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最后一支玫瑰——忆导演杨洁

忆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夏日里最后一支玫瑰</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韩燕青</font></h1><div>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是杨洁最爱唱的一首歌,每当唱起这首歌,她便会想为国捐躯的父亲杨伯恺和爷爷杨普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div><div> 杨洁出生在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家庭,她的父亲杨伯恺曾和周恩来、李富春、王若飞等人同在法国勤工俭学,并积极投入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运动,并担任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杨伯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在重庆创办了中法大学,同时他还创办了“辛垦书店”,出版了许多进步书籍,还翻译了许多国外的革命理论书籍。抗日战争爆发后,杨伯恺接受党组织的任务,留在白区做党的地下工作。1926年他回乡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为失学儿童创办“鳌山模范学校”,为农民扫盲运动办夜校并亲自编写材料。一年多后杨伯恺回成都,他的父亲杨普光继续推进农运会,在营山县建立区农会22个、乡农会48个。1933年,红四方面军来到营山,杨普光带头与农会的许多积极分子一同参加了工农红军,走上了长征路。</div><div> 杨伯恺曾任成都大学校长和《华西日报》主编。他的文章像一支支利剑射向国民党的咽喉。很快《华西日报》被查封了,他又创办了《民族时报》,继续高举反蒋反美的大旗,为民众提供精神食粮。同时他积极在后方联络和争取进步人士,将他们送往革命根据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div><div> 当时《华西日报》社驻地有许多著名的文艺青年,如萧军、萧红夫妇,导演贺孟斧,演员张瑞芳、舒绣文、陶金,作家吴祖光及画家丁聪等。在这样浓郁的文艺氛围的熏陶下,杨洁从小就显露出耀眼的文艺创作才能。杨洁5岁时,《一场大病》的文稿在《小朋友》刊物发表,之后一发不可收,7岁时就有文稿约5万余字。她曾用英文和俄文翻译了两篇短篇小说,用“杨励贤”的名字发表在《华西日报》,《禁闭室的女性》《他有什么罪?》等文章也相继刊发。同时她已是一名小小的革命者了,曾经机智勇敢地给四川的地下党组织联络点“努力餐厅”传送情报。1945年5月,杨伯恺送16岁的杨洁去革命圣地延安的鲁迅艺术学校学习。在去往延安的途中,在重庆曾家岩中共办事处,杨洁见到了周总理和毛主席。毛主席知道她是杨伯恺的女儿,亲切鼓励她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人民服务”。在鲁迅艺术学校学习期间,她编排了自己第一个秧歌剧《两重天》,与《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一样得到好评。</div><div> 1947年,杨洁成为我党历史上第一批播音员。青岛解放前夕,杨洁得了疟疾,当时没有药,只能忍着。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上级指示一定要把解放的消息播出去。8点钟,一切准备就绪,但这时杨洁的疟疾也开始发作,在最关键的时刻,杨洁坚定地说“我能播”。她裹上被子咬紧牙关,努力控制自己的声音,在病中完成了整播音,而激励她战胜病魔的,正是她的父亲杨伯恺。1947年,国民党密令军警宪特抓捕革命人士,当时同志们劝杨伯恺离开重庆避避风险,杨伯恺说:“我平时号召革命,在紧急关头,自己不应该躲避。”杨伯恺被捕后,被国民党关押在成都十二桥监狱。那时全国快解放了,捷报频频传来,杨洁盼望着成都早日解放,能和父亲团聚。12月27日成都解放了,满怀欣喜的杨洁却在报纸上看到了父亲牺牲的消息。原来,就在成都解放的前17天,杨伯恺和他的36名同志被国民党杀害了,这就是著名的成都十二桥惨案。国民党曾告诉杨伯恺,只要他写下悔过书,就可以放他一条生路。但杨伯恺拒绝了,他说:“我绝不会写一个字,就是马上枪毙我也不写。死怕什么,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死的有价值。”