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小水滴 摄: 范新宝 小水滴</h3> <h3> 五一假日,与好友赴安徽宣城郎溪县游玩,路遇不同的劳动者,有茶厂、竹木厂的工人,有田间劳作的农民,也有年过古稀的老人,他们分别在粉尘、闷热、噪音、暴晒的环境下辛苦地劳作着,挥洒汗水,尽自己所能改善着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h3><h3>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及一名摄影爱好者,一路走来,被这些劳动者一幕幕劳动的场景感动着。生活其实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走近才能看到,看到才能懂得,懂得才能悟道。面对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对比自己当下,亦知足感恩了。思忖自己的人生,亦如茶,如今也是苦尽甘来,当静心以对,珍惜余生。</h3><h3> 我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最朴素平实的语言,把内心的这份感动与尊重记录下来,定格下他们劳动时的精彩瞬间。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钢铁般的脊梁撑起家的重任。劳动自古就是人类社会的进化动力,他们也是普天下众多劳动者的缩影,正是这些千千万万个劳动者的涓涓细流汇集成海,铸造了我们的民族之魂。</h3><h3> 致敬,美丽的劳动者!</h3><h3><br></h3> <h3> 郎溪有绿茶之乡的美誉。行驶郎溪,随时有穿越茶海之感。郎溪有万亩茶园,因其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主要盛产黄金茶。</h3> <h3> 此图是郎溪大佛山的养心谷,爬至山顶观景亭,一望无垠的绿色尽收眼底。广袤的大地,一垄垄碧绿的春茶随山势起伏犹如一条条绿色的丝带,汇成了绿色的海洋,泛起绿色的波浪。凉风袭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沁入心脾。徜徉于此,实乃流连忘返。</h3> <h3> 远处茶田里有一耕作的茶农,在天地间显得那样渺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作,犹如画家,改天换地,绘就了画卷,书写了传奇。而于我,赏万物之生趣,也是人生的一种快意。 如今,绿茶种植已经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大佛山养心谷也成了旅游观光的胜地。</h3><h3><br></h3> <h3> 面对如此春光春景春色,陶醉于中。被漫山遍野的茶树震撼,垄垄茶树蜿蜒至无穷远,万亩茶园,实在想象不出平铺开来,是何样的壮观。我又是忙着拍视频发朋友圈,又是忙着拍照片。可惜相机只是24-70的镜头,远处有一位采茶女,摄入镜头也只能是这么个小点。远处,看不见她采茶的动作,更看不见她的容颜,只能看见她带着粉色的帽子,端着一个红色的小筐,在碧绿金黄的茶园中,静静地伫立,眺望远方,如诗如画。想起来戴望舒《雨巷》里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虽环境不同,但画面很美,都是如此生动。</h3> <h3>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近距离拍下茶园一隅。一片叶,源远流长。茶史、茶文化、茶农、茶商、茶人,茶道,述不完的是艰辛,说不完的是沧桑。</h3><h3> 一杯茶,一辈子,人生如梦,人生更如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叶蕴茶香,遇水舍己,茶心即佛心。</h3><h3> 一杯好茶,来之不易,且喝且珍惜!</h3> <h3> 如今,手工采茶已经渐渐被机器采茶所代替。路遇的这位奶奶已年逾古稀,身体硬朗。烈日下,她带着草帽,在茶园中,独自安静地重复着机械的采茶动作,神情是如此专注。</h3> <h3> 奶奶说,如今手脚不利索了,一天也就采个几斤卖点钱。她自己家也不炒茶,采的新鲜茶叶卖给收购茶叶的。我想这些手工采摘的鲜嫩芽叶,品质一定是极好的,希望能卖个好价钱。</h3> <h3> 不知这灵巧的双手历经多少个季节的日晒,手指翻飞着在茶尖上舞蹈,舞到饱经沧桑、舞到布满皱纹,依然没有停歇.....</h3> <h3> 老人虽已逾古稀,依然守着这片茶园。她把沧桑留给了自己,让岁月之手把自己的脊背拉成了弯弓。</h3> <h3> 深入茶园,亲手摘茶,体会到采摘茶叶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体力和内心的笃定,也感受到片片茶叶采摘的艰辛。奶奶说,你摘的茶叶你带走吧,但我依然把摘下的两把茶叶放进老奶奶的兜里,不忍浪费大自然对老人的馈赠。