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股:A股在“去散户化”路上

郑玉宝

<h3>近日,见一图文,谓之"中国散户语录",颇似一幅被薅了羊毛的"散户惨亏众生相"画画:愤恨、沮丧、躁动、怅惋、不甘、无奈、存梦、期盼…。写意中勾勒出中国A股散户投资者所遇境况,读出小散股民酸辛的心境。股市有个技术分析的经典导论,谓之:"不识图表,不碰股票。" 籍此"语录"图文,可寓谑:"读识图文,不做散户。"</h3><h3><br /></h3><h3>其实,股市是虚拟的经济,与实体经济(如基础设施建设、大宗商品、房地产业、制造业等)有质的区别。中国股市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下行,股市下跌,经济复苏,股市未必上涨。在当下,中国股市象个大的资本游乐场,机构投资者(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投行、私募股权基金等)是真正的大玩家。</h3><h3><br /></h3><h3>透视盘面背后,都是大小机构在角逐着这盘"资本盛宴"。高抛低吸、割韭菜,盘中拉一拉、尾盘砸一砸,尽薅散户羊毛。而众多小而散的股民,信息不对称,真伪难辨。又多有急功近利、追涨杀跌、高频率交易等做股大忌,被人为"热点"忽悠,诱多,追高,被套……。在A股这么多年里,很多机构赚得盆满钵满,满天狂欢。而大多散户亏损连年,或套牢、或割肉出局。</h3><h3><br /></h3><h3>几年之前,一家大型股吧有位吧友发主帖:"今天回到家,煮了点面吃,一边吃面一边哭,泪水滴落在碗里,没有开灯。" 内容简单,语句简短,不见怨懑,不见悲愤,但道出股民市值深亏那种灵肉备受煎熬的状态与无奈心情。这种心理上的焦虑感受,是A股小散股民的一个通常现象。有调侃中国散户:"问君能有几多苦,恰是拥有中国股。"</h3><h3><br /></h3><h3>市场权柄在机构。机构投资者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利益集团瓜葛,凭籍着"三年不开锅,开锅吃三年。"的市场优势,业绩连年斩获。那些"股评"大佬、大V网红,拿着打赏,唱着颂歌,怡然自得地游走于"股事"场上,抖落各种"美好"预测锦囊,让人一不留神,便失足跌入坑沟。散户群体,痛定思痛,依然心存"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情念,爱恨痴缠,继续追逐A股大市,只望有日吃上肉,不再关灯吃面条。</h3><h3><br /></h3><h3>然而,中国A股投资收益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越趋加剧。中国式的、多而散的个人投资者,选股思路基本都是做短期投资,炒小盘、炒绩差、炒重组,很大程度上投机性重于投资性,讨厌风险,漠视风险。而A股投资的公平性,散户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毫无疑问是弱化的。在股价已经透支了几年的增长、性价比大大降低的A股,由于资源不平衡,透明度弱差,行业信息不对称等不利因素存在。因而,市场只要略有风吹草动,散户投资者便是迎来惨亏大损,成为被割韭菜。</h3><h3><br /></h3><h3>从国外成熟的市场来看 ,七成以上的成交量是由机构投资者完成,而在中国A股却有八、九成的成交量是由散户来完成。以这个对比来看,中国A股巿场要走向成熟,去散户化就必不可少。机构逐渐主导市场,散户将逐渐退出市场。是许多中小投资者在对市场风险认识,越来越清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共识,认同机构投资者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相比个人自己投资操作,机构显然更策略、更专长、更具技巧,可以来代理帮助个人投资者进行合理投资。</h3><h3><br /></h3><h3>在发达的欧美市场,机构是主导的,个人投资的大部收益依靠机构帮助实现,这种资本运作模式完善成熟,形成局面。中国A股如要成为一个成熟市场,那么,必须要朝着机构主导,散户退出的局面发展,这是一条健康良性发展的路径,去散户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h3><h3><br /></h3><h3>股市投资是一种资本游戏,有其运行规则。监管层是游戏规则的捍卫者、执行者,而不是利益集团的工具。股市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不能将市场当成自家套现的提款机。股民不是待割的韭菜,长一茬、割一茬。股民最大得利应该靠企业分红而不是靠炒股价获取 。A股"铁公鸡"现象,应该成为监管层的关注重点,强化监管上市公司对分红规则的承诺,注重投资者权益体现,以回馈投资者。</h3><h3><br /></h3><h3>一个有成熟投资群体、有价徝投资理念、良性健康的市场,会被越来越多具有理性自律、良好素质的投资者追随认可。相信,中国A股出现机构主导,散户退出的局面,将不会太远了。</h3><h3><br /></h3><h3> ( 2017年2月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