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山城——重庆游记(一)

千山暮云

<h3>  位于秦岭南麓、嘉陵江源头的家乡,也是在入蜀古道陈仓道上,但本地历来与秦地交流要远甚于与蜀地之交流。单就现代交通而言,翻越秦岭之大散岭进入关中平原的公路,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开通;但通往成都平原方向,却直到三年前的十(堰)天(水)高速开通后,方可借道汉中顺畅进入四川盆地。通车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宝成铁路经过我县,但与成都相比,本地人仍习惯去宝鸡、西安。比如我,这数十年中踏进关中平原不下二三十次,而进入四川盆地却不过区区两次。成都尚且如此,遑论重庆。毕竟重庆在川东,我处川北之北,中间隔着大半个蜀道与整整一个四川盆地。也就难怪在我最初的印象中,重庆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裹在浓雾中隐隐绰绰的城市,似乎还是一个离峨眉山不远的、或者有什么联系的山城---这大概是与那个著名的光头躲到峨眉山上摘桃子的“神话”有关吧。</h3> <h3>  随着上世纪末再次从四川掩映中走出,又成为一个直辖市,重庆再度变为一个热门城市;而本世纪以来重庆政坛的风起云涌、山城薄督的高调表演以及戏剧性陨落,使得重庆恰似一大大的火锅,麻辣新鲜、热气翻涌。同时随着年岁的增长,有些笼罩着山城的迷雾渐渐散去---比如我还是知道到了,那个光头并没有躲到峨眉山上悠闲的等桃子熟,反而是在山城中煞费苦心的领导着将士们浴血奋战、呕心沥血的苦撑着千疮百孔的半壁山河;当最终桃子成熟后,他却被赶到了孤岛之上。在十年前的2008年因儿子考上重庆的大学,我与妻还在重庆逗留着两日,也跟着团作过浮光掠影的一日游。然而在我直觉中,重庆依然是遥远的、陌生的。那次从重庆返回是经成都而穿越四川盆地的常规路线,而去重庆(包括儿子此后四年间的往返)却是绕道西安,车行时间差不多要整整一昼夜。</h3><h3> 十年后的今天一切又自不同。随着十天高速、兰渝铁路的相继开通,无论走公路还是铁路,沿嘉陵江直下重庆,路程与去成都相差无几。今年邻近成州机场的开通,更大大缩短了我们与重庆的距离。此时我再次打量重庆,才发现我们与重庆真的很近。一条嘉陵江就将两地紧紧连在了一起,正可谓一在嘉陵头、一在嘉陵尾;而巴文化的萌生与发展,就是在我们身边上演的历史剧。巴作为地域概念,是指以川东、鄂西为中心,北至包括嘉陵江流域、汉水上游的陕南;巴作为一个古国,它兴于汉水上游,其后才迁往川东鄂西的---我们与汉水只有一步之遥。</h3> <h3>  正是在这样重新打量之后,我才有一次来到重庆,想以新的眼光与这位曾经遥远的、依然陌生的“故人”作一次亲密的接触。我将此行的目的设定为“感受山城风光、渝人风俗,探寻巴城遗迹、陪都历史”。然而只有区区五日(4月22日~26日)时间,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另一种方式上的浮光掠影罢了。行前的日程安排是这样的:</h3><h3>D1&nbsp; 渝中区:早上:解放碑---罗汉寺---朝天门---东水门---湖广会馆——通远门公园---巴曼子墓---大轰炸遗址下午: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周公馆---桂园­——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史迪威旧居---瀚匾园---佛图关公园(鹅岭公园)晚上:洪崖洞</h3><h3>D2&nbsp; 上午:磁器口---歌乐山下午: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南山植物园晚上:一棵树</h3><h3>D3 武隆一日游: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h3><h3>D4 大足一日游:宝顶山、北山</h3><h3>D5 缙云山、合川钓鱼城。</h3><h3><br></h3><h3> 以下便是游程记录。</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解放碑</b></h3> <h3>  不知从何时起,“到解放碑看美女”似乎是去重庆的第一要紧之事,但我前次匆匆的一日游偏就没去。解放碑是重庆的商业中心,周围有林立的摩天大楼,有众多豪华商场,有熙熙攘攘的游人,这里是感受现代重庆繁华的最佳之地。单就解放碑本身而论,塔楼式的碑身配上塔尖、塔基、基座,在纪念碑中已算是出乎其类者。在寸金之地的山城,纪念碑再配上周围的广场,更足以凸显其地位之尊贵,这就使得高度仅有27.5米的纪念碑在高楼环视下丝毫不显得矮小或寒碜。解放碑之所以有着如此尊崇的地位,是因为它记录着重庆的历史与文化。</h3><h3> 早在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重庆国民政府就在此处开工修建一座方形锥体木质纪念碑,碑高7.7米,寓意七·七抗战。这座于1941年底落成的纪念碑命名为“精神堡垒” ,以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战的信心。