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川县主要姓氏源流

世界全氏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灵川县宋代以来的大姓</font></b></h1><div><br></div><div>据《广西通志》(1949年刻印本)载,灵川大姓,宋代以秦姓为首,唐、蒋、易、欧阳其次。明代以奠姓为首,崔、李其次,秦、刘、苏、全再次。清代,以阳姓为首,秦、全、周、苏其次,唐、黄、李、黎、莫、万又次;主要稀姓有桂、路、詹、涂、经、游、焦、拱、雍9姓。据民国18年《灵川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各乡镇大姓情况如下表 (缺东片大圩、海洋、潮田、大境四乡镇)。</div><h3><font color="#ff8a00"><b><br></b><b>民国时期各区域大姓一览表</b></font></h3><div>当时区域 现属区域 姓氏</div><div>一区 三街镇 全、李、廖、庚</div><div>二区 灵川镇 秦、唐、阳、陈</div><div>三区 定江乡 阳、唐、黎、秦</div><div>四区 潭下镇 秦、易、阳、莫、蒋、李、苏、王</div><div>五区 灵田乡 莫、刘、陈</div><div>六区 九屋乡 周、苏、方、李、徐、石</div><div>七区 公平、篮田、青狮潭 陆、李、龙</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div>据姓氏调查资料统计(1991年),全县主要姓氏秦、李、阳、周、黄、苏、唐、全、易、俸10姓,其中9000人以上大姓有6个,分别介绍如下:</div><div><br></div><div><b>秦</b> 有几支。 祖籍分别为湖南、江西。据旧志载,全县在宋代有进士9人,其中,四都西岸村秦姓占5人。 潭下、定江秦姓多于明朝初年来自江西庐陵县;海洋秦姓则多于明末清初来源于湖南零陵、道县,从商籍居。主要分布于潭下的枣木、庄屋、薛家;海洋的水头、大庙塘;潮田的太平、旺塘;大圩伏荔以及定江的赤江、定江村公所。为全县最大姓。据统计全县共有秦姓8958户4286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div><div><b><br></b></div><div><b>李</b> 据灵田乡东田《李氏宗谱》载,其祖籍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宋朝年间迁居广西灵川,专营石工。曾参与修建“靖江王城”和桂林花桥,影响深远。据族谱载,九屋全家村李姓原籍江西庐陵县铜前街。 明中叶迁居灵川。1991年姓氏调查统计,李氏位居全县223姓之第二位, 共有5430户2774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12%。主要分布在大圩的上桥、嵅村,潭下合群,灵田东田;海洋乡;灵川镇同化、双洲、双潭等地。</div><div><b><br></b></div><div><b>阳 </b> 据同化雍田村《阳氏宗谱》记载,其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始祖于明朝中期迁居灵川镇木马村郭家屯, 其中一支于前清迁居雍田村。 1991年统计, 全县共有阳姓2263户11839人,主要分布在潭下大义,定江莲花,灵川镇木马等地。</div><div><b><br></b></div><div><b>周</b> 共有两支。一支原籍江西庐陵,明中叶迁居灵川;另一支于明初叶从湖南道州迁来。全县共有周姓2123户9807人,主要分布在潭下的大泉、合群;大圩的下张、上桥;九屋的江头洲、西岭。其中以江头洲周姓最为显赫。民国十八年《灵川县志》载:“周氏系出濂溪德盛者,泽弥长宜发之,伟乎!”,清末,文风鼎盛,科第联翩,江头洲周氏计有会试中榜5人(其中翰林院4名),乡榜中试举人17名,副举人2名,秀才60名。职官有代理总督、布政司、按察使司、道台、知府、知州、知县等。</div><div><b><br></b></div><div><b>黄 </b> 祖籍湖北襄阳, 明朝末年迁居灵川。 据1991年姓氏调查统计,全县共有黄姓人口2050户,9278人,主要分布在灵田村公所及大圩的西马、南积等地。</div><div><br></div><div><b>苏</b> 据调查共有两支。一支以九屋苏村,潭下大江田为主,祖籍山东高阁,出仕全州,于元末明初分支从兴安万里桥移居灵川;九屋大塘村苏姓,原籍江苏常州宜兴县,宦粤西桂林后分迁灵川镇、定江后至九屋。九屋苏姓偕周、孙两姓倡九屋一带科举之风。据1991年姓氏调查统计, 全县共有苏姓2361户,10807人,主要分布在九屋塘社、灵田四联、正义,潭下老街、庄屋以及公平、灵川镇等地。</div><div><b><br></b></div><div><b>唐 </b> 据1991年调查,全县唐姓共1814户7795人,主要分布在潭下的大庙,海洋的大庙塘、九连等地。</div><div><b><br></b></div><div><b>全 </b> 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金安县石屋村,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始祖全子才(西京留守),被朝廷以“丧师辱国罪罢免祠禄”后,于宝祐三年(1255)来到灵川县城(今三街)定居。