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人,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不同时代的青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有着迥然不同的宿命和精神风貌,</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也有着鲜明的总体特征,</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这是时代的基因,</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不可改变。</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青年之所以称之为青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就是他们像顽强生长的树木一样,</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只要时代的云层间投射下阳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社会的地表之下又积蓄了雨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这青年之树就会本能的扎根,扎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发芽,发芽!</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显示出可贵而又可敬的生命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他们的躯干,</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也会茁壮的向上,向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朝气蓬勃的向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朝气蓬勃的扩展着年轮。</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任何一个国家的希望,</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归根结底寄托在青年们的身上。</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当年,</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我们正是这样一批被时代寄托着希望的青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用自己稚嫩的身躯响应党的号召,</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践行着民族的希望!</div> <h3>为了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h3><h3>为了完成我们多年的夙愿,</h3><h3>下乡插队到辽宁省铁岭县熊官屯公社文家沟大队的知青们,</h3><h3>相约重走知青路,</h3><h3>回到当年的青年点去走走看看,</h3><h3>到我们曾经付出过青春年华的土地上,</h3><h3>辛勤劳作过的山山水水间,</h3><h3>去找寻我们过去的足迹,</h3><h3>找寻我们青春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事儿……。</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2018年4月28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的日子(春风今天有点大)。</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来自江苏、湖北、黑龙江、辽宁等省份的二十余人集结在沈阳,分乘四辆车前往铁岭,与当年下乡插队后滞留铁岭工作的知青战友们汇合,一同去“圆梦”。</font></h3> <h3>前往文家沟,重走知青路的途中,大家兴奋不已,欢声笑语伴随一路,视频作品记录了片段。</h3> <h3><font color="#010101">小贴士:点开观看视频后,背景音乐就停止了,如想继续开启,请轻点右上角“音符图标”。</font></h3> <h3>一路上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够的情,无暇顾及窗外的景色,不知不觉中回到了那片热土——文家沟。</h3><h3>当年的小知青张智,口直手快热心肠,在给极度兴奋中的大家拍照。</h3> <h3>车队进入熊官屯公社(熊官屯镇)时,大家在寻找当年记忆中的印像……。</h3> <h3>满载老知青的车队驶入当年插队的地方——文家沟。</h3> <h3>感谢候丽莉拍摄并提供了这段视频资料,它记录了我们44年后重新踏上文家沟土地的那一瞬间,它记录了40多年未曾谋面的老知青们在这里欣喜重逢的激动人心的场景。</h3> <h3>这是当年我们熊官屯公社文家沟大队青年点的旧址,房场位置上变化的只是草房翻新成了砖瓦房,砌起了围墙。</h3><h3><br></h3><h3>在这里我们留下过好多好多青春的回忆!