抗日战争爆发时日本已是完成了现代化转型的军事强国,而且对侵占中国蓄谋已久。中国则基本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且经过数十年的政局动荡后仍处于四分五裂中。无论从这个古老帝国的现代化转型上看,还是清亡之后的国家再统一上看,当时的中国都刚刚处在一个开始向好的起点上,可以说是中国国力最弱、最需要和平发展的时期。这样的情势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而到1940~1941年时,也是到了最困难、最艰苦也最危险的时候 。这时东南富庶之地几乎尽落敌寇之手,战场已经推进到重庆周边的湖南湖北;国际上法西斯势力正不可一世,美国依然袖手旁观。这时与装备、兵力、物资等的极度匮乏相比,对抗战必胜信心的匮乏更为严重、也更为危险。1940年汪精卫南京汪伪国民政府的成立就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此时真的是“信心比黄金可贵”。在这样情势下修建这样的“精神堡垒”即是当日国民政府激励民众信心的举措,也应该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机时刻的见证。</h3><h3> 可惜这样一座因怕敌机混炸而漆成黑色的建筑,仍然在日军飞机轰炸中被毁。1946年10月31日,经过八年艰苦卓绝抗战终于获得胜利的后,在“精神堡垒”原址弹坑上新纪念碑奠基。新纪念碑改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纪念碑主体于1947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这便是今天看到的解放碑中,据说至今碑中仍然存放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胜利时写给重庆人民的信。</h3><h3> 仅仅两年之后,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攻占重庆主城。1950年10月“纪功碑”换成为刘伯承书写的“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如今解放碑已是中央商务区的代名词,是重庆核心的城市名片,也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 </h3><h3><br></h3> <h3>  重庆人好吃、会吃、敢吃,重庆也因此号称“吃货的天堂”,解放碑南端的八一路好吃街就是其具体体现。不长的街上鳞次栉比的排列着大大小小近千家店铺、荟萃着重庆的各色美食,从早点抄手到各种烧烤、从重庆小面到西餐甜点应有尽有。作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的火锅自然更是少不了,可以说整条街一到下午就飘着浓郁的麻辣香锅味,伴着熙熙攘攘的游人,一直到深夜。</h3><h3> 我们就住在好吃街的一家快捷酒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晨难得安静的好吃街</h3> <h3>  因为住在解放碑附近,每天都会经过、或者去解放碑转。夜晚的解放碑广场华灯璀璨、霓虹闪烁,不仅四周的高楼大厦显得愈加美轮美奂,就连游客也让周围的光亮映射的晶莹玉润,是看美女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几乎每晚都要逛解放碑的。在此处的照片也就不仅有22日早上的,还有其后几日的,尤其是24日夜,不仅有我们一行的两家人,还偶遇的白兰和邂逅的同事老何夫妇。</h3> <h3>  历史毕竟不会永远沉默的,终于在这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上了“全国抗战胜利记功碑”的字样。</h3> <h3>  重庆有许多极富特色的建筑,位于解放碑的国泰艺术中心便是其一。艺术中心的大楼主体为红色,象一团燃烧的“篝火”,也象一艘起航的舰。它以传统乐器“笙”为文化的载体,在现代富有活力的都市生活中,创造歌舞“笙”平的和谐形象。鲜红的颜色代表着中国的传统颜色、富贵吉祥,又如同重庆的红油火锅,表现出巴人刚烈率直、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h3><h3> 这座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体现浓厚的巴渝文化,让人过目不忘,在行前的备课中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遇见它却是在24日晚上从洪崖洞返回时的不经意间。建筑主体隐没在黑夜里,只看见一根根红彤彤的火柱凌空闪烁着,犹如一团巨大的火团,让人有一种奇幻般的神秘。25日早上在附近等车时,我又特意去,才算大概看清了这座艺术中心,可惜没有时间进去。</h3> <h3>  南北向横穿解放碑广场的主街叫“邹容路”,这是一条可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成都的春熙路相媲美的地标性街道。