</h3><h3> 这位奶奶很和善,我与她聊天就像小时候我奶奶带着我下地收麦子的感觉一模一样。 多么善良的老人,谢谢您给我这久违的温暖。</h3><h3><br></h3><h3><br></h3> <h3> 茶农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收割茶叶。好天气便于收割,午后的太阳算不上炙热,但对于一直在茶园争分夺秒的茶农们来说是酷热难耐了,他们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h3> <h3> 白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春末夏初是茶农最忙碌的季节,也是收获茶叶的季节。这是茶农用收割机在收割茶叶。一台收割机需要四个人同时操纵,一个大布口袋罩在机器上,机器噪音及震动幅度很大,茶农一垄走到头,袋子即能装满近百斤的新鲜茶叶。</h3><h3> </h3> <h3>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位被太阳晒得古铜色皮肤的老人说,几垄收割下来,手臂就会被机器震麻了。<br></h3><h3> </h3> <h3> 茶农的节奏是很快的,在与时间赛跑。茶叶上市是有实效的,早一天上市就是一个好价钱,迟一天就掉一个价,茶叶基本都是当天收当天处理。</h3> <h3> 此次郎溪之行,收获最大的不单是看见郎溪的美景,而是拍下这组茶农收割茶叶的照片。也庆幸我们人品大爆发,有这么精彩的路遇,有机会看到遇到拍到。虽然我们摄影水平不咋地,但是这组照片,让我感动至今。</h3><h3> </h3> <h3> 这几位茶农淳朴寡言,皮肤黝黑粗糙,穿着朴素,鞋上沾满了泥土,但是他们脸上写着坚毅,在翠绿无边的茶园里负重前行。</h3> <h3> 春天是茶叶收获的季节,也是茶农酝酿希望的季节。春天里,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份希望,穿梭于时光的轮回中,行走在天地的经纬间。望着你们渐行渐近,又渐行渐远,体会到劳者劳心力之苦,惟愿吾摄者摄魂骨。</h3> <h3> 老范为他们递上了烟,抽烟的功夫都不停歇。这位茶农虽然带着帽子皮肤依然晒得黝黑,拼尽全力,那只紧紧握着丰收果实的手,传递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h3> <h3>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用《为了谁》这首歌献给他们,向他们致敬。</h3> <h3> 这位老人一直站在不断升高的拖拉机上倾倒铺平茶叶,力争让车里能载得更多一点叶子,早已汗透衣背。</h3> <h3> 收割好的茶叶一袋袋从田间背到田埂,汇聚在这个拖拉机上。拖拉机上的这位茶农倒是很健谈,一边干活一边问,拍我们干啥?交谈中,还告诉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个茶厂,你们可以去那拍。</h3> <h3> 满载而归,奔波在幸福的大道上。</h3> <h3> 周边茶农采摘的茶叶或用拖拉机或用农用汽车送至茶厂等待加工处理。</h3> <h3>这位工人正在卸载茶叶,动作敏捷迅速。</h3> <h3>辛勤劳作汗水撒,浇灌翠绿山间茶。待到谷雨采芽叶,浸润肺腑乐开花。</h3> <h3> 茶厂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从采青到杀青、晒青、晾青、摇青、摊放、到杀青烘干都有一道道严格的工序。</h3> <h3>一片片茶叶从旋转的波轮中流淌出来,犹如飞出了一首欢乐的歌。</h3> <h3>满满的一筐茶叶,累并快乐着。</h3> <h3>杀青后的茶叶倾倒在露天的空地上,沐浴阳光。</h3> <h3>这位美女笑起来甜甜的,感觉像邓丽君。</h3> <h3>这位姐最有趣,我镜头一对着她,她就停止工作柱着铁锨笑着看我,我和她杀了几个回合,最后我还是用了声东击西法,才捕捉到她工作的镜头。</h3> <h3> 老人说这些茶叶都是经过烘干的,不是用来饮用的,是做发酵用的。</h3> <h3>老人用手试探机器里茶叶的温度。</h3> <h3>整个茶厂机器轰鸣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厂外,铲车师傅也在紧张地工作中。</h3> <h3> 铁锨飞舞,茶叶翻飞,如一道绿色的瀑布。</h3> <h3>偌大的晾晒场铺满茶叶,茶叶在晒青过程中。</h3> <h3> 这位师傅背着这个像长枪一样的设备,不知道是不是烘干机,圆柱形的管子里喷出巨大的气浪冲击着茶叶,小小的叶片在空中如金蛇狂舞。</h3> <h3> 这位大姐是云南人嫁到郎溪已经20多年了。早已习惯当地的生活了,哪里有亲人哪里就是家。</h3> <h3> 炭火烘烤 ,红红的炉火,伴着铁锅摇青的韵律,一上一下地跌宕起伏,奏出一首动听的交响乐,在茶厂回荡。