杨洁知道,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性格倔强的父亲决不会向敌人屈服,苟且偷生,牺牲是父亲唯一的结局。杨洁含泪写下了文章《哭父亲》、《告慰我的爸爸——杨伯恺烈士》,发表在《光明日报》上。</div><div> 1952年底,杨洁查出肺结核,并且已经有空洞了,医生要求她立即住院。因为手头的工作没处理完,她并没有马上住院,结果在工作岗位上累得大口吐血。鲜红的血在地上,仿佛一朵朵盛开的红玫瑰。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杨洁心里无比痛苦,这时候她想起了父亲,不由轻轻哼唱:“夏天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的开放,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我不愿意看你孤独的留在枝头上,愿你能跟随你的同伴一起安然长眠,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撒布在花坛上,让它永远陪伴你。”她曾在父亲牺牲时发誓:要沿着父辈未完成的共产主义的事业更加努力奋斗,以此寄托对父亲的无尽哀思。为了早点回到她热爱的岗位,杨洁让大夫给她做了“胸扩成形手术”,一共拿掉五根肋骨和右肺的上半部。但手术后因底气不足,她再也不能当播音员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h3><div> 1958年,杨洁调入中央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位导演和制片人。是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1961年,她导演的京剧《香罗帕》,被评为全国优秀电视艺术节目。1976年,她为毛主席录制曲艺节目,并在湖南拍摄传统剧《追鱼记》等上百个湘剧剧目。1980年,杨洁执导《崂山道士》,从此开启了她的电视导演生涯。</div> <h3>86版《西游记》剧照</h3> <h3> 1981年11月,杨洁接到拍《西游记》的任务。拍摄过程中,她和她的团队,也和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一样,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她的家庭也因此受到了无法弥补的伤害。</h3><div>杨洁拍《西游记》时,小女儿丫丫才十一二岁。她经常一人在家里,无人照管,饿了就吃同学的剩饭,而且有时连剩饭也吃不上。后来,丫丫得了严重的头痛病并伴有呕吐。杨洁带丫丫去儿童医院看病,被误诊为癫痫(后来经诊断丫丫是神经性头痛),吃了两年的“鲁米那”,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糟,孩子反应越来越迟钝,没有办法继续上学了。</div><div> "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遥远”,拍《西游记》,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事。眼看着心爱的女儿变成了流浪儿和病儿,万般无奈的杨洁只好把15岁的丫丫带到剧组,带在身边,幸运的是,丫丫的病慢慢好了。</div><div> 很多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给丫丫请个保姆? 1979年中央春晚第一位大导演,不该没钱啊。但那时的杨洁是真的没钱,请不起保姆。我不知道,当今这些过着奢华生活的明星演员看后有何感想?</div><div> 《西游记》的拍摄,是靠当时中央电视台里最旧最落后的一台300p的摄像机完成的。而且这台破旧的摄像机还要经常出毛病。没有移动轨,没有升降机,没有高台,更没有飞机航拍辅助,完全是凭借毅力和土办法完成拍摄。拍孙悟空被念紧箍咒时,扮演者捂头原地打转,而摄像师则躺在木板上,几个人拉着木板像推磨一样转,一个镜头下来摄影师都转得晕头转向;拍水中武打的镜头,摄影师甚至要爬到悬崖峭壁俯拍,为了拍摄的完美,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div><div> 为了拍出最精美的画面,杨洁和剧组人员几乎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克服了重重困难。由于资金短缺,拍摄条件异常艰苦,经常睡在大通铺,地上有老鼠跑来跑去,饭菜里总能看到蝇虫,在缺水的情况下,大家曾40多天没洗澡。</div><div> 在九寨沟拍摄时,一天白马掉进水沟,地势陡且滑,白马站不住,一直往下滑,这时许多同志都跳进水里,用身体挡在马前,有的抱住马腿,有的抓住马尾,但都无济于事。人和马一同顺流而下。可能是上天眷顾,不忍把这群有情有义的人和白马带走,危难时刻,地势稍缓一些,他们才躲过一劫。