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大营》(组章)——王近松

王近松

<h3>  陆家大营(组章)</h3><h3>王近松/文</h3><h3> 油菜花开</h3><h3> 在陆家大营,零零散散的几片油菜花,更能让人安静下来。</h3><h3> 你跟着一条路,一直走到这片花的尽头,将我们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远。我站在入口处轻轻拉拍你的背影,我不知道这背影中有多少我不知的故事,也不敢肆意地猜想你走过的人生。</h3><h3> 你的背影,是一个父亲的背影,而此时此刻,我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由遍地的油菜花而想到《荷塘月色》。</h3><h3> 每一朵油菜花,都有自己的春天。</h3><h3> 每一朵油菜花,都像你的背影,而最终却为千千万万的蜜蜂而芬芳。</h3><h3> 随着&quot;五一节&quot;的到来,这片油菜花最终为无数游人撑起一个硕大的背景,然后被五月踩在脚下。</h3><h3> 油菜花开,花开半夏!</h3> <h3> 一路问,一路走</h3><h3> 西凉山,更像梦中的桃园,与马摆大山、百草坪一起被誉为&quot;威宁三雄&quot;。</h3><h3> 陆家大营,将西凉山的轮廓摆在众人面前。</h3><h3> 我们从草海出发,经泰丰园进双龙,路旁嫩绿的洋芋长势良好。</h3><h3> 进入双龙,就等于进入了一步神奇的土地,杨湾桥风景区早以听说,却不曾涉及,只能通过朋友圈、电视台一次一次地去想象。</h3><h3> 每走几里路,就得停下车来询问路人陆家大营要要怎么走?</h3><h3> 每一次询问,路人都热情地回答,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到一个叫王半山的地方,摆在我们前面的路有三条,却突然不知要将方向盘打向哪边,而此刻的停顿或迷茫,就像一个人的青春,总要经历一些,不管怎样,总要选择一条路前进。</h3><h3> 我下车去询问坐在路边的一位老人,他说:&quot;往左走,不要转弯。&quot;最后才知道,他指的路大约是听别人说,或者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五六十年,在头脑版图中想象地。</h3><h3> 他知道这条路,就像死亡,我们要走,每个人都要走,而他或许走的比我们更早。</h3><h3>一位盲人,午后的阳光似乎没有太多的斜视,轻轻打在他的脸上,让人感动,又让人有几分伤切。</h3><h3>席慕蓉说:&quot;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quot;。在这人世间行走,还能一路走,一路问,而青春与人生,在更多的时候都没有时间去询问,只有一步一步地走过的路,才属于脚,才属于自己。</h3> <h3> </h3><h3> 山路十八弯</h3><h3>把车停下,背着背包,提着一把挖药的锄头,在不到两三米的灌木丛中穿梭。</h3><h3>灌木丛中有许多长满刺的灌木,不时拉拉我们,像是要拉住像我们这样从四月走来的人,而我们行色匆匆,最终要走向五月,走向白居易笔下&quot;五月人倍忙&quot;的时节。</h3><h3>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不停地前进,偶尔驻足看看西凉山的脊梁,这座在我心中高过泰山,却一直没有超越过农人的山,在雾霭中显得憔悴,也显得沧桑。</h3><h3>每一路山路,每一个弯道,都是先人开辟的。</h3><h3>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经历过风雨。</h3><h3>每一步,每一次张开双手,都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h3><h3>汪国真说:&quot;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quot;,选择行走,选择与自然接触,选择在山路十八弯处回头,我们都只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看清来路。</h3><h3>陆家大营的山路,弯弯曲曲地连接着远方,连接着村庄和</h3> <h3> 站在历史上</h3><h3>也许走过了祖国的大山名川,才觉得陆家大营这样的地方更具特色。</h3><h3>在陆家大营,我们站在历史上,站在塔基下思索。</h3><h3>据当地人说,陆家大营始建于东汉末年,而今锈色斑驳的城墙还在,在曾经的城墙上长出来不知名的树和青苔,试图要掩盖历史。</h3><h3>如今拔地而起的风力发电机,一声声地吼着,像革命时代的摩斯密码,传出的信息,被凛冽的风一次次的打断,到我的耳里便成了只言片语,无法将他们编译,更无法将这些完整地告诉别人。</h3><h3>站在历史的废墟上,总想着在斑驳的石板上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找出历史留给我们的故事。</h3><h3>随行的阿舅,拿着挖药的锄头试图在石头的裂缝中刨开历史,刨出曾经辉煌王国的图腾。</h3><h3>历史留给我们的,终被我们踩在脚下。</h3><h3>舅舅说:&quot;这就是最真实的沧桑&quot;。这句话里包含着太多我无法解读的,就像我们无法解读陆家大营,就像我们无法直视过去。</h3><h3>舅舅坐在一块石板上,安静地坐了四五分钟,我们彼此没有打扰彼此,手机里播放着一首由海子的诗歌谱曲而唱的《九月》,我想在风吹、雨快来的时候,坐在陆家大营,不考虑其他的任何因素,安静地听歌,更能去理解我们脚下的历史。</h3><h3>四月,山茶花还在零零散散的开,星星点点的色彩,拼凑出我们对陆家大营独有的色彩!</h3><h3>四月,牛羊安静地吃着嫩绿的草,高原上,有人在呜咽,有人在呐喊!</h3><h3>站在历史之上,站在塔基之下,头顶的塔基好像在倾斜,它的角度没有比萨斜塔那般富有艺术性,而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问候仪式。</h3> <h3> 烧洋芋</h3><h3>火被点燃,火烟被晚风吹得很高很高!</h3><h3>在陆家大营,那个叫&quot;大龙滩&quot;和&quot;黑龙谭&quot;的地方,一位妇人背着一个胶桶来背水,一个水井,养活了一个村庄的人,同样也养活了这片山野。</h3><h3>未干透的柴,在风的蛊惑下没有太大的火焰。</h3><h3>一次次把柴拾起,堆起新的火堆。</h3><h3>一次次被烟呛。</h3><h3>站在山垭口,山下的群山都在朝拜,他们肩并肩、背靠背,站成新的高度!</h3><h3>几个烧熟的洋芋,洋芋皮被熏得很黑很黑,用手拿起来拨的时候,手被染黑,嘴唇也被染黑,记得儿时,母亲试图用袖子擦了脸上的烟灰,那时觉得好玩,回想起来,才发现原来记忆中有那么多无法忘怀的故事!</h3><h3>从陆家大营下来的时候,还有很多农人在地里耕作,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不会在山顶堆起火堆、烧洋芋的经历。</h3><h3>雨开始淅淅沥沥地下,我在车内,看着雨一滴一滴落在车窗上,敲击出清脆的歌曲,汇成一曲钢琴曲,配上车内胡彦斌改编的《山丘》,唱出了青春的青涩。</h3><h3>我们没有酒,却有故事、有眼镜、有出门前色味俱全的面条和回城时的洋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