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今发余老诗、书、画、印之"书",供大家欣赏。</h1> <h3>我一贯以为习字的基本功是正书。狭义地说指唐楷,如<br /></h3><h3>广义地说,我看篆、隶、魏诸碑亦可揽如"楷"的范畴。</h3> <h3>它们均可帮助我们把字写端正,达到"力透纸背"的高度。目前来讲,楷、行、隶的实用价值较大;但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持别是篆刻,那篆书又是必需要深入学习的,秦篆对于基本功来说,有其不可抹煞的作用。</h3><h3><br /></h3> <h3>先学什么?我说:"开卷有益"。只要是历史上的名家手</h3><h3>迹,都有其学习的价值。如果要慎重地来选择,唐代欧阳询、禇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的楷书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而被世人所公认的。他们各有千秋。我认为从颜字起步较有灵活性。宋代四大书法家,无一不与颜字有瓜葛。关键是先学一家,然后要博采各家之长,这两者不可偏一。也有从魏碑起家的,巜郑文公》、《张猛龙》、《始平公》、《杨大眼》,代有名手。先宗一家不等于死守一家,"死守"必然导致平庸,不管你写得如何形似或神似,但终归不会有自己的面貌,这些道理,人</h3><h3>人皆知,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h3><h3><br /></h3> <h3>我的老师刘孟伉先生,先学《郑文公》、继学《颜勤礼》,遍临汉隶名碑,融以甲骨秦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响誉海内外。</h3><h3><br /></h3> <h3>我的一位师友,临写了一生的颜《争座位》,功力极深,但没有写出自己的风格。我的另一位师友,正楷学《崔敬邕》、行书学米襄阳,临写汉隶、秦篆,但没有融而铸成自己的面貌,停留在临啥象啥的阶段,也不能说有大的成就。认识是首先的,实践要紧跟上,不懈地追求,我想总会有好的结果的。不能因为一时达不到较高水平而动摇了前进的信念,这是我切身的体会。我目前</h3><h3>正愧于没有自己的书法面貌而痛苦,但我坚信"水到渠成"的观点。</h3><h3><br /></h3> <h3>习字的首要条件是读帖,读的关键在领悟。启功诗:"学</h3><h3>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要读懂、消化、背熟,领悟愈深,收获愈大。反之,悟得肤浅,收获必小。没有悟的收获,要成为书法家,我以为是不可能的。悟与练谁为重?我说:都重要,在坚持练的前提下,悟比练更为重要。</h3><h3><br /></h3> <h3>"读"的先决条件是要提高眼界,增强识别能力、欣赏能</h3><h3>力、鉴赏能力,起码要能看出好与不好。这就要求多欣赏名作,最好是有良师益友的指点、切磋,逐步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在这个问题上,"眼高手低"是有益的,眼不高手必低,我以为一个不断追求前进的人,始终存在这一观点。</h3> <h3>如何欣赏?各家提法不尽一致,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一、气韵,其内涵为作品散发出的气息,表现出的气势,引人入胜的意境;二、章法,谋篇布局,照应款式;三、结体,字的形体、姿态。好的书作,具有谨严的结构,优美的造型。如清代巴县龚睛皋、现代谢无量、刘孟优的书法,堪称典范;四、笔墨,要有线条美、水墨趣。后三者的统一,表现为气韵、格调、气势、韵味和意境。米芾的行书《茗溪诗帖》足可为师。</h3> <h3>要从每个字的结构去看,要审视总的布局,如何首尾相应,疏密得宜、顾盼照应,以及运笔的轻重徐疾、虚实隐显、用墨的枯湿浓淡,擅变善化。好的书法作品神釆飞扬,交织着音乐的旋律,无声而有节奏,跃然出纸。最高的能流露心情,达到笔歌墨舞的效果。</h3> <h3>颜真卿的《祭侄稿》可为代表。沈尹默评书法佳作应是:"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h3><h3>"读"的重点在"悟"。古代名家无不在"悟"字上狠下</h3><h3>功夫。王羲之观白鹅戏水;怀素夜听嘉陵江水;颜真卿看屋漏痕;黄庭坚观长年荡桨等等,各在不同的观察和感受中,悟到运笔之妙。板桥赠黄慎诗:"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岩乱树根。"也道出了多方面吸取自然现象以丰富运笔的表现力,而达到出新的境界。</h3><h3><br /></h3> <h3>黄山谷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h3><h3>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法。当代女书法家林岫在过道、厨房各地,均挂上书法名作,造成一种放眼就能看到书作的环境。欧阳询与虞世南观索靖石刻、三日始还的故事,正说明他们在看名作时,在领悟方面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默记也是一种辅助方法。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人家客厅里,利用等人的时间,看墙上的书画,边看边用手在膝上描写,深入体会。其好学与惜寸阴的精神,令人起敬。</h3><h3><br /></h3> <h3>书法欣赏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书法功力,另一方面要丰富学识修养,孤陋寡闻是绝然提不高的。