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黄晓光

<h1><font color="#010101">十年前的今天,父亲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这十年中我们做儿女的时刻没有忘记您,您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点点往事始终萦绕在我们心里,仿佛就在昨天。十年的岁月流逝,带不走我们对您无尽的思念,也带不走我们对您深深的敬仰。每每看到您的遗像我心中都会阵阵酸痛。敬爱的父亲,您虽然没给我们留下许多遗产和物质财富,但是您光明磊落,诚实善良,心胸豁达,宽厚仁慈</font>的优良品格,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是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作为家族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敬爱的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永远怀念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1> <h1>一九二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父亲黄福瑞出生在北京市怀柔县沙峪村一个普通农民家中,虽然家境贫穷,但是祖父还是比较开明,为了改变家境,节衣缩食供养父亲断断续续上了几年私塾,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在那闭锁落后的山乡里,当年父亲上的那几年私塾,比起现在的大学生还要金贵的多呢!由于受到私塾先生和同门学长进步思想的影响,父亲不甘心一辈子种地务农,决定走出大山,去看看外边的世界。十七岁时,只身一人来到了北京,在店名为“聚兴德”成衣铺打工当学徒,父亲十分吃苦耐劳,又聪明好学,很快就掌握了裁剪缝纫、制作被褥的技术。</h1> <h1>一九四零年,正是侵华日军嚣张疯狂的时候,日寇的铁蹄无情践踏着祖国的山河,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阴霾笼罩着大半个中国,在那风云激荡的时代,父亲为苦难深重的祖国充满了犹豫彷徨,他一边打工一边接受进步思想的宣传,慢慢地开始觉悟,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主张,仿佛在沉沉的黑夜见到了黎明的曙光。 听父亲说我的祖母就是这一年被日本鬼子杀害的,那年冬天八路军正在祖父家里开会,被汉奸告密,鬼子和伪军很快就将房子包围起来,鬼子们爬上房顶,掀开瓦片向屋里射击,祖母为了保护年幼的姑姑和叔叔惨死在日本鬼子的枪口下,未满周岁的叔叔不知道眼前发生了什么,仍躺在祖母的怀里哭嚎吸吮着祖母那本已干瘪的奶头。父亲亲眼看见祖母死在自己的面前,无力挽救,悲痛欲绝,怒火中烧。强烈的国恨家仇交织一起,立志参军报仇雪恨。父亲掩埋了祖母,擦干了眼泪,告别了亲人,义无反顾地奔向抗日杀敌战场!</h1><p><br></p>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参军后,因父亲有服装裁剪缝纫技术专长,又能写会算,很快被调到部队被服厂,负责加工军服、被褥和筹集面料及其他后勤物资工作,以供给前线的战士急需。抗战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不仅武器装备落后,而且后勤物资也是十分匮乏,部队几乎没有现成的布匹供应,</span>制<span style="color:rgb(1, 1, 1);">衣的布料一部分来自老百姓的支援,一部分是打扫战场时从尸体上扒下来的脏旧衣服,拆洗改装后再送上前线。参军后,因父亲有服装裁剪缝纫技术专长,又能写会算,很快被调到部队被服厂,负责加工军服、被褥和筹集面料及其他后勤物资工作,以供给前线的战士急需。抗战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不仅武器装备落后,而且后勤物资也是十分匮乏,部队几乎没有现成的布匹供应,制衣的布料一部分来自老百姓的支援,一部分是打扫战场时从尸体上扒下来的脏旧衣服,拆洗改装后再送上前线。</span></h1> <h1>那年冬天的一天傍晚,日伪军进行扫荡,父亲和战友们正在往山里转移服装和机器时,被敌人发现而被捕关押,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父亲机智应对,始终没有承认自己是八路军战士。因为那时父亲岁数小,长得白白净净,从外形上也看不出像当兵的样子,慢慢地敌人放松了对他们的看管。在被关押半个月后的一个深夜,父亲和同在一起关押的刘炳华叔叔趁看守的敌人睡觉时,跳墙逃出了敌人的魔爪。</h1><p><br></p> <h1>抗战胜利后,父亲所在部队冀热察十一纵队被编入东北野战军,参加了解放战争之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解放福建、炮击金门、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革命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先后任班长、排长、后勤处军需副科长、科长、副主任、主任、处长、师后勤部长等职务。195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授予少校军衔。荣立大功两次,小功四次,被授予独立自由奖章一枚、 解放奖章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章2枚。</h1> <h1>小时候我们最爱听您讲战斗英雄的故事,特别是讲您战友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我们更是百听不厌,记忆犹新。在攻打隆化中学的战斗中,敌人的一座拱桥型碉堡挡住了解放军前进的道路,董存瑞主动请缨,请求负责炸掉敌人的碉堡,他抱起炸药包在战友们的掩护下,跳出掩体,机敏地通过了干沙河道,冲到桥头堡下,因无处安放炸药包十分着急,在部队进攻受阻的紧急时刻,董存瑞毅然用手托起并点燃了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一声巨响,敌人的碉堡灰飞烟灭,英雄粉身碎骨,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战友开辟了胜利的道路。“为了新中国,冲啊”!战友们高喊着这震撼山河的口号,冲进了隆化中学消灭了敌人。 