这条街道命名为邹容路自然是为了纪念革命家邹容。</h3><h3> 邹容(1885—1905年)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投身反清民主革命,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浓墨重彩写下激情革命篇章的重庆人,与秋瑾齐名的著名资产阶级革命演说家。1903年写成的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革命军》一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人权宣言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战斗纲领”。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荣衔,崇祀宗烈祠。</h3><h3> 这条著名街道的来历据重庆著名的地方志研究者彭伯通《古城重庆》一书考证:现邹容路的北端最早叫重庆府文庙(邹容广场附近),在当时是重庆最具代表性的文庙建筑。邹容就出生在文庙附近夫子池街。在邹容少年时期,其父邹子璠多年经营大米和生丝生意,富甲一方,建立了衣食无虞的大家庭,于是购置地皮在下小较场(今重庆大都会广场)修建了有十多间厢房的邹家祠堂。邹容有八个兄弟,四个姊妹,一家共十多口人,大约在1891年间,一同迁住到了邹家祠堂。在这里十多年,邹容度过了他的私塾发蒙和在重庆经书学院求学的时光。邹容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费生,因思想倾向维新,临行时被取消资格,遂决计自费赴日留学。年仅16岁的邹容一别故乡,便再未能生回故土。他1903年四月返回上海,结识章太炎,结为莫逆之交。此年5月章太炎作序的《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革命军》风行国内和海外华侨中,销售达110万册,对鼓动清末革命高潮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孙中山看到《革命军》后,赞赏不已,认为“此书感动皆捷,其功效真不可胜量”。不久邹容因此被租界当局判监禁两年,于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年仅二十岁。</h3><h3> 1927 年重庆商埠督办公署对市区进行了街巷的重新整合后,小较场附近的三王庙、夫子池等街巷,发展成人口日渐稠密、商铺林立的小街。但在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中,这里又被日机炸成一片废墟。1943年重庆市政当局拆除了这几条破旧的短街小巷,合并修建了一条街道,从而把邹容的出生街区和他成长留学出发的通衢大道正式命名为“邹容路”。值得一提的是,“文革” 时邹容因为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而遭到排斥,邹容路被改成了“反帝路”,1980年反帝路才恢复成了邹容路。如今的邹容路,商业繁盛,人流如织,沿路有大都会广场、美美百货、渝都大酒店、重庆百货大楼、新世纪百货和重庆世界贸易中心等大型商场。</h3><h3> 邹容及《革命军》一书,上过初中的人都知道,我自然也不陌生。可惭愧的是,我直到此行前才知邹容是重庆市人,而《革命军》也是行前才打印出来匆匆看过一遍的。幸运的是,此行住的八一路与邹容路相交,所以六天中走过邹容路又近十次。本想去路北端的邹容广场,可是行程太紧,竟没有抽出时间来。不过邹容广场会不会与“八一广场”、“时代广场”一样,只是一个商厦呢?谁知道呢,这就是山城特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洪崖洞</b></h3><h3><br></h3><h3> 洪崖洞位于重庆市核心商圈解放碑沧白路北、靠近两江交汇处的嘉陵江滨江地带。洪崖是指沧白路下临嘉陵江的崖壁,高约逾百尺,因崖上有一洞,故唤作洪崖洞。崖顶上一带上半城曾经是林木苍翠之地,一条小溪从山林间渗出,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悬空而下。少雨的季节水星星点点往崖下滴,水珠儿被阳光映透得,个个如绿珠碧玉,此景被称为洪崖滴翠,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清人王尔鉴《巴县志》中写到:“洪崖洞在洪崖厢,悬城石壁千仞,洞可容数百人,上刻‘洪崖洞’三大篆字,诗数章,漫灭不可读。城内诸水踰堞抹岩额而下,夏秋如瀑布,冬春溜滴,汇为小池入江。石苔叠翠,池水翻澜,夕阳返照,五色陆离,莫可名状。至若渔舟唱晚,响答岩音,又空色之别趣也。”</h3><h3> 古代的洪崖洞也是重庆的军事要地,称作洪崖门,是明初筑重庆城时建有九开八闭的闭门之一。闭门有名称但无城门,洪崖门以悬崖为城墙,在悬崖上建有城楼、箭躲、炮台等设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复原的炮台</h3> <h3>  早先洪崖门城下住的多是搬运工、扯纤夫、洗衣人等,他们依山势搭建起各式各样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栏式建筑,下部架空成虚,上部围成实体,房屋构架简单,开间灵活、形无定式,是巴蜀之地典型的民居格式。