</h3> <h3>看着面前这座房子,如果把它想象成当年那座稍微低矮一点的草房,于是眼前会浮现出:</h3><h3><div style="font-size: medium;">就是在这里,我们大家吃着一锅饭,点着“一灯油”,住在东西屋,度过了人生中极为宝贵的时光。</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当年的日记非常清晰的记载,1975年的五一劳动节,这天的早上两点半钟大家起床,去参加公社组织的为时七天的大会战,路上要走2个多小时,赶上5点钟开始劳动。早上大家迷迷糊糊的起床,简单吃了点儿高粱米粥、大饼子就上路了……;</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br></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我们抱着柴草在这间草房出出进进,1975年春节过后,为了解决烧柴,大队特许我们砍了好多树枝,在这个院子里堆了好大一垛……;</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br></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在这座草房里,曾经传出过好多的笑声,有一天青年点包饺子,男生们被一个个的“过堂”,被女生逼着包饺子,之后是一阵阵的哄堂大笑,据说是包的饺子有几个褶隐含着什么意思(至今也不明白)……;</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br></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在这个院子的门口处摆上小炕桌,杀过猪,</div><h3>1975年的4月26日我在柏家沟二队买回来两头大猪,一头白色的重186斤,另一头是黑色的154斤,每斤八毛五,花了289元。</h3><div style="font-size: medium;">结果不知道什么人把这件事报告公社了,我用树条子赶着两头猪走了十几里路,回到青年点还没有进院子,就是在这幅照片中站着一群人的地方,公社的人等在这里。</div><h3>那个时候我们私下里买老百姓的东西是破坏统购统销政策,是犯大错的,交涉最后给我们留下那头大的,小一点的公社来的人赶走了。</h3><div style="font-size: medium;">后来,他们把我们花的钱退给了我们,知青嘛都不容易,猪交给供销社。还交代我们留下的那头猪要按供销社收购政策给老百姓补上适当的粮票、布票;</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br></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在这个院子里我们还养过兔子,75年4月25日,我们养的一只母兔下了三个崽儿,全都死了。是在面前这座草房的东屋女生那屋里的炕洞里下的,可能是有人好奇去看了,据老乡说兔子下崽是不让看的;</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br></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75年初,天特别冷,我们杀猪炖了一锅酸菜,由于缺乏生活常识,把三瓶冰冷的白酒放到炖酸菜锅里去温,结果瓶底掉了,酒都洒在锅里了,有些人由此平生第一次接触了白酒……;</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br></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75年2月闹地震,我们把箱子、行李都搬到面前这个院子里,守到半夜了才试探着回到屋里休息……。</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br></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触景生情,见物思迁,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看,心里在想,在回忆,真的体会到什么叫浮想联翩了!</div><div style="font-size: medium;"><br></div><h3>嗨,感叹人生啊!</h3></h3><h3></h3> <h3>这是一座典型的辽北农村建筑,坐北朝南,东屋住女生,厕所就在东侧房山,男生住西屋,厕所自然就在西侧房山。西屋比东屋大一点,能多住几个人。后来男知青抽调走的多一些,女生房间显得拥挤,就互换了房间,厕所用习惯了也就没换,结果男女生上厕所都要经过对方的窗下,很不方便。</h3><h3>开春了,我就在现在拍摄这幅照片的位置,修建了一个旱厕,脚下的土属于沙砾土,铁锹挖不动,用尖镐一点点刨,好几天的时间挖了个坑,买来一个大缸下到里面,铺上木板。四周用苞米杆夹上帐子,厕所搞好了。</h3> <h3>现在的文家沟村委会(相当于过去的生产大队的大队部),与过去相比,村委会的位置前移到了公路边上。</h3> <h3>文家沟青年点第一任点长朱秀琴。</h3> <h3>现任文家沟村主任在介绍村里现状。</h3> <h3><font color="#010101">老知青孙晓荣、钟丽、杜晓林(他们几个还有其他一些同学,原来都是高山子农场二营五连的知青战友,1973年9月集体转点来到铁岭)。</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他们在认真倾听现任村支书介绍村里现状。</font></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现在全大队(全村)有8个生产队(生产组)、6个自然屯、514户、1749人,耕地3800亩。