生牛皮糖等小吃的,爸爸妈妈有时会买上一包瓜子,那时零食是没有包装的,卖瓜子的阿姨用一张报纸麻利的卷了个筒,包了个三角包,如今天的蛋筒一般,铲好一勺瓜子装进筒里,装的满满的。付了钱,我们拿着包好的瓜子,心满意足地等着电影放映。一边看电影,一边嗑瓜子,感觉是最惬意的事。等散场出来,之前影院前聚集的卖零食小吃的人早已散去不知影踪。</h3> <h3>这一扇破旧萧瑟的门,我一时竟没有想起这条路通向哪里。</h3> <h3>当我看到眼前的蓝球场时立马兴奋起来,厂里的灯光球场,一些重要的活动赛事常在这里举行。篮球场的上面就是幼儿园,这是我们经常玩耍的地方,和小伙伴爬上高高的计分台,假装裁判员翻着计分牌玩耍。我记得有一次在篮球场参加节目表演,大概是表演一个迪斯科舞蹈,那天我特意穿了一件妈妈织的金色带条纹的高领毛衣,可是排队上场时,被隔壁邻居家一个调皮的男孩子拖住了我的毛衣领,害我上不了场,急得我哇哇大哭,音乐响起好一阵我才上台表演。这么囧的往事我竟然念念不忘。</h3> <h3>灯光球场,总让我想起那些灯火通明的夜晚。</h3> <h3>球场上方,是厂办幼儿园,我的幼儿时光就在这里度过。无需绕道,当年顺着球场的坐位阶梯,蹭蹭几步踏过阶梯就能直达幼儿园的大门。幼儿园有很多往事,开心的、难过的,我记得那时很调皮,也很笨,简单的算术1+1都不会做,老师并不喜欢我。可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还是在幼儿园托儿所的时候,有一位夏婆婆精心照料着我。上小学后,我还常会跑去夏婆婆家看她,曾经一度以为,夏婆婆就是我的奶奶。</h3> <h3>顺着幼儿园往右走,是厂部行政楼。在以前,行政楼前都爱建一座这样的假山,象一个厂的中心地标一样。而在当年,我们觉得这是厂里最漂亮的地方,因为有一座象公园里才有的假山水景。</h3> <h3>那时厂里建的职工宿舍很多都是这样一排排的红砖房。</h3> <h3>厂子设在郊区,随处可见田园风光。</h3> <h3>从厂大门出来,沿着右侧一条下坡的小道往前走,这条小道曾经是我最熟悉的路,它通往三区,通往我的家和学校。</h3> <h3>这条小道两侧,原本是两个池塘,现在已填满了土变成了菜地。好怀念当年的池塘,记得有一年池塘放水,家家户户提着铁桶去池塘捞鱼的情景,小孩子们在池塘边嬉戏玩耍,看着两台大水泵轰轰地抽着水,都等着水泵把水抽干,看看池塘底下有些什么东西。</h3> <h3>走过池塘,再沿着这个梯子上坡,离家就更近了。从厂大门出来,沿右侧下坡,穿过池塘,然后上坡,在回到803之前,我对回家的路记忆就这么多,再怎么努力想,我都想不起后面的路是什么样子。</h3> <h3>直到我看见这道菱形交错的斜坡,还有这座房子,直觉呼唤我,快到家了。</h3> <h3>从斜坡上去,是一条小巷子,这条小巷子里,是我和小伙伴们常玩耍的地方。</h3> <h3>犹记得当年夏婆婆似乎住在这。</h3> <h3>那时门房挨家挨户这样建着,串个门就跟走自己家一样,特别的好玩。</h3> <h3>这种自家带着小院的房子厂里有很多,我们家就有一个小院和一个菜园子,那可是我小时候的乐土。</h3> <h3>房屋背后这样潮湿黑暗的地方是个藏身的好地方,适合玩躲猫猫之类的游戏。只是躲着躲着,如果迟迟没有人来找,倒会自己把自己吓到,赶紧溜出来报告位置。</h3> <h3>屋门前堆满了柴垛,小时候家里也烧过柴,爸爸还自制了一个吹火筒,我对那个吹火筒记忆深刻。</h3> <h3>巷子尽头,上这个坡左拐,就到家了。小时候和一个小朋友常在这坡上玩一种迷信游戏,大致也就是算一些考试能得多少分,谁做了坏事之类的东西。</h3> <h3> 马路的左手边就是我们家的原址了,可是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我在门前来来回回走了好多遍也不敢相认,总以为自己搞错了。