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怀着十二分的期待,一路风尘,奔赴江苏宜兴,参加中语参组织的全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观摩研讨会,只为一睹仰慕已久的肖培东老师、王君老师和董一菲老师的课堂风采。儒雅、青春、诗意,不同的气韵与风度,同样的精彩与耐寻。</h3> <h3> 第一次见肖培东老师,蓝衣灰库,红色ck皮带,一排黄红相连的小圆点在领间点缀,衬着江浙人特有的白皙肤色和一副无框眼镜,得体精致儒雅得出尘。课堂亦是如此。《一颗小桃树》,朴素直入,说说你从课文中读出了什么,这是关注学生初读体验后递出的第一张邀请函。学生一人一句,课堂开始热起来。</h3> <h3> 老师肯定中顺势导进:文章是情感喷涌的产物,深入理解情感,就要关注形象。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自读课文旁边的提示性问题,抓住文中对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在品词析句上做足了功夫,连副词和标点也细细咀嚼,这是老师递给学生的第二章邀请函。以词语为载体,在反复诵读体味中,学生的思维开了花,朵朵簇簇、缤纷异常。</h3> <h3>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在学生理解到小桃树的人生即“我”的人生时,让学生给小桃树写一个字,老师递给学生的第三张邀请函,将课堂再次推向了高潮。一棵没出息的小桃树也要开花,也会开花;无论怎样的艰难,都是生活的馈赠;要为人生蓄力,为未来蓄梦。</h3> <h3>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人人都是一棵小桃树,从梦想的芽艰难地拱出一点新绿,再到轰轰烈烈地想要开花,经历风雨,慌乱地零落,千百次地俯下身去,但总还有一颗花苞,在枝干的顶端,闪烁着微光。</h3> <h3><font color="#010101"> “深刻和睿智,其实都是在清浅的眼里和纯真的心里。”肖老师就是这般带学生穿行在文字间,他的浅浅语文,流淌着清澈的情怀和无尽的智慧。听得忘情了,陶醉了,激动了。除了“你就是语文”,我还能说什么呢。</font></h3> <h3> 王君老师红衣黑裤,齐额短发,笑容灿烂,宛若少女,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一堂《春天会不会生气?——朱自清<春>群文教学》,展示了她在群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探索。</h3> <h3> 直接入题,通过朱自清、丰子恺、李煜写春的诗文的比较,思考为什么朱自清赞春,丰子恺辨春,李煜恨春。通过三位作者处境的分析,得出春天没必要生气,因为“一切景语皆人之不同心情的呈现”。</h3> <h3> 第二版块,老师选取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知了和蚂蚁》和20世纪法国作家萨冈的《蚂蚁和知了》对比阅读,不同的时代,作者对蚂蚁、知了的态度完全相反,为什么呢。思考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没有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始终被歌颂被赞美,因为“一切物语皆人之不同哲思的表达”。</h3> <h3> 第三版块,老师以小学男生为女老师撑伞引发热议的话题谈起,让学生思考,面对网络各种能埋葬了她的观点,这位女老师该怎么办。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得出女老师不应该生气,因为“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h3> <h3> 文学世界是这样,现实世界也是这样,淡定以对,从容处之才是关键。杨绛先生曾有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地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节课的核心思想自然流淌而出。</h3><div><br></div> <h3> 到此,很多人估计就会质疑这到底是语文课吗,王君老师大概早已想到会有不同的声音,所以顺势设置了最后一个版块:今天这节课到底是不是语文课,面对不同的观点,王君会不会生气呢。“绝对不会生气,这就是我的语文课。”当然,是不是语文课,学生最有发言权。从学生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学生不仅喜欢这样的课,而且觉得语文就应和生活紧密结合,因为学的是语文,思考的是生活。</h3><h3> </h3> <h3>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就是王君,从山城重庆到首都北京,再到南粤广东,始终是青春的、热辣的、倔强的、执著的。几日已过,眼前还有王君老师如蝴蝶般穿行在学生中的形象,精心的设计,大量的延伸,哲学的思辨,王君老师通过激活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打通“语文”和“生活”,打通“教法”和“活法”。青春语文就是一种活法,她热爱语文,更关注灵魂状态、生命状态。她用永不褪去的热情,和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努力让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更有质量。在她的课堂上,我们研究教法,思考活法,一路修行,一路成长。 </h3><div><br></div> <h3> 被誉为“神仙姐姐”的董一菲老师,直发披肩,水红色连衣裙,外罩乳白色镂空长衫,仙气飘飘。一节《阳关雪》,尽显师者风。直接入题,移步换景,以作者寻找阳关一路所见,一线串珠,关注意象,理解情感。“作者寻找阳关一路看见了雪,看见了看见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诗意地表达。看见了荒原,看见了天地,看见了泥沙,看见了土墩,看见了山脊,看见了树影,看见了水流......点点滴滴,一切景物都是阳关。</h3> <h3> “作者描写景物,字里行间浓缩了浓缩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性地提炼。浓缩了俯仰古今的历史和沧桑,浓缩了西北边陲的苍凉和阔壮,浓缩了盛唐精神坍塌的抑郁和悲凉,浓缩了辉煌文化遗失的凄迷和黯然......字字句句,一切物语都是情语。</h3> <h3>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走过了走过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苦旅”中穿行。走过李白的白帝城,走过白居易的西湖,走过苏东坡的黄州……行行走走,深刻感受文化散文的特点。我读、我想、我思。</h3> <h3> 文人的见识和哲思,文人的精神和气韵,印在那一片山,一片水,一片古迹之中。老师的灵动和诗意,浪漫与智慧,丰厚与大气,“益人”与“自益”,印在这一点拨,一表达,一节好课之中。这课,浓缩了思想和道行,浓缩了审美与情怀,浓缩了风格与气韵,浓缩了追求和信念,浓缩了浓缩了......</h3> <h3> 静水流深,方见其真。课堂即是修行,行行重行行。肖培东老师带学生在文字间行走,王君老师带学生在生活中行走,董一菲老师带学生在灵魂深处行走。儒雅的、青春的、诗意的,一路走来,一路修行,风格和气韵凝结为一堂堂好课,一篇篇好文,一个个闪光的思想,让人不禁又一次感慨:教师即语文。</h3><div> </div> <h3> 又想起一菲老师“把成长作为信仰般的追求”,王君老师“在活法中寻找教法”,肖培东老师“融,是最好的教学悟性”。繁琐地记录这些,因为有一种声音始终在心里回响:无问西东,行我所行,不挑环境,不求公平,聚焦力量,超越功利,一路修行做老师,一路修行做女人,一路修行......</h3> <h3> 前几日,在江苏,在宜兴,在语文里,遇到了名师,遇到更好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