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谢旗营,在武陟县城东北,西魏时期这个地方叫太宁镇。大明万历年间才改称谢旗营。太宁镇改为谢旗营还有一段传说呢。 话说大明万历年间,有一支官军进京,路过太宁镇。这支队伍军纪十分败坏,途经之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h1> <h1>谢旗营,在河南武陟县城东北,西魏时期这个地方叫太宁镇。大明万历年间才改称谢旗营。太宁镇改为谢旗营还有一段传说呢。</h1><h1> 话说大明万历年间,有一支官军进京,路过太宁镇。这支队伍军纪十分败坏,途经之地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太宁镇的百姓忍无可忍,他们奋起反抗。经过了一番激烈战斗,官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狼狈逃窜。</h1><h1> 残余的官军回到京城后,向万历皇帝奏道:“太宁镇人要造反,他们竟截杀过路的官军。”皇帝听罢,怒不可遏,立即派一位姓谢的将军,率一支精锐的官军去血洗太宁镇。</h1> <h1> 这位谢将军为人正直,办事精细,他想:血洗太宁镇,关系到成千上万百姓的身家性命,万万不能草率行事。离京之后,他挑选了十几个精明强干的人,去太宁镇打探情况。</h1><h1> 谢将军率领大军,先扎营在离太宁镇北三公里的常村、雁门,即现在修武县郇封一带。谢将军听了探子们的真实报告之后,大吃一惊:情况与官军上奏的恰恰相反。为了慎重起见,他亲自到太宁镇察访,经过数日的调查,终于弄清了事实的真相。原来并非太宁镇的老百姓造反,他们只是不堪忍受官军的欺辱,才被迫自卫,官军被杀,实在是罪有应得。</h1> <h1> 谢将军回营后,派人通告太宁镇的老百姓,说明官军在朝上的谎奏,以及今日官军的来意,希望把太宁镇改个名,以说明太宁镇被官军血洗后,已不复存在,好向皇上交差。</h1><h1> 太宁镇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纷纷来到兵营,感谢谢将军。谁知谢将军早已拔营启程了,只见远处有一支“谢”字大旗在风中飘扬。</h1><h1> 太宁镇百姓为了报答谢将军的大恩,便把村名改为“谢旗营”以示纪念。这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