全姓为名宦之后,文风兴盛,迁居灵川后亦声名显赫,据民国十八年《灵川县志》载:“各区族姓,一区(今三街)全姓最大繁。”“明末清初称盛一时”。据统计,至1990年底,全县共有全姓1063户4716人,主要分布于三街普贤、狮象、三街村、广化,灵田镇义,九屋油塘,定江金陵等地。</div><div><b><br></b></div><div><b>易</b> 据九屋乡志编纂小组《姓氏调查》载,九屋甘草易姓始祖易锦富于明中叶自江西庐陵县迁居灵川。据三街小溶江《易氏宗谱》记述,灵川易姓最初居易家村(属灵川镇辖),后分居大陂头、莫家村、水埠头、谢家村、川江口、社田,九屋易家,定江赤江等地,1990年总人口共659户3085人。</div><div><b><br></b></div><div><b>俸</b> 祖籍湖南, 专营铁工,以灵川镇民治、同化为主,共135户701人,占全县俸姓337户1071人的66.7%,其他多散居于各圩镇。俸姓铁工工艺高超,艺徒遍及桂林地市,以及柳州和湖南的武岗、通道一带,尤以潭下俸氏“梅花记”菜刀最为有名。</div><div>【据《灵川县志》】</div><div><br></div><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灵川全氏字辈汇总</font></b></div></b></h1><div><b>上全家:</b>善国行崇廷,之方盛多仕,振兴光昌肇,运继世其承。(17世—36世)</div><div><b>下全家汝聪房派:</b>天大尔吾广,景庆辉昭代,贻谋德泽长,贤良能继美,奕世定祯祥。(16世—40世)</div><div><b>下全家汝祐房派:</b>开毓纪士克,德为斯世宝,重望永呈祥。(18世—32世)</div><div><b>三街全家村:</b>奇友应遇,三四五六,惟(广)大光明,德修道彰(15世—30世)</div><div><b>栀子村:</b>天胜余自成,现庆荣光宗,耀祖方为盛,纯良世德明。(16世—35世)</div><div><b>岭里村:</b>文德裕经中,其传福履同,若能勤博学,万世永昌隆。(13世—32世)</div><div><b>董家:</b>金木水火土,永道昌明。(18世—26世)</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灵川县灵田乡龙口村的全氏宗祠)</b></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广西灵川县全氏名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完全统计)</b></div></font></b></h1> <h3><b>全昭毅</b><br></h3><div>全昭毅(1922.2~1969.4),曾化名陈韬、秦五、陈学愚。三街镇东街人。早年丧父。在其姐全碧珍(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的影响下,读初中时就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教育。1938年考入桂林师范,不久参加广西第三届学生军;后又考入湖南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接受八路军干部的教导。1941年任小学教师。1943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div><div>全昭毅,多谋善断。先后指挥过几十次战斗。抗日时期任灵川县政工队副队长兼游击组组长时,指挥岭尾渡伏击战。采用“去时不打回时打”、“上船不打河中间打”的战术,用不到20分钟时间,全歼从甘棠渡去潭下圩强征物资的日-备队一个班共14人。对全县军民鼓舞很大。并以《孙子兵法》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道理教育队员,说:“船到江心补漏迟,这是个歼敌最佳时机;如果上船时就打,敌人就会掉头上岸,岂不把敌人送走吗?”他胆大心细。1946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他坚决执行党的“隐蔽精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方针,奉命从灵川县南藩乡表证中心校校长潜往昭平县黄姚中学,以秦五化名当炊事员一年。</div><div>1947年夏,昭毅奉命参加中共地下党召开的桂北武装起义会议——吴家村会议。为桂北武装起义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在桂北10个起义地点中,他分工负责指挥灵田起义。运用“里应外合”战术,取得成功。并在原部署突然发生重大变化而又情况不明(起义时间因故改期、全灌起义失败等) ,且与灵川县保安队发生枪战等复杂、危急的情况下,他毅然放弃“东进集结海洋山区”的原定方案,率队星夜西移潞江山区,先后与阳雄飞率领的队伍和全灌起义的骨干相汇合,创建了桂北游击队。全昭毅任队长。阳雄飞任指导员。</div><div>1948年6月, 昭毅作为中共桂北人民翻身队特支委员参加了灵川“木马会议”。