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终将成为历史?

吉林省老年大学书法研究生班

<h3>长春电影制片厂,多么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啊。说熟悉,想当年那是相当的熟悉,电影院里放的电影几乎是长影的天下啊。说陌生,现在电影院里几乎看不到长影的踪迹。作为在长春生活了四十年的人,曾经还跟它做过邻居,真惭愧,第一次走进它。</h3> <h3>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想当年太辉煌了,必须得简单介绍一下,我已经尽量简单了,但是篇幅还是有点长,要不怎么说它辉煌呢。</h3><h3>长影是在1937年伪满时期日本"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基础上建立的,而实际上长影的筹备从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开始,党组织派刘建民、赵东黎秘密进入"满映",组织进步职工开展护厂斗争。</h3><h3>1946年10月1日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一下简称东影),袁牧之担任首任厂长,当时的人员主要由延安、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和解放区其他一些电影工作者组成。</h3><h3>1946年5月23日东影受内战影响迁往黑龙省兴山市(即黑龙江省鹤岗市),在一所小学搭设"厂房",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因此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h3><h3>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东影迁回长春。</h3><h3>从1947年到1949年,东影创下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六个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和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h3><h3>1955年2月,东影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不仅是电影生产基地,而且还是电影人员的培训基地。1960-1962年,成立过电影学院,后来撤消。设有总编室、导演室、拍摄室、美术室、音乐创作室、制片室、编刊室以及美工、照明、录音、化装、服装、道具、剪辑、特技等车间,设有洗印厂和电影乐团。 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过数百部故事片,尤以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的影片为长。作品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犷豪放风格。</h3><h3>截止至2013年,共制作故事片837部。</h3><h3>影片获奖情况:</h3><h3>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政府奖(1994年改称"华表奖"):</h3><h3>1949年1955年:《白毛女》、《钢铁战士》、《董存瑞》等。</h3><h3>1979年:《吉鸿昌》的上下、《北斗》上等。</h3><h3>1997年:《灯塔世家》。</h3><h3>1998年:《男妇女主任》。</h3><h3>1999年评委会奖:《眷恋》。</h3><h3>电影百花奖:《人倒中年》、《男妇女主任》。</h3><h3>电影金鸡奖:《人到中年》、《开国大典》。</h3><h3>"五个一工程奖":《大城市1990》、《男妇女主任》。感觉统计的不准啊,将就看吧,反正也没人考核。</h3><h3>长影从1997年开始卖地,建长影世纪城,对员工采取买断工龄,解除劳动合同方式,谋求发展。但是似乎放弃了电影的制作。好可惜啊。</h3><h3><br /></h3> <h3>1937年,80多年了,日本让长春人总是有挥之不去的阴影。日本人咋就相中长春了呢,日本人凭什么在咱家建皇宫、修铁路、盖大楼、大兴土木,不要脸(说他不要脸那是世界第一,哪个人种也比不了,为什么呢?地球人只有他们尝过原子弹是啥滋味,吃完了就管给他吃原子弹的人叫爹,人贱到这个份上,也没谁了。这种胯下之辱真是咎由自取啊。)的日本人还真把长春当成自己家了,日本人即使把皇宫建在长春,长春人仍然觉得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日本是罪不可恕。</h3> <h3>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作为长春人还是挺自豪的。</h3> <h3>当年的电影院就是这么小的窗口卖电影票。</h3> <h3>就是这么简陋的入口。</h3> <h3>既然是电影博物馆,当然要大篇幅的讲电影了。《桥》,都知道是长影六个第一之一,长故事片,故事情节请看图片介绍,这个《桥》还真没看过,但是南斯拉夫的《桥》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电影插曲,当年多流行啊。</h3> <h3>《白衣战士》于兰的代表作,艺术家,如果还健在,今年97岁。</h3> <h3>田华的《白毛女》,杨白劳、喜儿、王大春、黄世仁多么熟悉的名字。"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多么熟悉的旋律。至今仍然脍炙人口。