目前有蔬菜大棚和观赏树苗栽植。</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74年我们下乡插队到这里的时候,当时的大队徐书记也是在大队部向我们知青介绍大队情况,据当年的记录,全大队有3600亩土地,平原1300多亩,其它为半山半坡的丘陵地带。</font><font color="#010101">全大队的人口1700多人,劳力510名,共有370多户。</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车辆46台,有胶轮车有铁轮车,拖拉机四台,其中大队两台,1队和7队各有一台22马力拖拉机。</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文家沟大队每年可向国家贡献20到30万斤粮食,水果几十万斤。</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今昔相比之下,土地面积略有增加,居民户数增加但是人口数量基本持平,6个自然屯没有变化。生产组相当于过去的生产小队,现在是8个,过去是7个,</span>总之变化不大。</h3> <h3>久别重逢的人们相拥而泣,大家握手拥抱,含着眼泪的欢笑,激动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h3> <h3><font color="#010101">见到你们格外亲!</font></h3><h3>新老知青、兄弟姐妹欢聚一堂,畅叙着44年前知青战友情谊的一往情深,述说交流着分别后彼此各自关心的方方面面。<br></h3> 当年,文家沟青年点第一任带队老师齐鹤良说:非常遗憾,没有参加这次重走知青路的文家沟之行,因为要参加外孙女4月26日的成人礼,车票女儿早己订好,所以未能成行,期待着还有下次,同大家相会相聚,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参加。祝福大家生活愉快,幸福安康,吉祥如意!<div><br></div><div>图为第一任带队老师齐鹤良(中)、第二任带队老师马勇(左),马老师参加了此行的全过程,以及当年青年点长、大队赤脚医生谭力里(右)在此行前的合影。</div> <h3>文家沟青年点第一任点长朱秀琴(左二)、第二任点长谭力里(左一)、与第一任伙食长张强(右二)、第二任伙食长杜晓林(右一),44年后重走知青路的合影。</h3><h3><br></h3><h3>他们都曾经为青年点的发展建设做出过贡献,为知青们到农村站稳脚,扎下根,为知青们适应新生活、适应新的劳动环境做出过自己的努力……。</h3> <h3>知青孙晓荣、谭力里、钟丽。</h3> <h3>刘文珍、谭力里、朱秀琴、石宇虹合影留念(由左及右)。</h3> <h3>老知青郑晓媛、钟丽等行走在村里的土路上,搜索着记忆……。</h3> <h3>石宇虹、张晓辉、王海民、张智、刘文珍、葛建丽(由左及右)。</h3> <h3>侯丽莉、葛建丽、孙晓荣、钟丽合影留念。</h3> <h3>这是当年青年点的菜地,站在拍摄的位置身后是当年的大队部和卫生室。</h3><h3>记得1975年春,我任青年点伙食长期间,徐书记主持大队工作,专门给我们下乡知青批了一块菜地,就是面前这片土地,这是为数不多的非常好的一块平地,从中划出有3亩多给我们。</h3><h3>种菜时没有粪肥是大队指示各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一车农家肥,限时送到青年点菜地,3亩多地7车粪肥足够了。</h3><h3>我们在春天里及时的栽种了各种蔬菜,茄子、辣椒、西红柿、芸豆、豇豆、角瓜、黄瓜、土豆、地瓜,换茬又种了白菜、萝卜、大葱、胡萝卜等等过冬的蔬菜。</h3><h3>当年就做到了蔬菜自给有余,蔬菜大批下来时堆在那里吃不完……。</h3> <h3>大家回到村里前街(音读qian gai前该)中街(音读yao gai 腰该)后街(音读hou gai 后该)都走遍了。</h3> <h3>五队知青张强、钟丽。</h3> <h3>杨思咸、钟丽、高明合影</h3> <h3>知青谭力里、杜晓林</h3> <h3>这是当年的两位老点长陈秋、谭力里合影,</h3> <h3>孙晓荣、陈秋合影</h3> <h3>谭力里和陈秋在回忆手指方向那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h3> <h3>张强、谭力里,他们是70届知青。</h3> <h3>70届知青高明、72届知青杜晓林合影。</h3> <h3>农家乐中餐</h3> <h3>1975年1月7日晚(据当年日记记载),齐老师主持的青年点会议上,为了响应落实大队和公社要求,成立了“文家沟大队毛泽东思想业余文艺宣传队”,这幅照片中的钟丽、杜晓林为宣传队的首任队长。</h3><h3>为了代表大队参加公社组织的文艺汇演,他们组织知青排练了歌曲、舞蹈、诗朗诵还自编自演了三句半等节目。</h3><h3><br></h3><h3>这是他们重走知青路的合影留念。</h3> <h3>知青小妹——张晓辉和杜晓林,即是知青战友,又是一个单元对门儿的老邻居。</h3><h3>后来也有二十多年不曾谋面,今天在共同插队的地方欣喜相逢,留存此照。</h3> <h3>当年插队时文家沟第七小队的知青社员(杨思咸、杜晓林),重走知青路留影。</h3> <h3>这是同时期插队的知青海民(大队小学校代课老师)、力里(大队赤脚医生)杜晓林三人留影。</h3> <h3>这是当年文家沟第二青年点(在黑油坊六队附近),当年住在这里的那群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儿小姑娘,如今都已是两鬓斑白60多岁的“老人”了。</h3> <h3>老房子依然矗立在那里,默默的审视着来访者,这些人莫非是当年的那些小姑娘、小伙子?