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经典儿歌《小燕子》的原唱,著名电影艺术家王丹凤于昨天凌晨四时许在华东医院过世,享年94岁。风华绝代的“小燕子”飞走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崇拜王丹凤缘于儿时在外婆家见到的如下图这样的一张照片,那是1961年评出的中国电影22大明星。打那时起就记住了女明星王丹凤和王晓棠。</font></h3> <h3>六十年代初六七岁的我跟着舅舅去影院观看了王丹凤主演的电影《女理发师》只记住了几个搞笑的镜头</h3> <h3>七八十年代老电影《家》重映,王丹凤在剧中成功地扮演了丫环鸣凤,再一次欣赏她精湛迷人的演技。</h3> <h3>去年五月我在全民K歌里模仿演唱了经典儿歌《小燕子》,再次想起著名演员王丹凤。想起这首歌是她的代表作《护士日记》插曲,想起是她用甜美的歌喉把这首歌唱红大江南北。</h3> <h3>去年的12月初,偶然在老同志之友的“魅力老人”栏目看到了题为“王丹凤:93岁“小燕子”是不老的传说”的文章,我用心阅读慢慢品味着……欣赏着感动着……</h3> <h3>前不久,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曾出演过《家》《桃花扇》《护士日记》等经典电影作品,并将“小燕子,穿花衣……”这首歌唱红大江南北的著名电影艺术家王丹凤,获终身成就奖。93岁高龄的她登台领奖时,仍然体态轻盈,衣着入时,容貌气质根本不像耄耋老人。这位曾受邀参加美国里根总统就职典礼,并随周总理出访多国的一代影后,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她如何把自己活成了“不老传说”?</h3> <h3>王丹凤1924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原名王玉凤。她进入演艺圈纯属机缘巧合,因为经营旅店的爸爸爱看戏,她也经常陪同前往各个剧院,耳濡目染,就慢慢喜欢上了光彩华丽的舞台。</h3><h3><br></h3><h3>16岁那年 ,王丹凤跟着邻居电影公司参观,正赶上电影《龙潭虎穴》在拍摄,导演朱石麟一下就看中了她,让她扮个小丫头端茶来试镜,没想到她十分上镜,而且非常抢眼。</h3> <h3>虽然父母一开始并不同意,但她还是和导演签了3年的片约,还改了一个更有意义的新名字“王丹凤”,意为丹凤朝阳。</h3><div><br></div><div>签约第二年,王丹凤就在《新渔光曲》中担任主演,初出茅庐的王丹凤,把一个受尽欺辱又贫穷善良的渔家女演的十分到位。影片上映后,她一举成名,还被影迷们称为“小周璇”</div><div> </div> <h3>王丹凤是标准的上海美女,樱桃嘴,柳叶腰,洋排的发型,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漂亮面容可以叩开演艺的大门,但也免不了被贴上花瓶的标签。想要走的长远,仅靠漂亮是远远不够的。</h3><h3><br></h3><h3> 对此,年纪轻轻的王丹凤看的十分明白。为了磨练演技,她开始疯狂接戏,《三朵花》《丹凤朝阳》《青青河边草》……5年间,她一连拍了25部电影,在当时上海电影圈的女演员中,享有“高产女星”的声誉。</h3><h3><br></h3><h3>后来王丹凤受邀到香港发展,并被港媒评为“沪港四大女星”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李丽华、周璇、白光。</h3> <h3>1950年,王丹凤回内地探亲,看到了一个百废待兴,欣欣向荣的新时代的来临。解放军艰苦朴素的作风,更让年仅25岁的王丹凤心中产生了极大震动。不久她就在祖国和爱情的召唤下,抛下在香港打拼出的名气和人脉,回到上海。</h3> <h3>出身于电影世家的柳和清,因为欣赏王丹凤的纯朴正派,已对她紧追数载。柳和清不同于一般的公子哥,他是细心体贴的绅士,对王丹凤的感情也是真挚而专情的,所以才最终赢得美人心,于1951年迎娶了心中女神王丹凤。</h3> <h3>王丹凤每一次拍戏,热爱摄影的柳和清都会为她留下影像,这样的浪漫也羡煞了他们周围的人。</h3><h3><br></h3><h3>虽说婚后的生活美满幸福,两个如花似玉的小千金呱呱坠地后,也让王丹凤享受了为人母的幸福与快乐,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心爱的电影事业。1952年,王丹凤加入新组建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出演了《护士日记》《女理发师》等多部电影。