洪崖洞一带自古以来形成的重屋垒居,石梯遍布的景观重庆市区最具巴渝传统特色的民居。</h3><h3> 如今的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是2005年由小天鹅集团投资新建的重点旅游项目工程。民俗风貌区以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依山就势,通过分层筑台、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把餐饮、娱乐、休闲、保健、酒店和特色文化购物等六大业态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成为最具层次与质感的城市景区商业中心。</h3><h3> 22日早上,我们游览完解放碑后朝东进发,打算去朝天门。不料从一条小巷子走下来后却发现来到了沧白路上的“城市阳台”广场。所谓“城市阳台”是沧白路临嘉陵江的一段,正位于洪崖上方,也是洪崖洞景区的最高一层。原本计划是晚上再来这里看夜景的,然既来之则安之,就先游览吧。在这里俯瞰嘉陵江,似乎不宽的江面上波澜不惊,感觉不到一点点嘉陵江的气势和壮阔,江面上不多的船只也小得像玩具一样。</h3><h3> 重庆是山城,有上半城与下半城之分,自古上下半城之间就只能是盘旋的石板小径相勾连。如今则不同了,我们在城市阳台乘观光电梯,走过十一层高的洪崖洞景区主建筑,一直下到底层,走过古玩街,来到滨嘉路。</h3><h3> 站在滨嘉路上俯仰细看,才能真切体会到山城的滋味。举头仰看,是百尺高的洪崖和崖上的上半城中隐约的高楼;低头俯察,江面尤在数十尺之下,下到江边还得费不少气力。这样的地理环境,在冷兵器时代就是固若金汤的天然屏障。</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城市阳台”广场上的巨型铜雕《记忆山城》。雕塑别具一格地把20多幢吊脚楼错落融合在一起,艺术性的再现了山城的建筑特色,将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山城生动地展现在市民面前。</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帅哥与丑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闹的滨嘉路</h3> <h3>  之所以计划在晚上来洪崖洞,是因为洪崖洞是重庆观夜景的最佳地点之一,白天的洪崖洞可以不去,夜晚的洪崖洞却不可不来。因此我们在24日的武隆一日游之后,不顾一日跋涉的疲劳,来与灯火辉煌的洪崖洞相会了。</h3><h3> 洪崖洞的夜晚是璀璨、是绚丽、是梦幻!站在嘉陵江大桥上观望,洪崖洞真如天上的街市。这一夜我们留恋于此,直到晚上十点多了,才原路返回。</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朝天门</b></h3><h3><br></h3><h3> 22日我们游览洪崖洞之后却没有原路发回,而是顺嘉陵江而下,由滨嘉路向两江汇合处的朝天门走去。</h3><h3> 同样作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的朝天门,也是来重庆必到的地方。朝天门首先是一个码头,由于它位于嘉陵江注入长江的长江“黄金水段“上,是两江枢纽、也是重庆最大的水码头,朝天门码头自古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江边码头密布,人行如蚁。门外沿两边江岸有不少街巷,虽以棚户、吊脚楼居多,可也热闹成市,商业繁盛,门内则街巷棋布,交通四达。</h3><h3> 其次朝天门曾是重庆十七座古城门之一,它位于重庆半岛东北尖角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有名的“古渝雄关”。南宋偏安临安后,时有钦差自长江经该城门传来圣旨,故得此名。它最早是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亡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1927年重庆设市,随即开始进行近代市政建设,其内容主要是扩建码头和拓宽道路,包括城墙、门楼和房屋在内的旧建筑,被成批拆除。朝天门因其交通上的重要性,成为在这一轮大拆大建中第一个被拆毁的城门,至此之后古代重庆城的象征——朝天门城楼就从人间消失了。1949年的“九.二”火灾,使朝天门附近2千米的区域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h3><h3> 如今无论是作为城门、还是作为码头,朝天门都已辉煌不再,然而作为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作为将被打造成为重庆渝中区CBD中央商务区,尤其是随着重庆来福士广场的建设,朝天门仍然是重庆的一张靓丽的名片。<br></h3><h3> 洪崖洞距朝天门不过里许,走过嘉陵江大桥就可望见几幢长在建设中的摩天大楼。