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区记(1)——明珠暗淡话丁厝(上)

南州木棉

<p>丁厝是角美镇杨厝行政村底下的一个自然村,有一千多人口。依水临山,是个不起眼的普通闽南村庄,知道的人很少。可是漳州文史发烧友熟悉的《白石丁氏古谱》,就是出自这个村庄。从方志记载来看,白石丁氏是元明清三朝,漳州的望族之一。</p><p>余一共来丁厝三次。第一次是1996年夏天,流传村的宗亲带我到丁厝拜访,那时的丁厝只是一幽静的小山村,丁氏大宗祠刚装修过,红色的大门,记忆犹新。管理族谱的丁坤泉先生外出,没能欣赏这漳州这最古老的族谱之一。2018年4月3日,陪同猛男院施、陈两位大教授到杨厝田调,再次来到丁厝,这时的丁厝已经被四周的工厂道路包围,四座宗祠已有两座倒塌,剩下两座也是破旧不堪,只有村里的佛祖庵是女儿家们赞助新修的。所以和村里的老人说,要想办法保护文物——祠堂,可以找找漳州的主流文化研究者帮忙保护,可惜村里未能听我们这些发烧友的建议。</p><p>也许是冥冥之中有不安预感,不到一个月的4月29日,余专程再到内丁、福井、杨厝三村最后一次调查,回来一天就听说,丁厝要拆了。</p> <p>一、丁厝是开漳文化发源地</p><p>在丁氏古谱之前,有关漳州开漳故事非常模糊的。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变化着。到了《白石丁氏古谱》出现之后,才有血有肉。所以,丁厝是名符其实的漳州开漳文化的发源地。以《白石丁氏古谱》闻名于世。明万历四十一年《漳州府志》云:</p><p>“柳营,在今江东地……按白石丁氏古谱,唐自高宗朝,有曾镇府者,以将军镇闽。丁之先有丁儒者,曾赘婿也。及将军陈政与曾镇府更代,而曾遂留宇龙溪。政末。子元光代。元光平蛮开郡。先是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泉州之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江当溪海之交,两山夹峙,波涛汹涌,永隔西东。至是阴遣人沿溪而北就上流缓处,续筏连渡,从间道袭击之,遂建寨柳江之西,以为进取。恩威并济,土黎归附,辖其地为唐化里。而龙溪以东之民,陆续渡江田之。且战且招,追寇于盘陀之下,尽歼之。”</p> <p>二、丁厝祠堂有很高的保护价值</p><p>丁厝一共有四座祠堂,多年失修,已有二座不能使用了。尚完好为丁氏大宗祠堂和乡贤祠。</p><p>丁氏大宗祠堂供奉丁厝开漳始祖军咨 祭酒丁儒。</p><p>乡贤祠立有南宋潮阳主簿丁知几和元龙溪县教喻丁亩中两个神道碑。丁知几,宋庆元己未年(1199)特奏名授潮阳主簿。淳熙二年(1175)与其伯兄知微同乡人赴提举司陈水利状事,事下郡邑募民自文甲凿渠以通柳营江,二十八和二十九都民咸资其利</p> <p>三、古老的白石丁氏</p><p>白石丁氏至今已传40多代,是漳州极其少的世系可数这么多的姓氏。丁氏人具有典雅的气质。高额、清癯的长脸、白皙的皮肤,与同行政村的杨、陈、林、何等姓的体质特征有别。其与晋江陈埭丁氏是什么关系,仍需进一步考证。白石丁姓承认白丁金马郭五姓联宗。</p> <h3>村民</h3> <p>四、守望祠堂、保护乡土文化</p><p>宗祠文化,是对根的守望,故乡就是游子的母亲,而故乡那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宗祠则寄托着游子的思念。丁厝是侨台之乡,在面临目前的新农村建设新一轮拆迁,能否进行保护性开发,最大充分利用丁厝的文化资源呢?何况在这片开发区,丁厝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p> <h3>丁氏家庙</h3> <p>乡贤祠</p> <h3>祠内神道碑</h3> <h3>村民</h3> <h3>谁在此洗衣喂马?</h3> <h3>丁氏家庙前旗杆座</h3> <h3>村民阿宝</h3> <p>闽师大两位台籍教授前往考察</p> <h3>潮州子孙的礼品</h3> <h3>村民</h3> <h3>丁厝卫星鸟瞰图</h3>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7.cn/3x97ptg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漳州百家姓(11)——马姓</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7.cn/3r4p6kcv?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漳州百家姓(1)——郭姓</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