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青葱岁月

藏獒

<h3>还是在一个多月以前,我的大学同学黄金鸣在微信里对我说:"孙钺,我看你写的你们技校同学和老师四十年相聚的美篇《毕业四十年再相聚,唯有同学情最真》(上、中、下),写得真好,有图有文有真相,有情有义有故事,既生动又感人,我都被感动了。真希望你能否把咱们上海的大学生活也来来,也弄弄,让我们也系统的回忆或者说回味一下。"我回答道:"老同学,俺手头啥都没有,仅凭着个人的残存的记忆怕整出来的东西不完整且效果也不会好。"金鸣同学说:"那好办,我这有资料,我再发动别的同学也找找,总之你就别推辞了"。面对老同学的诚恳的请求,我还能说啥呢,我也只能试试吧……。</h3><h3><br /></h3> <h3> </h3><h3><br /></h3><h3>斗转星移,日月如梭,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已经从青春年少,激情横溢的热血青年,跨过了年富力强,努力拼搏的魅力中年,如今已经迈入了生命如歌,残阳如血的从容老年。四十年的岁月流逝,改变了我们大家的容颜,也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但没有改变四十年前那青葱岁月的纯粹和美好。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有家庭,有儿女,甚至都已经做了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了。但每次我们偶尔的相聚,似乎让我们又回到了四十年前的芳华年代。那时我们都是一个人,一个充满朝气蓬勃,满腔热情,活力四射,怀揣梦想的热血青年。四十年前我们如花美誉,青春正好。而在似水流年的今天,我们已是两鬓斑白,花甲已过。时间就是这样像水一样从我们的指尖流过,不再回头,一去不返,它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走了我们的那些美好理想,也带走了我们的曾经、曾经......。往日如烟,如烟的往事记忆我们还剩几许?然而三年的学校生活,朝夕相处,让我们结下了同窗之谊,手足之情。昔日的一个又一个场景,一幅又一幅画面,始终定格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已成为我们人生中弥足珍贵且极为美好的记忆了。昨天的我们,风华正茂、意气方遒,豪情满满、美梦萦怀、睿智活泼,青春华彩、神采飞扬……。 我感觉用多少华丽和漂亮的词汇来形容昨天的我们都不为过。</h3><h3>人生几十载,弹指一挥间……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向何方,不经意间岁月的年轮已深深地镌刻在脸上,我们已各自历经沧桑,饱尽忧患。如今才明白那些风云变幻,人事变迁,都如同昙花一现,瞬间奚落,那些纯真灵透的世事,经岁月的修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更加清绝明净,沉静如斯。无论怎样、怎样......我们都不会忘记7802这个数字,因为我们在这个引以为傲的7802班的集体中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难以忘怀的记忆又在连续不断的闪着耀眼的火花……。上个世纪的78年的早春二月,由天津驶往上海的123次列车汽笛一声长鸣,宣告开启了我们梦幻般的大学生活的新篇章。1978年改革开放的初期,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我们踌躇满志,我们努力学习,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的紧张而繁重的学习生活,让我们补回了被"文革"耽误的美好而又金贵的时光。同时,我们有幸成为了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时代娇子;成为了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时至四十年后的今日,我们感慨万千,没有三年春夏秋冬的上海化专的过往,哪有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哪怕丁点儿。正因如此,我们也就找到了我们心存感激并且永远怀念上海化专的理由。我们思念那些辛勤哺育过我们的老师:高数的马老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快言快语的体育郭老师像个弥勒佛总是笑呵呵;幽默风趣的英语闫老师为了让我们掌握音标发音而做出的夸张口型……;还有专业课的老师和可爱的班主任安素贞老师、钱大慈老师。