让人惊奇的是这几幢大楼并非我们惯常所见的端端正正耸立的大楼,而是以一定的弧度向后弯曲着。原来这就是俗称“朝天扬帆”的“重庆来福士广场”的主体结构。正因为“朝天杨帆”的建设,沿滨嘉路到码头的路被封了,我们不得不由嘉陵江滨上坡来到上半城,再下坡来到长江江滨、顺江去朝天门码头。即便是码头附近上下半城高差降低,有融为一体之势,但是这一上一下的一番折腾,也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累出一身热汗。由于现代交通的发达,内陆水运渐渐没有了优势,所以朝天门码头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码头上停泊的除了沙船,大多就是游轮。来来往往的也大多是观览码头的游客。朝天门广场因为在建中,去不了。两江汇合处没有我想象中的雄浑气势,只是一幅波澜不惊的样子。</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北的重庆大剧院</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晚的大剧院</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嘉陵江上的大桥</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江上的大桥</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城棒棒</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随着交通的发达,重庆的棒棒客明显减少了。但几日中我还是多次见到过棒棒们的身影,只是我怕唐突拍照惹人不快,就没有举相机。码头上这位,从长相、气质等各方面看,我觉得是重庆棒棒、也是淳朴山城人的典型,就远远的偷拍了一张。</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江原点标记,什么意思?</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庆美女</h3> <h3>原来的翠微门附近是繁华热闹的丝绸绢帛码头,如今翠微门不见了影迹,可是这一带仍然是繁忙的布匹交易市场。历史就是这样不绝如缕的延续着。</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人民大礼堂</b></h3><h3><br></h3></h3> <h3>  人民大礼堂位于重庆市人民路学田湾,是重庆市最大的剧场和会议中心。大礼堂1950年动工兴建,1953年竣工。 大礼堂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分礼堂、南楼和北楼三部分。其中礼堂占地1.85万平方米,礼堂高65米。大厅高55米,内径46.33米。正厅内设大型舞台一座,四周环绕五层挑楼,四楼一底共4200个座位。大礼堂取中西合璧之建筑风格,主体部分仿北京天坛祈年殿及天安门形式,配以廊柱式的南楼、北楼。一色绿色琉璃瓦顶,大红廊柱,淤塞栏杆。大门为一大牌坊。整个建筑布局合谐,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礼堂初名“中苏大楼”,后改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1955年改现名。这栋建筑是新政权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也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h3><h3> 十年前的那次一日游是到过此处的,不过只是在大礼堂前的广场上匆匆一观就离开了。十年前传统的相机早已淘汰,而经济上正窘迫的我,连个卡片机都没有,那一次行程就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来。十年的岁月侵蚀,记忆中的许多景物渐渐模糊,唯有大礼堂的绿瓦红廊色彩依然鲜艳如斯。</h3><h3> 这次我们按计划在22日下午来此处,但计划中这天上午的通远门及周围几个景点因时间原因改在23日上午游览。22日上午离开朝天门码头后,我们游览了不远的东水门和湖广会馆,然后打的来到大礼堂。这次不仅在广场上感受大礼堂的宏伟和富丽堂皇,而且购票进去,算是见识了大礼堂、大剧院的气派。说来惭愧 ,虽然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等礼堂剧院我都瞻仰览过其外观,但却都没进去过。除了此处之外,我只进过南京总统府的礼堂,那是上世纪初的建筑,其规模和堂皇自然难及此处之万一。然而人民大礼堂却也是多半个世纪前的建筑,今天的诸多大礼堂大剧院(比如最近的重庆大剧院)怕又是此处难以比拟的。有机会真该去大剧院听一次歌剧,哪怕就是笨牛听琴。</h3><h3> 大礼堂游览之后,当然是游览对面的三峡博物馆和不远处的周公馆、桂园等。但是此次游记,我没有按游览时间为轴记述,所以前后游览的景点分别在其它篇章中记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