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无价,真情相惜。 ——读杨绛《我们仨》

如颖相随

<p><b> 内容简介</b></p><p><b>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b></p><p><b>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b></p> <h3><b> 作者简介<br /></b><b> 杨绛(1911- ),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目录</b></h3><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部</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俩老了</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部</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仨失散了</b></h3></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走上古驿道</b></h3><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古驿道上相聚</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古驿道上相失</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部</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附录一</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附录二</b><b> </b></h3></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附录三</b></h3> <h3><b>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b></h3><h3><b> 读此书的缘起很奇妙。一是朋友推荐,二是推荐时我刚好有空,不然再往后就很有可能被杂事所耽搁,从而错过阅读时机了。</b></h3><h3><b>  更好玩的是,杨老在第一部分写的是她的梦境。这一部分看似虚幻纷杂云里雾里,实则在老人往后的故事里 这个梦境里的点滴都是有迹可循的。虚实之间,流露的是满满的真切的情感。当然那是后话,当时纯粹是被梦境故事里的强烈情感戳中了,于是果断决定开始阅读。</b></h3><h3><b> 以上就是缘起了。</b></h3><h3><b> </b></h3> <b>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我们仨》,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来,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b><h3><b> 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老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痛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b></h3><h3><b> 一片黄叶,守望生命终极。生命有限,情海无边。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先生在顽强继续。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b></h3> <h3><b>  当看这本书时,越看就越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好像是突然间多了一个很亲很亲的长辈,愿意一点一滴不厌其烦的给我讲他们那一辈的故事。</b></h3><h3><b> 于是,我开始在一旁静静的听,听一个老人以平常而深情的语调以她铭心又温和的方式去怀念 "我们仨"。</b></h3><h3><b> 从一起留学到后来结婚喜得爱女;从回国后的几经波折到辗转安居;直到最后,她最亲近的两个人相继离开。</b></h3><h3><b> 故事有喜有默有动容,在听故事的当下,心里的某个地方已有知有觉的发生了某种改变。</b></h3> <b>  从故事里可以看到老人对事物的经历和看法。关于读书,关于原则,关于排挤,关于适时的沉默;关于相守,关于离别,关于选择;关于时代动荡中的感情,不论是亲情、友情又或是爱情。</b><h3><b> 一点一滴,渗透生命,又滋养出新的生命来。听完故事,心里生出了某种共情。</b></h3> <h3><b> 《我们仨》经典语录</b></h3><h3><b>1.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b></h3><h3><b>2.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b><br /></h3> <h3><b>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b></h3><h3><b>4.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b></h3> <h3><b>5.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br /></b></h3><h3><b>6.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b></h3> <h3><b>7.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b></h3><h3><b>8.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b></h3> <h3><b>9.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b><br /></h3><h3><b>10.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b>杨绛《一百岁感言》</b></h3><h3><b>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b></h3><h3><b>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b></h3><h3><b>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b></h3><h3><b>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b></h3><h3><b>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b></h3><h3><b>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b></h3> <h3><b>  读书的乐趣大概包括,每个作者写自己的故事,每个读者也从书中看到自己的故事。你以为面对夜晚宁静的湖泊,是在欣赏天上星星,其实,你看到是自己的倒影。</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