</h3><h3>是他们?是他们!但是都显得老了一些,不那么年轻,不那么潇洒,不那么顽皮了。</h3><h3><br></h3><h3>悠悠岁月,物是人非啊!</h3><h3><br></h3><h3>知青侯丽莉、王立军在第二青年点老房子前留影。</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口井俗称“洋井”,还是当年插队时用过的那口井,静静的在这里又过去了四十多年。</font></h3> <h3>左面举横幅的是石宇虹,照片中后排左起依次为:金素媛、杨思咸、钟丽、孙晓荣、陈秋;</h3><h3>中排左起依次为:郑晓媛、朱秀琴、谭力里、杜荣芝、王海民、葛建丽、杜晓林;</h3><h3>前排左起:张强、张智。</h3> <h3>朱秀琴(第一任点长)、杜晓林(第二任伙食长)分别与1975年的6月1日和12日,相隔12天离开了文家沟,分别去了铁岭地区轻工学校和铁岭地区五七干校。</h3> <h3>侯丽莉和杜晓林留影纪念。</h3> <h3>马老师和杜晓林在回忆那些年的那些事……。</h3> <h3>老知青们站在村头感慨万千!</h3><h3>图中70届知青王群吉(左三)和余晓莉(左一),他们当年下乡到徐家沟大队,这次也来体验文家沟知青重走知青路的感受。</h3><h3><br></h3><h3>群吉我们是在1973年到铁岭建校工程处期间一同劳动过,80年代中期前后我们还在一个单位共过事。</h3> <h3>杜晓林和知青小妹王海民留影纪念。</h3><h3><br></h3><h3>海民是我们知青中唯一的一位被当地社员迎娶的新娘,新郎陈小二(大家都这么称呼,习惯得把他的大名都忘记了)服过兵役,知青回城后,海民工作了,小二也相随来到城里,苦于政策的限制,好多年没有解决户口问题,但是这些并不影响两个人的相亲相爱,如今也是儿孙满堂。</h3><h3><br></h3><h3>趁着这次聚会,大家好奇的问海民,这些年生活的咋样?海民说,从来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小二从来没有大声和她说过话,你说还有啥不满足的?!</h3><h3>满满的幸福感……!</h3> <h3>当年文家沟大队卫生室的搭档,赤脚医生谭力里和卫生员葛建丽合影留念。</h3> <h3>由左及右依次为:刘文珍、谭力里、朱秀琴、石宇虹。</h3> <h3>瞧这俩人儿,般配得不要不要的、服饰更是协调得很,关键是事前并没有沟通准备,竟然心有灵犀般都穿成了这样,默契!</h3><h3>晓荣和晓辉知青姐妹留影。</h3> 大家前来探望已是80多岁并身患疾病的老书记。<div><br></div><div>方福书记和老伴儿身体都不是太好。</div> <h3>这是方书记家的院门,院门外不远处小山包周围开满梨花的果树郁郁葱葱,景色很美。</h3> <h3>这里就是方福书记的家</h3> <h3>房间内的布置还都是老样子,报纸糊墙、花纸糊棚,镜框里镶着照片,40多年过去了,对这个当年“大队干部”的家来说变化不大,“家徒四壁”也许就是这样。</h3><h3>老书记一直在发扬着革命的老传统,过着简朴生活,村里安排人帮助料理做饭等家务。</h3> <h3>一进门的灶台、水缸,右边堆着烧柴。</h3> <h3>知青侯丽莉在查看方书记家的锅灶</h3> <h3>知青谈伟、金素媛、杨思咸在方书记身边问寒问暖。</h3><h3>方书记今天的中餐是饺子。</h3><h3>谈伟代表大家送上几瓶白酒。</h3> <h3>“赤脚医生”谭力里和方书记卧病的老伴儿“唠嗑”(唠家常)。</h3> <h3><font color="#010101">遥想当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农村的同志要欢迎他们去。方书记在当年就是属于落实毛主席指示“各地农村的同志要欢迎他们去”的典范,为我们知青在农村的生活劳动提供了大量的方便和帮助。知青们念念不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纷纷前来探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当年大队赤脚医生谭力里和五队队长陈谨平与方书记留影。</font></h3> <h3>知青王立军和葛建丽在方书记家中。</h3> <h3>当年文家沟五队妇女队长钟丽、队长陈谨平44年后在方书记家中与老书记合影留念。</h3> <h3>探望结束,大家依依惜别,老书记在大门外目送知青们离开。</h3> <h3>当年知青、五队妇女队长钟丽、五队队长陈谨平与五队社员44年后相见时留影。</h3> <h3>杨思咸说:当年我是住在七队社员家,我这次回文家沟的一个大收获就是找到了我曾经住过的那家人。</h3><h3>照片中这个人是当年七队的妇女队长,比我小2岁,我当时住在她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和他们吃的是一锅饭,住的是东西屋。</h3><h3>图为她们的合影。</h3> <h3>忆当年,我们在文家的土地上一起战斗过,我们是朝夕相处的知青战友,那种真挚的情谊难以用语言描述。<br></h3><h3><br></h3><h3>图中三人分别工作和居住在江苏、湖北、辽宁,假如没有这次聚会,无论如何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样的机会,让这几位天各一方的人同在一地相见?同在一框入镜?</h3><h3><br></h3><h3>当人们记忆的闸门被打开,那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的往事,就像回放的镜头,拦都拦不住,纷纷浮现在眼前……。</h3> <h3>陈秋、钟丽、杜晓林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文家沟青年点第二和第三任伙食长杜晓林、金素媛合影留念。