</div> <h3>《西游记》取景地九寨沟瀑布</h3> 在长白山拍戏时,他们每天都只能吃发霉的面包,住宿条件非常差,二十几人的大通铺,天气寒冷刺骨。更雪上加霜的是,从长白山下来时,又遇到了洪水。湍急的洪水漫过桥面,半个车身掉进河里,最后人推车拉,好不容易到了地势高一点的地方,那一晚所有的人都在车上伴着风雨过了一夜。<div>  </div> <h3>86版《西游记》孙悟空</h3> <h3> 在拍《弼马温》时,大家敲锣打鼓,希望马受了惊吓会往设计的方向奔跑,但没想到,受了惊吓的马反而奔向人群,好在冥冥之中,似有神护,大家都平安无事。 拍《偷吃人参果》这集时,恰巧选景在成都人民公园,那里长眠着杨洁的父亲和30多名烈士,那一天烈士陵园开满了映山红,“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杨洁想起了父亲和不知忠骨撒在何处的爷爷,想起父亲从监狱中带给她的嘱托:“今夜我要与你永别,给你什么嘱托呢?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冬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那一天,她在父亲墓前,下定决心无论有什么样的千难万阻,一定要完成西游记的拍摄。</h3> <h3>《西游记》拍摄场景</h3> <h3>杨洁执导《西游记》时的旧照</h3> <h3>  1986年春节,《西游记》联播了11集,创下当时最高的收视率。正当大家欢欣鼓舞的时候,坏消息传来,台里停止《西游记》拍摄的经费。面对困难,杨洁和剧组全体同仁称, “没钱我们自己找,一定要拍下去!”找钱的路坎坎坷坷,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铁道部11工程处筹到三百万。但仅拍了十集钱又用光了,只好再次搁置。</h3><div> 当时,扮演王母娘娘的万馥香和扮演金池长老的程之先后去世,杨洁也年近70,有生之年,《西游记》的拍摄能不能完成?杨洁鼓起勇气向台里打了报告:“王母娘娘已经驾鹤西去,金池长老已魂归故里,若再不拍《西游记》,遗憾会存留下去”。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打动了台长杨伟光,中央台批给《西游记》每集一百万,十五集共1500万。</div><div> 漫漫十七年,杨洁带着团队踏遍祖国万里山河,足迹遍布26个省,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笋因落箨方成竹 鱼为奔波始化龙”,最终,他们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div><div> 《西游记》问世后,就创下了重播3000多次的记录。杨洁斩获金鸡奖、飞天奖和最佳导演奖。《西游记》还代表中国走出国门,很多国家争相购买《西游记》的播放权,中越战争结束后,《西游记》作为第一个表示友好的“使者”,在越南播放,万人空巷,《西游记》曾多次作为国礼送出去,为我国赢得了荣誉与骄</div> <h3>杨洁与孙悟空扮演者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h3><div> 拍《西游记》杨洁每一集还能挣几十元,但拍《土家第一军》,她不但没有挣一分钱,反而“倒贴”了一万元。1990年,杨洁接拍了《土家第一军》,讲解放战争土家族烈士的事迹。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拍摄费用只有38万元,因有很多战争场面,资金更显紧张。但因为对父亲的缅怀和对烈士浓浓的情愫,杨洁还是接了下来。戏拍到一半,15万元经费就用完,负责筹款人也不见了踪影。杨洁找到当地的长阳县政府,长阳县领导很为难。当时定好15万元由县里出,其他费用由某某负责筹。为了出这15万元,当年全县干部只拿了一半的工资,为了纪念先烈,大家没有怨言。可再拿钱就困难了。</div><div> 怎么办?就此搁浅了,就辜负了父老乡亲,15万元就打了水漂。困难再大也要顶住。后经多方奔走,答应把版权给湖北电视台,才筹到5万元勉强拍完。但剧组的人员没有钱发,杨洁不想让大家白辛苦,但她家里也没有存款,无奈下,只得求助了一位朋友,筹到一万元,给大家发了一些辛苦钱,自己一分钱没拿,还搭进去一万。</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h3> <h3>《司马迁》剧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虽然《西游记》给杨洁带来了荣耀,但她最看重的仍是《司马迁》。杨洁说《司马迁》是真正倾注了她心血、洒着泪水拍完的。在杨洁眼中,司马迁是中国文人的脊梁,他的著作有浑厚苍茫之气、具昆仑黄河之魂。他仗义执言,不畏强权,还历史一个真面目,堪称万世师表。但他却因小人诬陷,受到屈辱的“宫刑”!