</h3> <h3></h3><h3> 茶农们以茶叶为生,他们敬畏茶叶,甚至祭拜茶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他们在制茶中,注意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h3><h3> 叶蕴茶香,遇水舍己,你对茶叶的态度就是茶叶回报你的态度。<br></h3> <h3> 之所以选这张片子,是因为喜欢光影下竹笋破土而出的这种状态。爱竹不是两三天。我愿意把她比作亭亭玉立的少女,她努力拔节生长也是抒写了劳动的乐章。从破土而出的笋尖到婀娜多姿的翠竹,竹的美总是那么让人心醉。</h3> <h3>翠绿笔直直刺云霄,美丽中彰显着生命的力量。</h3> <h3> 路遇一个竹木加工厂。车间是用木棍和石棉瓦简易搭成的。车间内闷热昏暗且机器轰鸣,机器声震耳欲聋。他们各自埋头干活,没人说话,说话也听不见,在此说话是非常费力气的一件事。他们把一根根毛竹,根据需要用机器劈开分解,制作成竹条,竹篾,竹帘等。</h3> <h3>第一道工序,卸载毛竹。</h3> <h3> 这位师傅负责把碗口粗的毛竹卡在机器的槽里。抽出,转身,卡好是他的一套流畅的劳动动作。</h3> <h3>一根毛竹从这个磨具里钻出来,劈开的竹条像一朵绽放的花朵。</h3> <h3>被车床车好的竹条,要清理走,再放到别地存放。</h3> <h3>竹子被加工成宽宽薄薄的竹片,一堆一堆的,需要码放整齐。</h3> <h3>微笑是最动听的语言。</h3> <h3> 一根一根的竹条按照时间节点有规律往机器里投送,动作简单但是不能停歇。汗水浸湿发稍。</h3> <h3>手脚并用,手随着机器吐出来的竹条在交替忙碌。</h3> <h3> 这位老人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对着运转的机器手脚并用。</h3> <h3>竹帘在老人的脚下越伸越远。</h3> <h3> 粗壮的毛竹经过这些工人的双手变成了一根根细细柔软的有弹性竹签。</h3> <h3>维修设备,一丝不苟。</h3> <h3> 自驾的好处就是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每到一个目的地的路上总会看见发现美丽的画面而做停留。绿色、黄色、绿色相间,有人在田间劳作,绘就一副田园风光的油画。</h3> <h3> 我们走到田埂上,遇到的这位老人也是年过古稀了。老人戴着斗笠挎着红色塑料桶,一趟趟来回从田头取土,培植西瓜苗。</h3> <h3> 这样精心地呵护,定能换了丰硕的果实。老人说这样的一片地要干一上午。我想象不出一位70多岁的老人蹲在地里劳作一上午,直起身来会不会天旋地转?</h3> <h3> 这是一对夫妻,他们正把车上的一捆捆竹帘卸载到田地里。</h3> <h3> 健硕的体魄成为劳动创造美的最好印证。我们向他问路,他详细地告诉我们黄家湾景区应该怎么走。</h3> <h3> 这位农民在犁地,金色的地里,拖拉机在轰鸣,白色的鸟儿却在地里时而停留时而飞起,竟然一点也不怕人。人,鸟,自然和谐共生。</h3> <h3> 歇息时刻,这位师傅告诉我们,犁过的地有蚯蚓,甚至田鼠,它们围绕犁过的地转,是为了觅食的。他还说,拖拉机很重,开起来很费劲,一天下来,累得不能翻身。</h3> <h3> 田间小憩,抽颗烟,哥几个拉得津津有味。</h3> <h3> 中午一点,饭后在酒店门口遇见。几个小伙子正在卸载满满一汽车的摩托车。最左边这位小伙子的姿势真是美爆了。</h3> <h3> 辛勤的浇灌耕耘换来菜园地里作物茁壮成长,看在眼里,喜在眉梢。</h3> <h3> 几十斤的重量背在肩上喷洒农药。</h3> <h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如烟的岁月化作滋养成功幼苗的春泥。</h3> <h3>走在乡间的大道上。如今,乡间的小路变通衢。</h3> <h3>一天的农活干完收工回家。</h3> <h3>清早龙须湖,缥缈晨雾中的浣衣女。</h3> <h3>一对父子在小河里清洗黑色的网纱,水花溅在父亲的脸上。</h3> <h3> 坐在车里看到几位洗衣洗菜的村姑,我们在车里略作停留,抓拍了一张。这位红衣服的开玩笑着地问,拍我们干啥?可是上报纸?虽然上不了报纸,只想把这些美丽温馨的画面记录下来。</h3> <h3> 这是我们临别前,郎溪的张老师赶到大佛山养心谷为我们送行。最有特色的就是这个大锅灶,游客也可以自带食材租用这个灶台自己动手烹饪美食,一顿饭租用费是80元。</h3><h3> 这位是大锅灶的工作人员,排烟设施不太好,一直在烟熏火燎中忙碌着。</h3> <h3> 这位是老范,高中英语老师,此行的驾驶员、背夫兼摄影指导老师。一路驾驶劳顿倒像个铁人。痴迷摄影,整个人都快疯了。把我们几个女同胞也快调理疯了,追日逐月的三天两夜睡眠时间总计不到10小时。最近老范新入手一部新设备,还不太熟悉新机子性能,故此行脖子大多时间是挂着两部单反相机。单反拍过手机拍,彩色拍完还换黑白。真是不疯魔不成活。</h3> <h3> 感谢郎溪中摄协的张余才老师为我们此行做了攻略,饱览了郎溪的优美的山水风光,更感受到质朴的民风民情,临别张老师招待我们的大锅灶都是原生态的美味。一顿丰盛的大餐结束了郎溪愉快之旅,留下美好的回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