血一样鲜艳的红旗,升起在隆化中学上空,高高飘扬。</h1> <h1>一九四九年元旦,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宣告胜利结束,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面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nbsp;。接到命令后,父亲所属东北野战军在完成接管北平后,从北京郊区出发,一路上昼宿夜行,边打边走,以平均每天五、六十公里的速度向南方挺进。此时正值南方盛夏炎热而多雨季节,暑气蒸人,道路泥泞,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大都来自北方地区,对水网稻田和山地作战不熟悉,体力消耗非常大,加之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很多战士染上了痢疾、疟疾、中暑等病症,病员不断增加。父亲不幸也患上疟疾,浑身哆嗦高烧不止,为了不耽误部队的行军速度,拖着病体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艰难前进,几次昏倒在路边,待清醒后挣扎着爬起来,继续追赶部队,最终不堪病痛一头栽进了稻田旁。第二天部队休整时,时任师后勤部长的李继玉叔叔找不到父亲,意识到一定是出事了,立即派警卫排战士开着自己的汽车顺原路返回,一路寻找,终于在当天下午将奄奄一息的父亲找到。父亲是幸运的,有的战士掉进了河里,有的战士掉进了深谷消失了,再也没有回来。他们没有牺牲敌人的枪林弹雨下,却倒在“&nbsp; 疟疾”“痢疾”面前,牺牲在“南下”的路上。每当父亲讲起这段往事,神情总是那么庄严肃穆,眼睛里充满泪水。亲爱的父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教诲,我们将永远铭记为了革命事业,献出年轻、宝贵生命的前辈们!</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1950年9月,朝鲜爆发内战,美帝国主义悍然武装入侵朝鲜。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伟大领袖毛主席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父亲作为第二批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一道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font></h1> <h1>父亲所在的48军143师(前身是冀热察11纵队第32师)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在攻打隆化中学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他的战友郅顺义,“当代军中花木兰”郭俊卿,独胆英雄杨世南,都是出自这个师的“全国战斗英雄”。一个师同时涌现出4个全国战斗英雄,这在全军都是少见的。《董存瑞》、《战火中的青春》、《翠岗英雄》这三部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讲的都是这个师战斗英雄的故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该师改编为军委炮兵部直属的火箭炮兵第21师,奉命北上入朝参战,在朝鲜战场上战绩辉煌,威震敌胆,他们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苏制喀秋莎火箭炮,打的美军落花流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h1> <h1>在战场上,父亲就是以这些身边英雄为榜样,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父亲带领战士们前往前线运送药品,途中经过敌人的封锁线,遭到了敌人的袭击,一枚子弹穿透了腿部,父亲强忍着剧痛,巧妙地和敌人周旋,最后和战友们一起趁着夜色绕过敌人的封锁,及时地将药品送到了前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为在朝鲜长期居住在潮湿的山洞里,加上医疗条件差营养不良,父亲的腿伤一直没有彻底痊愈,以至于后来也经常发作。</h1> <h1>父亲作为战争的亲历者,目睹了并肩作战的战友英勇牺牲和战斗的异常惨烈。在战场上有许多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像董存瑞一样身捆集束手榴弹,飞奔到敌人阵地前,拉响身上的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多少英雄儿女,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黑山白水的三千里江山,长眠于异国他乡。更有万千将士为了祖国的和平与解放,英勇征战,献出鲜血和生命,埋忠骨于他乡,有的因种种原因,都未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就是千万个为国捐躯英烈中的优秀代表。 </h1> <h1>父亲和他的战友们 &nbsp; </h1> <h1>1955年4月,苏联军队正式从旅顺口撤出,这一事件标志着旅顺港结束了长达60年的外国控制历史,重新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手中。这一历史时刻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象征着国家主权的恢复,也代表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在苏联军队撤出旅顺口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组织了专门的接收工作组,负责与苏联方面进行港口防务的接交工作。父亲作为接收工作组的一员,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全过程。</h1> <h1>荣获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各一枚</h1> <h1>立功证书、奖章证书、转业军人证明书、老干部离休荣誉书 </h1> <h1>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签名的金质奖章颁发给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h1> <h1>这两件将校呢军服是父亲留下的遗物,我一直珍藏着,虽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保存依然如旧。