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芳华

莲之爱

<h3>  阔别40年,惠来一中(那时叫红卫中学)78届的同学联系上了,建了微信群。久违了的同学们终于聚在一起了,虽然很多人已认不出彼此,但只要说是同学,那种亲切感便油然而生!大家谈笑风生,仿佛又回到中学时代。我们的中学时代正赶上“文革”后期,因而我们的校园生活充满着时代色彩。</h3> <h3> 上 课</h3><h3><br></h3><h3> 那时学校的教育路线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学生不能只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那样只能培养出“白专”人才。所以就实行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是最好的教学方式。走出去,就是到工厂里学工,到农村去学农。请进来,就是请出身好,觉悟高的工人、贫下中农到学校来给学生上课。</h3><h3> 因而上物理课,并不是坐在教室听老师讲力学,电学,热学等物理知识,而是把我们带到工厂去学工。所谓的学工,也只是我们到了车间,工人师傅在干活,我们在一旁看,工人师傅既不向我们讲解,也不让我们动手操作。因此,学工并没有什么收获。</h3><h3> 当数学课学到几何时,老师就带我们去烈士陵园测量墓园的纪念碑,说是为了理论结合实际。但其结果不但课本的基础知识没有学好,而且也没有掌握到测量物体的方法。 </h3><h3> 而课堂上,打开课本,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在每个知识点前都要先来一段毛主席语录。背诵毛主席语录是一项重要任务。曾经有个同学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背成“千万要忘记阶级斗争”,当她意识到背错时都吓哭了。在那时,背错语录是非同小可的事情。至于课本里的文化知识,确实少之又少。虽然语文课上没学到什么知识,但却学会了写大字报,当然是从报纸上东抄西 摘拼凑而成的,内容则是紧跟当时的形势“批林批孔”以及批“师道尊严”。</h3><h3> 至于 考试,也是实行开卷考,老师发下试卷,只说了一句“不要作弊”就走了。无人监考,我们乐得自由自在,交头接耳的,翻课本的,教室里一片忙乱。那时老师都不怎么抓学习,因为怕被扣上走“白专”道路的帽子。在极左的教育思潮影响下,“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白卷英雄”大行其道。</h3> <h3> 学 农<br></h3><div><br></div><h3> 我们不仅要学工,还要学农。参加生产劳动是我们的一个主要任务。记得每天下午,都不用上课,学校里总是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同学们都要去挑土填学校门前的操场。每个人都定有任务,还有专人登记。那时好像很少有人偷懒,因为要求进步,加入共青团主要是看劳动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战,我们硬是用我们稚嫩的肩膀挑土填平了一个操场!</h3><div> 为了更好地让我们学农,学校还办了一个农场,叫石古农场,距离县城11公里。全校的学生轮流到那里劳动。一种是早上去,下午回,虽然那里偏僻,条件差,还要自己带粮食,但我们都不以为苦,反而兴高采烈。每轮到我们去劳动的那一天,天未亮我们就要起床做饭,不仅要做早饭,还要准备好带去农场的午饭。</div><div> 吃好早饭,便出发。11公里的山路,崎岖不平,多数人是步行去的。那时的一辆自行车实属稀罕物,所以有自行车骑的同学,着实让人羡慕不已!</div><div> 除了去农场劳动一天之外,还要轮流去农场住宿劳动一周。那一周里,我们白天去地里干活,或挑土,或种农作物。吃的是蒸饭,米还是自己带去的。晚上点着煤油灯,几个人挤在窄小的屋子睡觉,卫生状况及环境都很差,但我们也没有叫苦叫累,倒好像去郊游一样。那时学农,究竟有什么劳动成果,我不清楚;学到什么劳动技能,我也不知道,倒是锻练出吃苦耐劳的精神。那时我们毕竟还是精力充沛的少年,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到哪里都能找到乐趣,比如砍完甘蔗 ,趁老师离开,便偷吃甘蔗,还吃得津津有味哩。然后跑到小溪玩水。那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溪底满是小石子,溪水只没过脚背。我们就在里面泼水,捡石子擦脚皮,玩得不亦乐乎。</div><div> 本应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知识的少年,却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里蹉跎岁月,挥霍这美好年华,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前途在何方?我们都懵懂无知。这真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div><h3><br></h3> <h3> 文 艺 班</h3><h3><br></h3><h3> 为了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学校专门办了特长班。所以,“体育班”、“农机班” 、“文艺班”便应运而生了。我被分到了文艺班。一群正是精力旺盛,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聚在一起,学唱学跳,那可是如鱼得水啊!我们在排练之余,常常在没有练功设备的礼堂里,无师自通地练功,练下腰,坐一字马,打滚翻。刚开始练时,第二天发现都不敢笑了 ,一笑肚皮就发疼。毕竟是读文艺班的,对唱歌还是有一点天赋。每当上映了一部新电影,如果有一个同学学会了里面的插曲,我们一群女同学就会在排练之余,关在教室里跟着她学唱,不管是否走调,大家只管尽情地唱,放声地唱,似乎在释放驿动的青春活力。其他班的同学在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劳动,我们却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用劳动。</h3><h3> 但文艺班不仅仅是唱歌跳舞这么简单,我们可是肩负着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重任。每年的五月二十三日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纪念日,我们要排一台节目为全校师生演出。这台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歌舞,潮剧,三句半等节目。不可思议的是,我们这群没受过表演专业训练的孩子,居然也能排出一台像模像样的节目,在当时堪称一台晚会了。这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郭致君老师。她可是部队文工团转业来的专业老师,是她的辛苦付出,才有我们这台丰富多彩的节目。我们的演出,为单调的校园生活涂了一抹色彩,增添了无限活力。</h3><h3> 除此之外,平日里,我们晚上还经常到街头宣传演出。记得演出结束后,在回学校的路上,每走到寂静无人又黑暗的路口时,我们都紧张害怕得屏声静气,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到了学校吃宵夜,虽然只是一碗粥和几块豆腐角,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为了进一步宣传毛泽东思想,还要送戏到农村。春节我们还穿上各民族的服装去化妆游行。记得有一次,游行结束后,老师允许我们穿着演出服装去照相,我们高兴得一哄而散,跑去照相馆照相留念——只可惜我的那张照片弄丢了!可以说,我们的演出给当时文化娱乐生活极度贫乏的小县城,带来了勃勃生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大快乐!</h3><h3><br></h3> <h3>  虽然四十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都已成了两鬓染霜的中年人!但往事并未如烟飘散。“不思量,自难忘”,那年、那事、那人,时时在眼前闪现,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经历,已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