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同窗

罗新

<h3>北京大学1984级毕业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和联欢会已经圆满结束。在过去的大半年里,我们84级校友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收集和整理所有关于英年早逝的84级校友的回忆和追思。</h3><h3><br></h3><h3>目前为止,据我们所知,已经有46名校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的各类回忆文字也有了几十万字。</h3><h3><br></h3><h3>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在4月30日的纪念大会上设立“永远的同窗”环节,向这些同学表达深切的怀念。</h3><h3><br></h3><h3>我受同学们委托,在纪念大会上播放了特别制作的纪念视频并做了发言。下面就是发言全文和视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永远的同窗</i></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i><br></i></b></h3><b><i><div style="text-align: left;"><i style="font-weight: normal;">今天,有830名北大84级校友坐在这个礼堂里;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还有成百上千的北大84级校友,在关注着这次盛会。可是,不管在场内还是场外,有些同学却永远缺席了。在1988年,有2200多名校友毕业于燕园。据我们所知,30年后,这其中,已经有46位同学离开了我们。</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i style="font-weight: normal;"><br></i></div></i></b><i><div style="text-align: left;"><i>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根据大家的回忆,整理了怀念去世同学的美篇;我也参与了今天这个大聚会的筹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会想,如果这些同学还活着,他们会怎么做?</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i><br></i></div></i><i><div style="text-align: left;"><i>我想我的同班同学郝建清,会是那个在群里很少发言,但默默地买好飞机票,从新疆飞来的人;我想法律系的邹碧华,会是那个从一开始就提了许多好的建议,并始终积极参与的人;我想地质系的胡耀明,会是那个在地球上某个荒郊野岭的考古现场,给大家发来插旗照的人;我想数学系的胡建兰,会是那个带着温柔的笑容,走完红地毯后,又体贴地给还没走的同学拿包的人;我想中文系的嵇永强,会是那个在今天下午的联欢会上,给大家抑扬顿挫地朗诵一首新诗的人;我想技物系的丛海涛,他还是那么的高大,但是他一定发福了。他会是那个在今天晚上的饭桌上,给大家爽朗敬酒的人;我想法律系的王军,他会是今晚舞会的热心分子。也许,这一次,他还会拉着韦岚,一直跳到最后,直到刘大要熄灯了,他都不愿意离去;我想物理系的郑新岭,他也许已经成为物理界的大牛,正在搞一个尖端实验,无法分身来参会。他会是那个通过PayPal捐了款,但是忘了留下名字的人。</i></div></i><i><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br></i></h3></i><h3 style="text-align: left; "><i>还有其他38位去世的同学,他们都会或多或少地以自己的方式,来关注,来参与这次聚会。</i></h3><h3 style="text-align: left;"><i><br></i></h3><i><div style="text-align: left;"><i>他们要是活着该多好。如果有了他们,这次聚会一定更完整,更丰富,更精彩。</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i style="text-align: center;"><br></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i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一个人,对于去世的同学、好友,怀念的方式都不一样。我记得东语系的张海月说:我很少和别人谈论曾经住在我上铺的肖上伟,因为每次想起她,心都会痛;我记得英语系的柯映红,在写完回忆她同宿舍的樊燕的文章后说:我大哭了一场,直到今天,我才在心里正式和她告别。</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i style="text-align: center;"><br></i></div></i><i><div style="text-align: left;"><i>不管是什么样的思念:痛的,笑的,温馨的,都是这些逝去的同学留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只要关于他们的记忆还在,他们就还以另一种方式活着。这就是我们撰写了那么多纪念文章,收集了那么多关于这些同学的回忆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今天在这个大会上设立这个环节的意义。</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i><br></i></div></i><i><div style="text-align: left;"><i>记住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同窗。</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i><br></i></div></i><i><div style="text-align: left;"><i>如果你曾是他们的同学,那你一定曾和他们一起上过课,一起爬过长城,去过颐和园,一起看过电影,一起在宿舍高谈阔论过。如果你不认识他们,那你也一定和他们曾经在食堂擦肩而过,在舞会上一起跳过舞,一起听过某个讲座,一起在未名湖滑过冰,一起在三角地停留过。</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i><br></i></div></i><i><div style="text-align: left;"><i>所以,借今天这个时刻,我们要谢谢这些同学。谢谢你们陪伴我们度过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谢谢你们曾带给我们许多美好和友谊。在今天这个日子里,在另一个世界的你们,一定会祝福我们,一定会和我们一同分享这每一分快乐,每一点荣耀,每一个瞬间。</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i><br></i></div></i><i><div style="text-align: left;"><i>谢谢!</i></div></i> <b>部分怀念文章的链接如下:</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