</h1> <h1>这是父母年轻时唯一的彩色照片,是黑白照片经过后期手工上色而成,当时没有彩色胶卷,更别提数码技术了。</h1> <h1>一九五九年一月,父亲作为全军后勤工作的先进代表,来到了北京,在中南海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及刘少奇,邓小平,陈云,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h1> <h1>这张照片一直挂在家中的显著位置,小时候,小朋友们来到家里,我就给他们指哪个是我父亲,哪个是毛主席,哪个是刘少奇,看到他们羡慕的目光,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h1> <h1>可是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刘少奇、邓小平等一大批老干部相继被打倒,父亲也因为这张照片和被日本鬼子逮捕过,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叛徒”,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看见父亲经常被造反派们揪出去游斗,贴大字报,我非常心痛和生气。那时,我还没有上小学,虽然不能完全看懂大字报的内容,但是,我知道大字报上肯定是在说我父亲的坏话,于是我就趁着天黑人少的时候,偷偷地把大字报上面有父亲名字的地方全都抠了下来。颇有戏剧性的是造反派为了整父亲的黑材料,达到彻底打倒父亲的目的,外调时竟然找到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詹大南的妻子李凡(父亲被捕时李凡任冀热察十一纵三十二师被服厂书记),调查父亲的“历史问题”,让李凡出具父亲是叛变革命后才被日本鬼子放出来的证明。詹大南副司令员闻听此事后义愤填膺,气愤地说,黄福瑞同志是久经考验的革命战士,我了解。你们想整他的黑材料,办不到!并下令将那两个造反派给关了禁闭。直到第二天他们服软后,说让李凡阿姨如实出具证明才给放出来。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父亲虽然受尽了折磨和凌辱,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但是依然保持着坚强豁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时候,我和哥哥经常偷偷地穿上父亲的军装,胸前挂满了立功奖章,扎上宽宽牛皮腰带,跨上父亲从日本鬼子手中缴获的战刀,学着解放军的样子神气的敬军礼、走正步。父亲是我们心中的偶像,他讲故事里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向往成为的榜样,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也成了我儿时的梦想。但是,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几次参军机会都是因为父亲的所谓“历史问题”,政审不合格,与军人失之交臂。值得庆幸的是,后来我当上了一名人民警察,穿上了警服戴上了大沿帽,和解放军一样,肩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神圣使命,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span></h1> <h1>从部队到地方,父亲和许多军队转业官兵一样,从一名优秀的军官转变成为一个普通的地方干部,脱掉军装,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多年以后同事们和您说,如果你当时不离开部队,早就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了!父亲只是轻轻地一笑说,我的很多战友都在战场上牺牲了,我能活到现在就知足了!</h1><h1><br></h1> <h1>这封父亲原部队的证明信一直被父母珍藏在衣柜里。信中部队首长高度评价了父亲戎马生涯的前半生。透过这封信件依稀看到父亲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场景,看到您被捕后像电影中那些英雄一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画面,看到您和战友们乘着大卡车胸戴大红花由朝鲜战场上凯旋归来的英姿!今日第一次看到这封信,使我重新认识了父亲,您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也就是因为这封信和李凡阿姨的个人证明,使父亲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h1> <h1>我们兄妹四人的童年都是在部队大院中度过的,家属院中的人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说话南腔北调带着各自的乡音,但是,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邻里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那时的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家家都不锁门,大人有事把孩子随便托付给谁家都放心,有好饭大家一起吃。父亲是一个正直善良、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的人,不管什么家有事都会主动帮忙。到地方后您同样保持着军人的优良品质,在物资比较匮乏、个人收入较低六、七十年代,无论亲戚朋友或邻里有灾有难您都乐于相助。看到公共厕所的灯泡坏了,您自己花钱换上,当听说邻居住的是伤残退伍军人,冬天家中无钱买煤取暖,五个孩子手脚都被冻裂,您非常心痛,让我和哥哥将我家中的300多斤蜂窝煤送到他家里。经常有同事或邻居找您借上十元二十元钱的,父亲都没有拒绝过,而且从来没有主动向人讨要过借款。</h1> <h1>父亲一生光明磊落,朴实无华。无论职位高低,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干好自己本职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1955年国家干部实行薪金制开始直至离休的二十七年里,赶上过好多次调级涨工资,无论是40%、60%、甚至80%的几率,父亲都把机会让给了别人。