</h3> <h3>此后多年间,王丹凤凭借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出众的形象和演技,为广大影迷奉献了《家》《海魂》《桃花扇》《护士日记》等诸多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她被评为新中国深受观众喜爱的“22大明星”之一</h3> <h3>《玉色蝴蝶》成了她告别影坛的封箱之作。那一年,王丹凤56岁。</h3> <h3>淡出影坛后,王丹凤并没有赋闲在家。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她深入基层,参政议政。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王丹凤从一个著名影星,成长为上海政协和全国政协会议上频频亮相的社会活动家,一个促进国家间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h3> <h3>1985年1月20日,对王丹凤和柳和清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夫妻俩应邀来到华盛顿,参加美国总统里根的就职典礼。作为中国电影界人士,恐怕没有第二个像王丹凤夫妇那样受此礼遇!</h3> <h3>1989年,丈夫柳和清退休后,王丹凤和他移居香港,开了一家名叫“功德林”的素食馆。不仅宾客满座,还成为沪港两地文化界人士云集之地。香港的报纸如此评价“功德林”:别人开餐馆只管做生意,柳和清先生出身电影世家,又有夫人王丹凤作后盾,功德林就是开得颇有内涵和修养,就连开列的菜谱都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h3> <h3>十几年前,他们把功德林转了出去,年过八旬的老两口又回到上海,过起了半隐居式的晚年生活。</h3><h3><br></h3><h3> 此后,王丹凤夫妇除了见几个老朋友外,基本闭门不出。即使为贫困山区的苦孩子们做公益,也很少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丹凤和我年纪都大了,什么都看淡了,回沪后,几乎拒绝了一切采访,更何况,她本就是个不善言辞的人”晚年说起爱妻,柳和清先生的言语中,依然充满着爱意。</h3> <h3>这期间,王丹凤每天都会和丈夫牵着手去散步,回到家里,则一起侍弄他们那块小菜园。从年轻到年迈,难得的就是这份陪伴。王丹凤和丈夫相看两不厌地走过了65年,值到2016年,柳和清去世。</h3> <h3>虽然自从20世纪80年代息影以来,王丹凤便断了和外界的联系,但在2017年6月17日开幕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这位93岁高龄的老人竟破天荒地露面了,并笑称自己“也不能太宅”</h3> <h3>电影节上,王丹凤登台接受了组委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这次,她依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简单致谢,接受万千掌声的拥戴。</h3> <h3>有人说王丹凤像一只孔雀,年轻时独立自信,美的不可方物,让人敬仰崇拜;到衰老时,就躲在一个远离人群的地方,独自老去。</h3><h3><br></h3><h3> 但昔日的影迷从来没有忘记她。在她的画册《春满人间》的见面会上,有很多六七十岁的老影迷,拄着拐杖一大早六七点就排起了队,只是为看她一眼,看她过的好不好。</h3> <h3>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演员,别说息影30年,就是3年不露面,可能很多观众就忘记了。王丹凤为什么能让人念念不忘?这当然不只是美貌的力量,而是她闪光的人品,与丈夫风雨相随的爱情,以及她身上那种老一辈艺术家对作品的认真和坚持,深深打动了“粉丝”们</h3> <h3>岁月不曾败美人,这位“不老女神”在93载的人生起伏中,活成了许多人想要的样子。</h3> <h3><b>愿我心中永远的女神一路走好!</b></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h3>文字:第6段后摘自老同志之友</h3><h3>翻唱:美女姜</h3><h3>编辑:美女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