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日游记

潘宏斌

<h1>  天津,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城市,我知之甚少,只听朋友说过狗不理包子和天津大麻花,还有就是中央电视台那句天天乐道、津津有味的广告词。在一次拜访在天津做生意的朋友后,有了天津一日游的机会。</h1> <h1><br /> 天刚放亮,我便醒来,从百度上查了天津最值得游玩的地方。排除曾经夜游过的英租界-天津武大道,于是便选择了意大利风情区。<br /> 打的直达,二十分钟就到了。一下车,就看到有十几个旅行团在景区游玩。我们也插入其中,边听边看边拍。喜欢清静的我,觉得不对劲,便不再跟队,想闹中取静,看看名人故居,于是改变一日游的计划。<br /> 第一站,就是五四运动前夕,主张戊戌变法的梁启超住所,就在意大利风情街的不远处。通过导航一会儿就找到了。然而这与我联想的截然相反,门可罗雀,与旁边热闹的景点大相径庭。或许思想家注定是孤独的。进去后,里面的游客不过三五人。我想反正有的是时间,也正好把这段史实重新温习一下。通过大量的照片和宣传资料,让我们看到具有传奇色彩的梁启超,确实是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尽管康梁变法失败,但他为近代中国变法图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值得世人敬仰。后来他淡出政治,专心教育文献的著作,也值得后人尊敬。<br /> </h1> <h1><br /> 从梁的故居出来后,我一路回味着梁启超的生平事迹。这时朋友说,去解放桥吧,早上出租车司机推荐的应该不会错。于是就有了一日游的第二站解放桥。<br /> 天子津渡,九河归宗。水,赋予了天津的特有的魅力,也注定了桥在天津不可或缺的地位。解放桥,我估计是天津海河上12座大桥中,建得最早的桥。它合则通车,开则行船,是连接河北,河东与和平三区的纽带,也是天津海河上唯一的铁桥。该桥原名万国桥,当时老百姓也叫它法国桥,始建于1927年。建国后更改为现在的名字。据说1999年,天津市政府又在桥的东边开始新建了以青铜为主材,画有12生肖的世纪之钟。因为该钟正式启用于2001年1月1日零时,故名世纪钟。这个大型雕塑,与解放桥浑然一体,形成了一处独特的风景。它寓意天津人民,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在新世纪实现天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br /> 站在铁桥上,抚摸生冷的栏杆,了解着大桥的开合功能 ,感慨着西方设计师的造桥理念。猛一回头,却发现世纪之钟的指针己指向中午12.00,这时我才感到自己已饥肠辘辘,两条腿也酸痛了。于是找了一家风味小吃店,边吃边聊边休息。</h1> <h1><br /> 打开手机高德地图,发现小饭店与我们居住的宾馆只有五公里远,便放弃打的,边走边看,于是就有了观光的第三站。<br /> 张园和静园,之间距离很近,在鞍山道的两边。原本只是普通的古宅,只是因为溥仪屈居于此而成为今天的旅游景点。从两个园的史料上得知,我感觉溥仪作为末代皇帝,是悲催的。在北京被冯玉祥撵走。在张园被川岛芳子赶走。在静园,他静观其变,静待时机,梦想着依赖日本势力,蛰伏着光复帝业。静园不静,就是这个原因。今天我们走进静园,高高的院墙,把城市的喧嚣隔离在外,恍惚间时光交错,难怪当年溥仪发出"静以养吾浩然之气"的感慨。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便衣警察的掩护下,躲在轿车后备箱内,离开天津,逃往东北,做起了日本扶植的傀儡皇帝。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溥仪潜逃日本时,又被苏联士兵抓获。在苏联集中营囚禁5年后,被共产党引渡回国。经过十年改造,他奇迹般的实现了由皇帝向平民的转变,成为新中国文史馆的一名专员。</h1> <h1><br /> 早上八点外出,下午四点到宾馆,步行两万多步,累计十五公里左右,刷新了我平时散步里程的历史。累并快乐着的旅游,让我觉得读万字书不如走万步路。<br /> 2018.4.30</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