</h3> <h3>《无形的战线》,1949年拍摄的,跟新中国同龄啊,将近70年了。这大概是谍战片的鼻祖了吧?复习一下剧情吧:</h3><h3>东北全面解放后,某一个城市,我公安机关逮捕了潜伏特务李天民,确凿证据面前被迫承认了自己特务身份,但对进行特务活动却拒不交待。不久,一个送牛奶孩子在李天民住所放下了一瓶鲜牛奶,而牛奶瓶塞上有一个用化学药水写的字条,孩子收走了门前空瓶子。另一栋房子里,孩子将空瓶交给另一个特务周少梅。特务发现李天民出了问题,为防止公安局从孩子身上发现线索,残忍地将孩子杀害。当公安机关赶去调查时,房子里已经人去楼空。这时候,刻字店主人接待了一个要刻假图章可疑客人,立即向公安局做了汇报...</h3> <h3>《神秘的旅伴》,王晓棠的作品,她后来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长。</h3><h3>影片描写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边境地区的复杂局面,以及边防军指战员和少数民族人民携手同德、与敌特分子作斗争、保卫边疆的故事。这段文字好做作呀,糗。</h3> <h3>《平原游击队》,郭振清扮演的英雄李向阳和方化扮演的日本鬼子松井,一正一反两个具有鲜明形象的人物,家喻户晓,印象深刻。</h3> <h3>《祖国的花朵》,故事好不好看不记得了,但是影片的插曲如雷贯耳,这就是著名的剧作家乔羽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啥也不说了,从1955年唱到现在。这里又见我的偶像张园扮演冯老师。</h3> <h3>《上甘岭》,弘扬抗美援朝英雄的经典作品。其主题曲《我的祖国》又是乔羽的作品,可以载入历史的精品,经久不衰。</h3> <h3>当年看《刘三姐》,第一次感受到广西民歌的魅力。这部电影的编剧和作曲分别是大名鼎鼎的乔羽和雷振邦,扮演刘三姐的黄婉秋由此成名,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刘三姐》获得最佳摄影、最佳作曲、最佳美术和最佳女演员四项大奖。但是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存在版权争议。</h3><h3>《刘三姐》的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在诸多大型演唱会上字幕署名作词为乔羽,作曲为雷振邦,因此歌舞剧《刘三姐》改编执笔人宋德祥、江波,以及郑天健之子郑金通、卞璟的外孙农杰,共同起诉乔羽侵害《山歌好比春江水》署名权,乔羽声明歌曲非其原创。</h3><h3>1999年,彩调剧《刘三姐》的作者状告乔羽侵权,起诉乔羽担任编剧的电影《刘三姐》剽窃了彩调剧《刘三姐》。</h3><h3>2015年,歌舞剧《刘三姐》再次状告乔羽抄袭。</h3><h3><br /></h3> <h3>《五朵金花》想当年就是一部"贺岁片"。1960年,《五朵金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的18部献礼片的压轴之作,在全国隆重放映,引起了巨大轰动.同年,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王家乙凭借《五朵金花》获得了"最佳导演银鹰奖",杨丽坤荣获了"最佳女演员银鹰奖",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前往埃及领取大奖。自此,《五朵金花》先后在46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h3> <h3>绕不开的日本,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是还是情不自禁的想假设一下,如果那时候咱也有原子弹和航母,就把日本岛炸沉到海底。原子弹真好使啊,不打你吓唬你,看现在多消停,谁敢动咱一根毫毛?</h3> <h3>《冰山上的来客》,50多年前拍的电影,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作曲的影片插曲《怀念战友》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传唱至今。</h3><h3>《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经典电影,故事情节的构思和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给世人留下了一曲辉煌的乐章。影片中的爱情描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编创人员勇于冒着风险做了大胆的尝试,正是这些电影人呕心沥血的奉献,才使之在中国影坛流行了50年。《冰山上的来客》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h3> <h3>《景颇姑娘》曾经看过,又见到我的偶像张园,可想而知当年她的曝光率挺高的哈。</h3> <h3>《英雄儿女》记住了一句台词:"我是王成,向我开炮",记住了一首主题曲《英雄赞歌》。</h3> <h3>以下三部电影都是文革时期的作品,时代气息相当浓厚。复习一下《艳阳天》的故事,这是根据浩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在网上找到的。</h3><h3>《艳阳天》堪称巨作,创作于60年代,作品表现的是人民公社初期,伴随着城市里的"大鸣大放",某个农村二十几天里人心浮动,想要退社单干与坚持集体化的思想之间的斗争。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对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对农村和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给予了肯定。 </h3> <h3>红极一时的《金光大道》也是浩然的小说。说说浩然与《金光大道》的前世今生吧。</h3><h3>浩然,被茅盾谴责的"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中的那个作家。 浩然,本名梁金广,河北省宝坻县单家庄人,生于1932年3月25日,在蓟县王吉素村长大,当过八年村、区、县基层干部。1954年到1964年先后任《河北日报》、《俄文友好报》记者、《红旗》杂志编辑。1956年以短篇小说《喜鹊登枝》步入文坛,以描写农村社会风云的长篇巨著《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等闻名国内外,《艳阳天》和《金光大道》曾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翻译成多种外文,在日本、法国等地出版。浩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1992年获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二十世纪成就奖"。 浩然专注于农村题材的写作,《金光大道》全篇四部,创作于70年代,到第四部完稿已经是文革后了。反映的是建国初期50年代,刚刚完成土改的一个冀东农村"芳草地"的穷苦翻身农民如何从旧的单干一步步走上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的。《金光大道》创作时,集体化、人民公社在农业生产中的弊病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农民缺乏劳动积极性,粮食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要,国家不得不在城市实行粮食配给,并依赖进口来填补不足。作者作为一个农村合作化、集体化的亲身经历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对农村合作化、集体化运动的过程的有着更为切身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又有着巨大的创作热情和精力,于是在文革下放农村劳动,接受再教育期间创作了这部反映当时的"翻身"农民是如何走上合作化、集体化道路的宏篇巨著。到文革结束前《金光大道》出版了第一部和第二部。文革后,浩然不可避免的被卷入政治漩涡,《金光大道》的后两部也因而终止出版,一直到1995年重新再版,全书四部一次出齐,据说出现了"排着长队踊跃购书"的盛况。</h3> <h3>1975年,长影摄制的以大庆油田为题材的电影《创业》在全国公开放映,引起轰动,深受赞扬,被称为"是一部难得的好片"。当年曾经被四人帮扣上好几条罪状,编剧张笑天,主演张连文李仁堂,主要反映我国石油工人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做出贡献的优秀影片。</h3> <h3>《创业》的原始剧本和特技方案。</h3> <h3>从这几份资料来看《创业》的创作、上映的过程挺曲折啊。</h3> <h3>拍摄《创业》的道具。</h3> <h3>不愧是电影博物馆,光影的运用,给人带来艺术的魅力。</h3> <h3>长影从建国初期直到2000年,拍摄了900余部故事片,译制了1000多部电影,辉煌了50多年,可歌可泣。</h3> <h3>张园,演员、导演。让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她跟我一个闺蜜同学同名,当年就非常惊艳她年轻时的美丽,但是我的闺蜜也不逊色。</h3> <h3>车毅,仔细看看人家的生日,今年98岁。</h3> <h3>金山和张瑞芳不止是著名演员,他们还是中共地下党员,1946年金山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长。</h3> <h3>红到至今的李幼斌。</h3> <h3>洪学敏,红极一时的明星,目前是生意人。</h3> <h3>赵静,想当年也挺红的,年龄不算大啊,很久不见她的踪影了。</h3> <h3>达式常,30年前的偶像。</h3> <h3>潘虹,常青树,艺术家。</h3> <h3>王馥荔,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十届委员,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艺术学会理事。好有成就啊。</h3> <h3>姜黎黎,当年也是红的发紫啊。</h3> <h3>年轻的倪萍透着本色的美。</h3> <h3>喜欢吕丽萍的知性。</h3> <h3>《末代皇后》又见潘虹。</h3> <h3>电影的长河</h3> <h3>戏曲的魅力</h3> <h3>亦摄影、亦电影、亦艺术</h3> <h3>当年的拍摄工具。</h3> <h3>摄影机</h3> <h3>道具</h3> <h3>道具</h3> <h3>道具</h3> <h3>道具</h3> <h3>道具</h3> <h3>道具</h3> <h3>道具</h3> <h3>拍摄场地。</h3> <h3>一部电影的制作流程。</h3> <h3>不愧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顶级老板都曾经关照过。</h3><h3>毛泽东,1958年视察长影。</h3> <h3>邓小平,1964年视察长影。</h3> <h3>江泽民,1991年视察长影。</h3> <h3>胡锦涛,2015年视察长影。</h3> <h3>只有习总还没有视察过长影,是否意味着长影即将成为了历史?</h3> <h3>长影获得的荣誉奖杯。</h3> <h3>长影获得的荣誉证书、奖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