提到安素贞老师,我不得不多说几句。安老师是我们第一任班主任,说是班主任,更像是邻家大姐。她做事扎实,虽不善言辞但却不失幽默,她对犯错误的同学批评往往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举一个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的例子:刚刚到上海第一个夏天,我们这些来自北方的同学还不太适应上海闷热天气,中午休息常常睡过头而耽误下午的课程。安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开班务会叮嘱我们:中午休息不要睡过头,寝室的同学相互叫一下。后来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然而个别同学下午上课迟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对此安老师十分生气。在召开班务会时,安老师发言:(注意,精彩来了)"......我多次说过,下午上课时同宿舍的同学要相互叫一声,可我们有的同学,不仅不叫还在犯迷糊的同学,而且临出门的时候还塞给这位同学一个枕头......。"安老师说到这时,课堂哄堂大笑。也别说,打那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下午上课迟到的现象。</h3><h3>那时我们是爱追梦的年龄,冲动豪放。为了解决本地统招生长期午饭加塞的不正之风,我们正义出手,以少胜多,打出了威风,维持了正常秩序;为了纪念毛主席他老人家畅游长江,我们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横渡黄浦江的活动,同时我们还可以领到一个免费的面包🍞;每年的班级新年联欢会,身处异地他乡的我们踊跃参加,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我记得我和杨循合说了一段我们原创的相声,效果还不错;应该说我们7802班人才济济,尤其在体育方面更显突出。学校的各个运动队都有我们班的同学且不只一名:校田径队🏃🏃‍♀️有咱班同学陈凯林、黄金鸣、王明起等;校游泳队🏊🏊‍♀️有咱班的陈凯林、奇旭等;校篮球队🏀有咱班的李维新、王明起等;校排球队🏐️有咱班的张志和、丁虹等;校足球队⚽️有咱班的黄金鸣和门将郭建立等......。我还记得我们同学利用暑假到杭州一游。为了节约已经不能再便宜的旅馆费,我选择了钱塘桥边,六和塔下的木椅睡了一宿。一早我在六和塔迎接大部队的到来,同学们由此给我归纳为:"夜宿六和塔"。我还记得我们这拨北方来的学生正值长身体时期,本地上海的学生吃米饭嗲声嗲气对着取饭口说:二两(上海发音:ni niang),而我们北方娃打饭,则对着取饭口闷声闷气喊一声:来一盆(一盆就是8两米饭🍚)。要知道那时候我们的月粮食定量是30斤。我们的温饱问题全靠班上的女同学的无私援助了,这里请允许我代表班上的&quot;大度量&quot;的男生,向班上的女生致以迟来的由衷谢意。我还记得......。</h3> <h3>别具一格且古色古香的校门,尤其是镶嵌在校门墙上的门牌号———120,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使时光流逝了四十载,依然在我们脑海挥之不去。</h3> <h3>更名后的学校的校徽。</h3> <h3>进入校园,映入在我们眼帘的是学校的主教学楼———那是一幢到处透露着中国🇨🇳元素的典型式的中国🇨🇳建筑——-我们7802班,就在这栋主教学楼的二楼,我们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学习生活。</h3> <h3>主教学楼门前的草坪广场。</h3> <h3>这是我们的大礼堂———开会、演出及看电影都在这里。</h3> <h3>附楼。</h3> <h3>仪表教学楼。</h3> <h3>布告栏……还有印象吗?</h3> <h3>主教学楼进门处。</h3> <h3>进入主教学楼,拾阶而上来到二楼。我看到右手方向开着门的那间房间,那就是我们的教室。在这间教室孕育着我们多少个春夏秋冬的难忘故事。</h3> <h3>这就是我们朝夕相处整三年的教室———7802班。还记得四十年前,我、你和他所坐的座位吗?</h3> <h3>学校的后门——-也是我们常常出入的地方。去桂林公园、康健园和漕河泾购买日用品,我们都走后门。</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记忆中的徐家汇万体馆,黄浦江,漕溪路高层,南京路展览馆,梅龙镇。