这排红砖房大概是后面加上去的,占用了原来的菜地。我记忆中的家是开着一扇竹木小门,从小门进来,有一条直通正房的通道,通道左边是一块大大的菜地,菜地旁建有一个鸡舍,妈妈在里边喂了几只鸡。沿着通道,走下一段长长的石阶,到达厨房,厨房外边有爸爸砌的一个大水缸,用来盛水,那时家里还没有自来水,用水要去公用笼头上挑。和厨房紧挨着的一间房是餐厅,餐厅里摆着一张红色的四方木桌,我曾在上边写作业。与餐厅挨着的是一间小卧室,再进去是一间大卧室,大卧室外边有一个独立小院,小院过去有一间房用来盛放杂物,也放着平时不怎么看的一些书和家具,还有我私藏的糖纸等一些小玩意儿。我和哥哥偶尔也会到这间房里看书学习,我还记得和哥哥在小屋里工工整整地摘抄《唐诗三百首》的情景。</h3><h3> 那时所有的房间都在一条直线上,从进门到最后一间房,一通到底。我们这一片区,家家户户都是这种建筑模式,那时小木门是不用锁的,搭个栓子,想去人家家里拉开就能进去,有时邻居小伙伴一个呼哨,就直接从院子里翻墙过去了,想想那时真是好玩。</h3> <h3>堆着柴垛的红砖房是厨房,厨房对面是正房,而原来厨房和正房间是隔着一个餐厅,是没有这条路的,不知为啥原来餐厅那间房拆了。</h3> <h3>在家门口偶遇到明老伯,邀我们进屋坐坐,我们进了正屋,格局确实和当年一样,只是感觉房子好小,和我记忆中的不一样,记忆中家里的房子好大,足够我在里面到处乱跑。倒是这堵院墙,青砖白沙石砌成,还是当年的模样。当年爸爸在院子里沿墙边建了高高的花坛,我经常爬上花坛,趴在墙头,和隔壁的姐姐聊天。有一回聊的太投入,我最怕的一种青毛毛虫爬到我的小腿肚上竟然都浑然不觉,后来爸爸发现才帮我捉走。爸爸在花坛里面种满了各种花,有鸡冠花、串串红(一种摘下来可以吸底部汁液的花,很甜),金桔树、喇叭花,还有我叫不出名字的花和植物。那种好吃的花常常被我吸的七零八落,弄得一地残疾。夏天喇叭花盛开,红的、白的、蓝的、紫的、粉的,沿着墙壁爬满了整个窗台,煞是好看。而喇叭花在清晨开放,等我放学回来就谢了,第二天又重新开放,带给我无限的欣喜。夏日的夜晚,在院子里乘凉,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有一年爸爸告诉我月亮里有桂花树,还有吴刚在伐木。我瞪大眼睛仔细的看呀看,好象真的看见了桂花树。</h3> <h3>院子里的水笼头还是那时装的吧,记得当年听说家里要装自来水笼头,象天大的喜事,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师傅挨家挨户地装过来,很快就轮到自己家,那天哪也不去,就在家院子里乖乖地等着师傅上门装水笼头,看着白哗哗的自来水从笼头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甭提多高兴了。有了自来水,我们又多了许多乐趣,喝凉水、打水仗,笼头下冲冷水澡,玩得不亦乐乎。</h3> <h3>家门口的这片菜地,印象最深的是爸爸种的西红柿,青青的还没等成熟就被我和哥哥摘下来吃了。而临走前两三个月,我不知从哪收到了九颗玉米籽,和哥哥商量着要不要把它们种下去,估计等我们走的时候玉米还没长大,可是最后我和哥哥还是决定把这几颗种子种下去,天天盼天天看,天天浇水施肥想让它们快快长大。看着看着,玉米发芽了,小芽破土而出,小苗逐渐长大,慢慢地节节长高,再后来,冒出了果实芽芽,终于有一颗长得最快的玉米不负重望,结出了稚嫩的果实。在我们临走的前一天,我和哥哥合力掰下了唯一的这一枚收获的玉米棒,像捧着一个宝贝似的揣在怀里,从江西带到了湖南。</h3> <h3>沿着家门口的马路直行,正前方紧闭的铁门那就是厂子弟学校了。其实挺近,可是在当年看来,下坡上坡,似乎也有点距离。