</font></h3> <h3>原文家沟大队书记徐明成和前来探望的老知青原大队赤脚医生谭力里亲切交谈。</h3><h3>徐书记同方书记一样,当年都是特别关心关注知青生活的好书记。</h3> <h3>赤脚医生当年医治过的病人前来会面。</h3> <h3>杨思咸、钟丽、杜荣芝合影留念。</h3> <h3>知青赤脚医生当年抢救过的,头部严重外伤的儿童得到及时救治,得知当年知青回来了,特意赶来致谢,虽然那时还小不懂事,可是救命之恩一辈子了也不敢忘记!</h3> <h3>这是原文家沟五队的“后街(读音hou gai后该)”</h3> <h3>新老知青的合影。</h3><h3><br></h3><h3>知青小妹石宇虹说:</h3><h3>这里除房子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还是原来的模样😄</h3> <h3>谈伟站在熟悉的街道上。</h3> <h3>金素媛、杜晓林、谭力里行走在村里的土路上。</h3> <h3>孙晓荣和钟丽合影留念。</h3> <h3>孙晓荣与杜晓林合影留念!</h3><h3>既是同学、知青战友,与他人不同的还是同乡。</h3> <h3>陈谨平、谈伟、李贺春,文家沟青年点第二茬知青中的中坚骨干力量!</h3> <h3><font color="#010101">杜晓林和媛姐(郑晓媛)合影留念。</font></h3> <h3>由左及右:石宇虹、候丽莉、杨思咸、葛建丽、张晓辉。</h3> <h3>后排左起依次为:金素媛、杨思咸、钟丽、孙晓荣、陈秋;</h3><div>中排左起依次为:郑晓媛、朱秀琴、谭力里、杜荣芝、王海民、葛建丽、杜晓林;</div><div>前排左起:张强、张智。</div> <h3><font color="#010101">全体重走知青路的知青与现在的村委会干部合影留念!</font></h3> <h3>由左及右刘文珍、谭力里、朱秀琴、石宇虹。</h3> <h3>44年后重返小山村,感觉到变化不是很大,生态保护的很好,烧柴还是玉米杆、树枝等为主。</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文家沟青年点第二任知青带队老师马勇与青年点第二任伙食长杜晓林故地重游回忆当年的一些生活场景。</font></h3> <h3>酒喝干,再斟满,不醉不归还。</h3><h3><br><h3>载歌载舞,大家以不同方式尽情抒发各自情感。<br><h3>只觉得“麦克”太少了!<br><h3>舞步有点飘,<br><h3>时间还是有点短………… 。</h3></h3></h3></h3></h3><h3><br><h3>难说再见,<br><h3>你的微笑遗落在眼前,<br><h3>永远不忘转身的瞬间……。<br><h3>海阔天空在明天,<br>明天再相见!</h3></h3></h3></h3></h3><div><br></div><div>难忘今宵,告别今宵。</div><div>无论天涯与海角,</div><div>神州万里同怀抱。</div><div>青山在,人未老!</div><h3>共祝愿大家好!</h3> <h3>王海民、杜晓林、谭力里、朱秀琴在文家沟离别四十多年后首次相聚——高兴!——干杯!</h3><h3><br></h3><h3><br></h3><h3>后记:</h3><h3>重走知青路活动圆满结束了,张晓辉、谈伟、陈谨平,你们为这次历史性的活动付出了辛苦劳动,朱秀琴、杨思咸、张智、谭力里、王海民、陈秋、侯丽莉、王立军你们也同样为这次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微信群“文家沟的知青们……”群主张玉媚虽然患病住院未能参加活动,但是也是十分挂念活动的安排与进程,这次重走知青路活动的圆满成功离不开你们的付出和努力,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知青战友感谢你们!</h3><h3><br></h3><h3>我们大家不会忘记你们的,这次的聚会应该是历史性的,你们在今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十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组织了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聚会,将永生难忘!</h3><h3>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更加感觉到它深远的历史意义!</h3><h3>谢谢!由衷的感谢!!!</h3><div><br></div><div>在此,再次感谢组委会各位付出的辛苦,谢谢你们的主持和精心安排,本次聚会终身难忘!</div><div>必将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最值得纪念和回味无穷、津津乐道到永远的一次聚会!!!</div><div><b><br></b></div><h3><b>注:文中照片为知青战友互相拍照并发布在群里,本人稍加整理并引用,向原创作者致谢!</b></h3> <h3>陈谨平说:相聚昰暫時的,友誼是長久的,祝福我們各位健康平安,有你們,有大家庭,才能感覺到幸福有多美好,才能感覺到真誠有多重要,才能感覺到時光多短暫,讓我們相互理解,把大愛的理念牢固深情,傳波到心靈中,歷史匯錄了知青一代人的魂,就是艱苦奮鬥,歷練過後彩虹一定會有新的定位,祝福各位每天都要充滿陽光,迎接新的一天,不忘初心,過好五一,明天會更美好,有你們在,未來才能豐富多彩,健康就是基礎,兄弟姐妹們,向快樂出發,未來我們還在一起,有你們真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