</h3> <h3>毕业前的毕业合影照。还记得前排就座的老师的名字吗?他(她)们是:从左至右杨昆良老师、陈言老师、朱老师(洛阳石油院的)钱大慈班主任。</h3> <h3>青葱的岁月,青涩的我们。</h3> <h3>在鲁迅的雕像下,我们留下了小组的全体合影。不知为什么琳娜同学的身姿和我们不同步。</h3> <h3>青涩的我们在青葱的岁月留下稚气未脱的合影。</h3> <h3>小组合影。</h3> <h3>让我们荡起双桨......黑白的相片也充满着诗情画意。</h3> <h3>荡漾在水面清波上,任思绪飞扬。</h3> <h3>校篮球队合影。</h3><h3><br /></h3> <h3>校排球队合影</h3> <h3>班级排球队部分队员合影</h3> <h3>4*100米的梦之队。</h3> <h3>4*400米的梦之队。</h3> <h3>4*400米接力的最后一棒交接中。</h3> <h3>4*400米梦之队在勇夺冠军🏆后的合影。</h3> <h3>舍我其谁</h3> <h3>冲刺</h3> <h3>拼了</h3> <h3>准备</h3> <h3>清纯无比,青春无限———简直了!</h3> <h3>全靠领跑夺得冠军🏆。冠军奖牌有我的一半,也有领跑的奇旭同学一半。</h3> <h3>每年校运动会的3000米冠军🏆非我莫属,但也来之不易,看那冲刺的样子……</h3> <h3>&quot;四小天王&quot;</h3> <h3>高个蹲着,矮个站着,效果会更好。</h3> <h3>憧憬!</h3> <h3>三剑客!</h3> <h3>怎么就三剑客有单车?奇哥们儿咋办?</h3> <h3>都翘着二郎腿,金鸣同学的眼神👀看哪啦?</h3> <h3>这是准备开喝的赶脚。</h3> <h3>抱紧</h3> <h3>四十年前的我们——-真纯真。</h3> <h3>各摆各的pose,透露和彰显各自的性格。</h3> <h3>团队活动。</h3> <h3>大上海的西郊公园门前合影。</h3> <h3>学校🏫主楼前的小组合影。</h3> <h3>泛黄的照片,说明了年代久远。照片上我们洋溢的笑脸依然清晰可见。</h3> <h3>泰山迎客松下的合影。(上学期间)</h3> <h3>南京梅园门前的合影。(上学期间)</h3> <p>一览众山小。</p> <p>鲁迅纪念馆门前留影。</p> <p>那时的我们好年轻啊!</p> <h3>上学期间,恰逢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等到满山红叶时"。电影的外场景就选在了我的母校大门口,导演挑选我和维新做群众演员,我们既兴奋又紧张。</h3> <h3>影片"等到满山红叶时"的主演是吴海燕和丁嘉元,影片的插曲特别好听,是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h3> <h3>八十年代初的春季,也是我们自己青春之花绽放之季。</h3> <h3>那时的我们———活力无限。</h3> <h3>野炊!</h3> <h3>笑😄!</h3> <h3>那时候讲究在设计院门口留合影照。</h3> <h3>设计院主门口合个影。</h3> <h3>换上刚刚发下来的工装在办公楼前合影———挺神气的,像这么回事!</h3> <h3>这是后来四平同学给我们当时照片的再加工,很有创意。</h3> <h3>从西安到天津出差的杨小岗同学和我们在一起团聚。不曾想2004年初小岗同学不幸罹患癌症,离我们远去,令我们伤心不已,我们永远怀念他。</h3> <h3>中间的小岗同学曾经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h3> <h3>远在海外侨居在加拿大🇨🇦的燕京同学回国后和我们团聚合影留念。</h3> <h3>时隔数年,燕京同学又回到国内办事,非同学们不聚。</h3> <h3>2016年秋,孜孜同学出差北京专程赶到天津,与我们部分在津同学聚会并合影留念。</h3> <h3>2017年夏,曾经在天辰公司工作的金鸣同学和颜洪同学回到新建的天辰大厦,与还在天辰工作的我们在大厦的32层楼(土建工程部)办公室合影留念。</h3> <h3>远在西安的孜孜同学的工作照。</h3> <h3>远在西安的周强同学的工作照。</h3> <h3>远在西安的化俊同学的工作照。</h3> <h3>2017年冬,我们来到了乔娜妹妹所属的媒体文化交流中心相聚。期间我们被乔达妹妹这家公司的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h3> <h3>2018年5月28日,利用到西安华陆科技工程公司出差的机会,与三位老同学相聚并在华陆大厦的主门口合影留念。</h3> <h3>漕河泾港———风景秀丽。四十年前可不是这样的。</h3> <h3>小桥、流水、人家......。</h3> <h3>桂林公园———上海家喻户晓的公园。