您总是说“名额有限,让家里更困难的人先调吧”。直到离休时,父亲的行政级别还是一直停留在十四级上。父亲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对子女要求也极为严格,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国家号召,父亲先后将哥哥和我送到农村,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是凭着自己的能力考学、招工进入学校、工厂、机关的。父亲从没有因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等个人问题给组织上添麻烦,为我们托关系、走后门。</h1> <h1>离休后父亲也闲不住,练习书法,扭大秧歌,还自学了太极拳。买了好多太极拳方面的书,不管是陈氏太极,吴氏太极,还是杨氏太极样样都会,有好多年轻的太极爱好者还都是他的徒弟呢。父亲身体非常健康,一辈子没闹过大毛病,走路吃饭都特别快,母亲常说让您慢点吃,小心消化不良,可是,从没见过他说肚子不好受。得益于年轻时在部队里的锻炼。</h1> <h1>父亲虽然文化不高,但是脑筋特别聪明,算盘也打的相当好,父亲拨算珠时眼睛从不盯着算盘看,全凭手感,不管多少数,你刚念完题目,他的得数马上就出来了,而且是一遍准,从来没有错过。在我们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手把手教会了我们打算盘,我还清楚的记得父亲教我们打珠算的口诀,和后来我们老师教的不一样,在我们四年级开始学珠算时,很长时间都改不过来。父亲还有一个绝活就是“口念账”,千百位的加减法,不用动笔,掐指一算,马上就能算出得数。感觉真是太真神奇了,父亲告诉我这叫“口念账”,是他早年在北京成衣铺当学徒时学到的本事。现在很多人没听过“口念账”这个词了,到底是口念账还是口nan账,至今我也没弄清楚,现在想来应该就是“速算法”吧!</h1><p><br></p> <h1>每当看到电视里播放战争方面题材的影视片,父亲都会激动地给我们讲起您那段铭刻在脑海中的战斗经历。2001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播出后,您和母亲不知看了多少遍?电视里石光荣、褚琴夫妇的形象分明就是您们一生的缩影。看到最后一集石光荣敬礼的镜头时,您突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情不自禁举起右手,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直到电视结束久久没有放下。这一刻,就像时间永远定格在那里。虽然您的军礼已不再是那么标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充满感情的军礼是您对军人的理解和尊重 ,是对您曾经走过的那段光辉历程的留恋和回忆!多年以后,每当我想念您的时候,您那敬礼的画面就在我眼前浮动。</h1> <h1>六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父亲回到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也是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h1> <h1>父亲是从这里和母亲相识相爱的,也是从这里告别了他们的亲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h1> <h1>在父亲的带领和影响下,后来叔叔、姑姑、老姨等十多个亲属先后告别了家乡,追随父亲踏上了革命征程。</h1> <h1>2000年,父亲八十大寿,各级领导和亲朋好友相继前来祝寿。</h1> <h1>也是这一年,父亲被查出患有膀胱癌,我们和母亲都吓坏了,可是您却说没什么了不起的,我是死过无数次的人了,还怕再死一次?大夫说您岁数大了,经不起手术的折腾,建议保守治疗。可是您倔犟地坚持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大夫叮嘱我们说,麻药过后病人会非常疼痛,只有用吗啡才能止住。当晚,我们目不转睛地守了您一夜,可是您竟然呼噜连天,一觉睡到天亮,而且七天后就神奇地拆药线出院了。连大夫都惊讶地说,没有想到80岁的老人伤口愈合的这么快,简直就是奇迹。称赞您的生命力太强大了!父亲一生坎坷跌宕,饱受磨难,九死一生,可是每次都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次您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h1><p><br></p> <h1>父亲的晚年有母亲的关怀和细心的照顾,有儿女们的关心与孝顺,是在幸福快乐中度过的。</h1><p><br></p> <h1>2008年5月3日下午3点,父亲您带着对亲人深深的牵挂和对人世间无限的留恋,闭上了您那饱经沧桑的双眼,走完您人生坎坷而光辉的88个春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永远地告别了您热爱的世界。那一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我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姐妹们拉住父亲的双手撕心裂肺的嚎啕,想要把您拉回世间,可是您再也没有回头。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难道老天有灵?大地为您动容,苍天也为您流泪!父亲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怀念。</h1><p><br></p> <h1>父亲您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快乐, 也体会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您的恩情千车载不尽,万船也装不完。我们用什么优美的词句也不能赞美您对我们的大恩大德,用什么语言也无法形容我们对您的无限思念。</h1> <h1><font color="#010101">今天,母亲带领我们兄弟姐妹和您最疼爱的大孙子来看您,天堂的您还好吗? 我们衷心祝福您,愿您在另一个世界安康吉祥!</font></h1> 精彩点评 精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