</h3><h3><br /></h3> <h3>临事成败的关键在读帖,读的功夫下得深,练习就进步</h3><h3>快。先求似,再求神,去芜取精。随着领悟水平的提高,持之以恒地练写,书法技艺必然不断前进。勤练,就是苦练基本功。苦就苦在开初不免手腕酸痛,这应有足够的认识。"勤奋就是天才",很有哲理。</h3><h3><br /></h3> <h3>练什么?一练用笔、线条;二练结体、间架。好比组合</h3><h3>家具,拆得开,每个部件都美;拼得拢,可以组成多种家具,整体也美。学习基本笔划的传统方法有"永字八法"。刘孟伉先生提出"十字两法"。他认为书法的笔划,横平竖直是基础,点寓于起收笔之中,撤、捺是竖划的变化,折、钩则是横顿的变化。刘先生把练线归结到"一划"上。有人以为"一"字是最简单不过的了,小孩习字不也是从一划开始么?不也有人说没有文化的人连"扁担般的一字也写不来"么?!其实,真要写好"一"字不是人们想的那么容易。唱家郭兰英向李苦禅学书画,第一次见面,郭兰英问李先生,哪个字最难写?李先生答:"一字最难写"。清初的石涛和尚论画说:"法于何立?立于一划。"是很有道理的。太极图也是一划,它的内涵是极丰富的。黄宾虹老也说:"作画应使其不齐而齐,齐而不齐。……参差写去,此是法,亦是理。"潘天寿先生主张书画</h3><h3>要有骨架,横平竖直是主要的,始能形成稳定、沈重、坚固、雄阔的建筑感。要运用粗、直、硬、重的主线交错成严谨的整体。这些前辈的高论,给我们在运笔、练线方面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方法。</h3><h3><br /></h3> <h3>临写的范本问题也极重要,"取法乎上,适得其中。"我</h3><h3>以为就目前的条件来看,最好能选用墨迹影印本。拓片是刻后拓下的,不管刻、拓如何精到,绝不如原迹,且无墨韵。这好比鲜菜和咸菜,鲜菜总是要好得多。</h3><h3><br /></h3> <h3>关于执笔运笔之说,历来各有主张,据说有四百多项。有的说得很玄,教人很难理解。清代包世臣有"五指齐力"说。康有为评包书"用功至深,而始伤婉弱。"康提出"全身力到",说:"一身之力得用焉。"实在不好理解。我还是赞成苏东坡的主张:"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不要把执笔运笔理解得太死板,关键在于运用自如,能灵活地在起、运、止、收过程中去巧妙运动,形成线条的美感。</h3><h3><br /></h3> <h3>线条就是用笔。吴昌硕的线腴润苍劲,齐白石的线苍劲</h3><h3>挺拔,黄宾虹、潘天寿的线"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这是长期锻炼的结果。李可染说:黄宾虹作线,笔在纸上象刮胡刀一样,沙沙作响,笔落如春蚕食叶声,作点则咚咚有声。李先生说:要高度控制毛笔,不能象自行车下陡坡和滑冰。线条光滑就没有力量,要"涩"、"毛"、"积点成线"。我认为并不排除流走而凝重的运笔线条。各家在线的运用上各有特色,何止十八描,我们如能博采众家之长,创造自己独有的线条,必然是有大成的。</h3><h3>结体的练习,要掌握平正、匀称、连贯、参差,处理好</h3><h3>收与放的关系。在平正的基础上又不平正,不平正中求平正,如此便能创造出结体的美。</h3><h3><br /></h3><h3><br /></h3> <h3>在临帖上,黄山谷主张:"心摹手追"。就是读、悟、练</h3><h3>结合。先忠于范本,到手后还要善于扬弃。名家的字也并非找不出一笔败笔,败笔是不可取的。</h3><h3><br /></h3><h3><br /></h3> <h3>一般书法习作中遇到的问题,大体是:</h3><h3>1、临帖效果较好,背临差,创作用不上。</h3><h3>2、粗看尚可,不耐细观,越看问题越多。</h3><h3>3、正书较好,行书跟不上</h3><h3>4、草书好些,行书次之,楷书结构不稳。</h3><h3>5、结体生造拼凑。</h3><h3>6、行款与正文不协调。</h3><h3>7、章法不妥,留白不当,不善取势。</h3><h3>8、内容缺乏文采。</h3><h3>9、用印不当,篆刻较差,印泥不讲究。</h3><h3>10、急于求成,四处找窍门、寻捷径。</h3><h3><br /></h3> <h3>解决上述问题,不外苦练基本功和丰富字外功。基本功</h3><h3>是一辈子的事。李可染说:"齐善草书,但终生练正体字。"这给我们极大的启示。我以为:练、立足于基本功,要入帖,打进传统;写、立足于创新,要出帖,冲出传统。在家苦练正书,出门写行草,现场发挥,要无所顾忌,兴之所致,在"微"字上大做文章。东坡说:"须知奔放在精微"。黄山谷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足可效法。苏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我以为无法必先有法。法是什么?指有所限制、制度、方法、技巧。有法不能保守,在有法的基础上无法,否则,便没有创造。</h3><h3><br /></h3><h3><br /></h3> <h3>总的说来,应该有锐敏的领悟性;扎实的基本功;广博</h3><h3>的字外功,自然笔底有变化,章法有新意,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貌。</h3> <h3>在学书的过程中掌握三点:一、基本功与字外功并重。初练重基本功,是首位,字外功次之进而基本功与字外功齐步前进;待到基本功扎实后,字外功应上升为首位,同时不放弃基本功。二、小心写正书,大胆写行草,在"微"字上狠下功夫。三、款式新颖,文采照人。我将循着这一途径不断摸索。(文章选自余老《小竹斋什记》回顾与体验之书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