和我的母校仅一路之隔,到了夏季八月时节,我们尽情享受桂花飘香的味道,那味道十里飘香,沁人心肺。</h3> <h3>四十年前的公园门口,哪里会看👀的到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在门口杂乱无章的摆放😠。</h3> <h3>多么熟悉的路名啊!</h3> <h3>每次到上海出差总要回到母校看看,因为这里有我的太多太多的难以忘记的回忆和值得思念的情结。</h3> <h3>上学期间,每年放假前夕(主要指寒假),我们都要光顾南京路上到上海市第一食品店去购买大白兔🐰奶糖🍬,带回家过春节。我记得那会儿一买就是5斤。</h3> <h3>浦东岸边,高楼林立。想当初,四十年前当我们横渡黄浦江到对岸的陆家嘴儿,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荒凉。</h3> <h3>南京西路一瞥。</h3> <h3>人流如织,熙熙攘攘的南京路已然是步行街啦。我们上学的那会儿,还是能通公交车🚌的呢!</h3> <h3>南京西路的国际饭店。我记得毕业前夕和高文楠同学与肖自强同学三个人AA制,在该饭店吃了对我们三个人都是平生第一顿的西餐🍴。</h3> <h3>走在洁净、安静的漕宝路上,回眸望着渐行渐远母校的那过街天桥,四十年前的情景像过电影片段一样,刷刷闪过......我在享受着这个过程。</h3> <h3>最后我想用我在去年做完美篇《毕业四十年再相聚,唯有同学情最真》(上、中、下)之后,写给技校一班毕业后历次活动的核心筹备组同学们的一封信(我以为同样适用于我的上海化专7802班)来作为本美篇《难忘的青葱岁月》的结束🔚。</h3><h3>......你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知是哪位同学说的:往事不再如烟,来日也并不方长。在我成人季的时刻,与你们相识相知甚至相互喜欢,是何等的幸福啊!四十年前的同窗往事、轶事,并没有随着光阴如烟飘去,而是深深的定格在脑海里,常常走心。每一次的同学相聚,特别是这次的毕业四十年的同学聚会,让我感触颇多,我也能感受到同学们倍加珍惜难得的相聚机会。所以和你们每一次的相聚对我来说都是欢乐时光。我不信来日方长,因为那是对以后的搪塞。所以....... </h3> <h3>老校区鸟瞰。</h3> <h3>新校区远眺。</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记</b></h1><h3><br /></h3><h3> 美篇《难忘的青葱岁月》仓促的出笼了,我看后觉得内容还不丰富,语言也不生动。唯有让我感到安慰的是我所选的主题曲———【老同学】还算是和本美篇搭配贴切的。实话实说,去年我(还有其他同学帮忙)做的以技校生活为主线的《毕业四十年再相聚,唯有同学情最真》美篇(上、中、下集),要好过我的这篇大学生活为主线的《难忘的青葱时光》。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是素材很少且资料也不多,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知道我们技校毕业后,几乎是年年一小聚(甚至几次),五年一中聚,十年一大聚,所以资料影像齐全,制作的美篇当然就丰富多彩了。但是不管怎样,凭着自己的热情和对四十年前那大学生活的留恋,还有微信【难忘7802】同学群的各位同学的重托和期待,我还是把本美篇做了出来,虽然尽心尽力了,但并不尽善尽美。群里的同学给我提供了好多照片,维新同学还帮我审阅并修改多处,志和同学建议增加一些内容。总之,《难忘的青葱岁月》还算是个初稿吧,有待今后我们再逐渐完善。</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年一年过得是真快啊!然而今年初的前所未有的疫情让我们经历了考验,也经受住了考验。还是那句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绚烂之夏花绽放在眼前……。2020年4月21日,我独自驾车从天津直奔上海的崇明岛联系到了30多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h3> <h3>2020年4月25日,我和建立同学相聚在上海的崇明岛。建立同学仍在继续发挥余热,供职于崇明建筑设计院。30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拥一起激动万分,建立同学请我喝酒,千言万语都在酒中。</h3> <h3>相聚总是短暂的,我们约定天津见。临别时的合影总有一抹惆怅涌心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