根据会议决定,昭毅受命担任队长(并代理政委和特支书),率主力队员26人“跳出灵川,北上全、灌” ,扩大游击回旋区。经过3次北进,战胜敌人围、追、堵、截,胜利抵达全县。并大力恢复和发展全、灌武装斗争。自此桂北连成一片,打开了斗争新局面。</div><div>1948年11月,昭毅在全县欧家纳村参加桂北地工委会议(全为委员),根据阳雄飞传达中共香港分局的有关指示,形成了“十一月决议”。他积极贯彻会议精神,大力发展革命势力。</div><div>1949年6月, 他参加省农工委在全县召开的“桐塘会议”,并被任命为“桂北人民解放总队副总队长兼路西支队支队长兼政委”。他根据总队“主力向南挺进,形成包围桂林态势”的决定,从兴安西部挥师南下灵川。于7月19日,集中第九、十两个大队200余人的优势兵力,在一天之内连拔灵川群益、公平两个乡公所和蔡岗村土围子3个据点,歼敌120余人,缴机枪6挺,步手枪200余支。并指挥第十二大队南下临桂、永福,构成了从西南包围桂林的态势。</div><div>9月, 他和副支队长诸葛鑫率第十大队和十三大队于龙胜马堤粉碎了桂林绥靖公署主任李品仙亲自部署,由国民党广西省保安六团团长唐守约指挥的700余人枪的“梳篦”战术。自此,灵川、义宁、龙胜连成一片,打通了整个路西走廊,为解放军解放桂北创造了良好条件。</div><div>全昭毅,平易近人,爱兵爱民。吃饭时,见饭少就故意慢慢地吃,好让战士们先吃饱。</div><div>在“北上”途经兴安县合木槽屯时,因给养十分困难,昭毅不得已派人摘食了一些玉米,他解下自己的军毯并附一张字条放在地里,字条上写:“我部队路过贵地,未经你同意,摘了一些玉米充饥,很对不起,军毯一条作玉米代价,请收下。”下落款:“桂北人民翻身队,1948年9月5日。”这条军毯被玉米地主人贫农蒋有卿一直用到1978年逝世。为当地群众传为佳话。</div><div>解放后,全昭毅先后担任桂林军分区副参谋长、中共桂林地委委员、桂林军分区独立团团长、团党委书记、广西水电厅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处长等职。“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年仅47岁。 1980年10月31日,水电厅党组织在南宁烈士陵园为全昭毅补开了追悼会。</div><div>1985年彻底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div><div><b><br></b></div><div><b>全宝藏</b></div><div>全宝藏(1924.4—1949.7.28) ,灵川县灵田乡陡田村人,出生于一个中农家庭。1939年秋考入灵川县国民中学附属初中班,由于学习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又喜欢活动,善于交际,不久就被推选为全校学生自治会主席。 1941年7月,全在该校初中班毕业后回家务农。1944年秋,日军入侵广西前夕,国民党九十三军撤到灵川,该军以抗日为名,在社会上招收政工队员。20岁的全宝藏怀着抗日救国的满腔热情,与同乡张诚等20多名青年参加了九十三军政工队,后随该军撤到贵阳。全到贵阳后,对国民党大后方的腐败现象和消极抗日极端不满,于1945年秋与张诚等人毅然脱离国民党军队,返回灵川县家乡,在中共地下党的教育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全从1946年下半年开始,根据中共地下党的安排,先后到两江乡兰田堡小学、灵田乡中心小学任教师。1947年6月,党组织决定于7月下旬在灵川县的灵田、甘棠、南藩,全州县的石塘、两河,灌阳县的县城和新圩、巨望、陈家背、秀江源等地同时举行武装起义。 全参加了7月23日灵田起义,后加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在与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数次战斗中, 表现坚决、勇敢,于1948年2月被任命为桂北人民翻身队直属第二分队队长。同年8月,由全昭毅介绍加入共产党。后随部队北上全(州) 灌(阳),开辟新区,发展壮大游击队伍。1949年2月,全奉命到灌阳县南部地区开辟工作,组建海洋部队,任该部队 (7月改称桂北人民解放总队第二大队) 队长,领导3个武工队。是年7月28日,桂北人民解放总队参谋长兼路东支队队长、政委傅一屏率领一支队伍到该地区活动。次日,全与第二武工队队长钟书明前往桃花村向傅一屏汇报和请示工作,路经商家街口时,突然遭到国民党自卫队卫兵开枪射击,全在冲渡灌江时,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自己带的手枪和笔记本藏于江里石洞中,为游击队保存了武装和机密。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全为革命烈士,并在黄关镇顺溪村公路旁为他修建了纪念塔。</div> <h3><b>全桂寿</b></h3><div>全桂寿,男,汉族,1964年3月生,广西灵川人,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广西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