</h3> <h3>厂子弟学校现在改名叫湖边实验小学了。当年这是一所完中,小学、初中、高中都在这里。</h3> <h3>从门缝里偷窥,学校已不复旧貌。</h3> <h3>当年在学校门口照的老照片,我四岁,哥哥六岁。</h3> <h3>依旧是这里拍的,只是学校门口建了新的教工宿舍楼。</h3> <h3>这是学校围墙外边的池塘,不记得以前是否有这池塘,但我们以前放学后会经常跑到学校后山去玩。喝山上的泉水,寻找打火石来生火,也会跑进附近的农家偷点红薯来烤着吃,若是下过一场雨,等到雨过天晴,小伙伴们会相邀一起去采小笋和磨菇,一边采一边哼:"采磨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h3> <h3>学校围墙外这条小路,我记得以前沿着围墙走到学校后面,有一块打谷坪,现在打谷坪没有了,是一户人家。那时我们班级女生会在那排练节目,跳的是《读书郎》。</h3> <h3>这棵大树,是我印象中的一个座标,往上走,是回家的路,往下走,可以走到厂大门,也可以去往生产车间,往树的后面走,可以走到一片树林,有村庄、小桥和河流。我们在林子里爬树,摘野果,在小河里摸鱼,那时比较爱吃的是红红的蛇泡果,爱玩一种打八草,就是把两根草的尾巴打个结,然后互相扯,看谁的打八草更厉害,先断的先输。</h3> <h3>这条路,是通往生产车间的大路,当年,我和哥哥在这条路上晨跑,当时是冬天,我的脖子上还挂着一副厚厚的手套,这手套在路上掉了好几回,被路人发现又拣了回来。生产车间小朋友是不能随便去的,但是常常会有小伙伴们从车间外边拣回一些子弹壳来炫耀,一颗颗尖尖头锃锃亮叮叮做响的子弹壳,引得小朋友们羡慕得不得了,央求着也分自己几颗玩玩。</h3> <h3>从803出来,直奔通天岩,通天岩于803的重要性,就象是803厂的后花园,到了803,必去通天岩。其实我对通天岩并无太多的印象,倒是记得在去往通天岩的路上,大概有一个叫老虎洞的地方,爸爸曾带着我和哥哥去野炊,在洞里生火烤瘦肉条吃。那个山洞,现在到底在哪呢?</h3> <h3>通天岩,赣州人心中的朝圣圣地,也是803子弟们经常郊游的去处。当年803厂的仓库就设在这边,距工厂二、三公里路程,厂职工们有事没事就往通天岩跑。</h3> <h3>通天岩景区入口。这淙淙流水仿佛当年景观,如果没记错,应该不是后来修建的。</h3> <h3>通天岩景致不错,现在是国家4A级景区。这是一处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区,其一岩洞顶有一窍,相传上可通天,故名。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称为"江南第一石窟"。</h3> <h3>石龛造像栩栩如生。</h3> <h3>23.66米长的卧佛石像。</h3> <h3>岩洞石刻雕像。</h3> <h3>来一晚凉粉,小时候最爱吃的仙草凉粉,滑滑凉凉的感觉。</h3> <h3>离开803太久,有很多记忆都不完整,文中一些回忆和描述可能有误。但这只是我心中的记忆,并且按照这种记忆来回想我生活过的803。回到803,时光仿佛穿越了三十年,踏着儿时走过的路,一点一滴的回想、追忆,慢慢地寻找旧日时光。如果某一刻能让我重返天真,那一定是这个时刻,让我又回到了孩提时候,变成了一个单纯可爱的孩子。</h3> <h3>如果不曾来过,你不会爱上这里,如果不曾离开,你不会知道你爱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谨以此文缅怀我美好的童年时光,致敬带给我无尽回忆和思念的80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