众人讥讽嘲笑鄙视他,甚至连生死之交任安都的和他割袍断义。士可杀不可辱,但司马迁没有选择死亡,为了写史书的大业,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坚定地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最终,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我觉得从司马迁身上也折射了杨洁的个性)。<br></h3><div> 为筹拍《司马迁》的钱款,杨洁说自己像个祥林嫂,依我说,她更像一只荆棘鸟,啼得鲜血遍野,通体淋伤。八年,抗日战争都胜利了,可是拍一个中国人的史圣怎么这么难?如果是出自叱咤风云人物之笔,许来钱容易些,可偏偏出自两位名不见经传、在广阔天地锻炼自学成才的业余作者(作者是安徽的朱抗美和陈金沙,70年代末写的书)。曾几何时,有人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说,司马迁是我们陕西的英雄,理应我们出钱。杨洁满怀希望地跑去,可人家却找借口躲起来不见。也见得五万元、十几万的启动金,刚刚制作了戏服、租好了场地,后续的钱就没影了,只好变卖了戏服,还了租金,空欢喜一场。由于求钱心切,还上过小人的当。有一位古玩商,满口答应资金全包,提出想要一枚篆刻名家李骆公的印章。李骆公曾经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刻过一方作为国礼的印章。李老当时病重,右手已不能动,在病榻上用左手刻了一枚绝世之作,李老流着泪说:“它是我最后一枚印章,这是为了司马迁啊。”然而骗子又骗得几幅名画,收起宝物(其价值远远超过拍摄所需的款),一去不回。最有可能的一次,他带来合同和支票。眼看水到渠成,接到电话说公司受命停业整顿,银行冻结,支票作废!杨洁说自己早已麻木,泪已枯竭。</div><div> “德不孤,必有邻”,杨洁为筹款《司马迁》四处奔走呐喊,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一些记者纷纷写文章给她造声势,扩大影响。如《文汇报》《北京晚报》《南方周报》先后发表了《(司马迁)屡遇骗子 筹款路几经风波》,《拼将余力复活史圣》《百折不饶拍绝唱》《女导演杨洁泪洒&lt;司马迁&gt;》《杨洁与&lt;司马迁&gt;的生死缘》,等等。</div><div> 多少次的希望变成失望,一位美工师坐不住了,他不想让自己的心血付东流,找到一位懂易经的师傅算了一卦,喜哉。他兴高采烈地说找到杨洁说:“杨导演,我们的《司马迁》能成,还有13天,你会有钱”。说来也巧,果然有位年轻的企业家主动找上门来,签合同的那天正好是第13天。(外国人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我看在中国未必)。《司马迁》终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有道是:百折不饶铸成千古绝唱,忍辱负重再现英雄本色。</div><div> 《司马迁》这部电视剧似乎和史记一个命运,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两汉期间始终束之高阁,到了唐朝才重见天日。杨洁拍的《司马迁》受到各界好评,1997年《人民日报》用半版篇幅刊登了文艺艺术家、中国文联主席、鲁迅文学院副院长、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会会长等各界的发言及好评,还有一些领导为此题词。虽《司马迁》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广受好评,但仅仅播放两次就停播了。现在能看到《司马迁》只有出口转内销的日语和西班牙语版的。杨洁曾经说过:“《司马迁》能重见天日,是我最大的希望!”</div> <h3>仇永力扮演司马迁</h3> <h3>  2017年4月15日,杨洁离开了我们。夏日里的一支玫瑰凋谢了,本世纪最伟大的女导演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送别的那一天,习近平和许多中央领导都送来花圈,这是对老一辈艺术家艰苦奋斗,兢兢业业,不为名利的献身精神的最高褒奖和肯定。杨洁留给世人的,除了其经典巨作外,还有她高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她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楷模!</h3><div> </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韩燕青2017.512</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