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喜欢《后来的我们》

沙沙

<h3>图:网络,文字:沙沙</h3><h3><br></h3><h3>因为喜欢奶茶,因为喜欢那首歌《后来》,第一时间去看了刘若英执导的《后来的我们》,看的时候一直想提前退场,后来就玩手机熬时间了。影片在讲什么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提供给看的人一个可以趁机哭一场而促成某种自我感动仪式的理由。没哭出来!预先准备的纸巾在出场后上厕所用掉了。</h3><h3><br></h3><h3>《后来的我们》与那首《后来》只是取了一样的主题: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其它相似就是关于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的故事。</h3><h3><br></h3><h3>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原因如下:</h3><h3><br></h3><h3>一、刘若英没有缜密的思维,整部戏不流畅,大家说象个PPT,是的。我就记住了两句: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了我们;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这么文艺的话从东北口音的人说出来,而且是硬说的,显得那么矫情。我们多么希望奶茶能给我们再次感动,就象《致青春》让我们同学金陵遗梦了一把。爱情多鸡飞狗跳啊,多跌宕起伏啊,多撕心裂肺啊,但后来的我们都不再为它哭了。我们一次次去探究爱情的深奥,其实爱情与做爱一样,什么也不想,顺其自然才是最美好的,奶茶给了我们一个乱七八糟的激发,搞得无厘头地想回家睡觉。</h3> <h3>二、编剧逻辑混乱,践踏观众智商。网友犀利地指出:“几乎所有设计都源自浅薄又刻意的想象,一幅为外省小镇青年量身定做的‘北漂’图景。要爱情没爱情,要北京没北京,要奋斗没奋斗……”。两个教育背景不同,主要是目标不同的人,本来就不合适。小晓说她旺前任,她不想想,她拉着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干了什么?田壮壮演的父亲和小晓是相同眼光而且不肯为爱的人改变的人。见清买房了,赚钱了,可以让父亲和小晓过好日子了,那是小晓找了无数个男友梦寐以求的,可是父亲和小晓都拒绝和他在一起,逼着他去缺失遗憾。自卑又自私的人啊!这就是我不喜欢这部戏的最重要的原因,难道说爱就是要对方和你一起在贫困中挣扎?编剧想说的是:当我们把自尊看得比对方更重要时,其实我们更爱的是自己?把颜面丢在了虎狼横行的外部世界,面对最心疼自己的人却戴上了维护自尊的可笑面具。</h3> <h3>三、不喜欢周冬雨,上次期盼很久的电视剧《麻雀》被她毁了,她把一个大家闺秀演成了一个小丫鬟,让我一直怀疑陈深的眼光。这次周冬雨把一个成人爱情演成了小孩子过家家,尤其床戏,那么可笑。比《致青春》的女主角差得不是一点两点。《七月与安生》周冬雨与马思纯的表现不俗,《七月与安生》在第53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并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七项提名;在第36届金像奖上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12项提名,同时除开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之外,周冬雨也荣获第2届金砖国家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和第2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演员。可见不是周冬雨的问题,是剧本和导演的问题。女主角小晓的问题是她为了她可怜的自尊,一直拉着见清在自己的层次,和她一样活在最底层,她只想通过嫁人改变命运,又没有姿色,这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爱。</h3> <h3>四、井柏然的演出还可以,我孩子的爸爸是东北人,所以见清很多口头禅和爱护动作都似曾相识,我们也住过出租屋,为买房吃了一个冬天的方便面,后来他们又见面的戏感觉特别假。不好的剧本能让一个好演员智商降低的感觉。他们分手的原因是:男方有点渣,女方有点作。见清对小晓说“你一定会找到那个为你‘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人的。”我想抽他,你自己结婚有孩子事业家庭双丰收后,跟一个尚且单身四处飘零的大龄女说这个,别虚伪了!</h3> <h3>五、网上最精彩的一段话:万万没有想到,刘若英凭一己之力,让大家把今年的五一节过成了清明节,在自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上纷纷掀起了浩荡的“前任坟头烧纸活动”。前任,不要只记得他冬天捂你的脚,也要记得他揣的心,不需要关心他过得好不好,与自己没关系。</h3><h3><br></h3><h3>愿我们都能牢牢抓紧心爱的人的手,爱包含了牺牲,包括自尊;若做不到,就干净利落的认真说句"再见"。如果有新的爱人,全心全意去爱眼前人,不要再让她变成前任。</h3><h3><br></h3><h3>一部不值得写的片子,我还是写了,一杯敬自己,一杯敬歌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