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谜林漫步(三)</p><p class="ql-block"> 夏日夜晚,坐在自家小院给孩子讲故事,猜谜语,一块数天上的星星,是件惬意的事。</p><p class="ql-block"> 那次,到“五四广场”猜谜,有一条谜吸引了我。谜面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红灯记”样板戏里的一句唱词,要求猜一四字常言;我站在谜条前沉思良久却苦苦找不到谜底。孩子在一边扯着我的衣角问:“爸,是不是司马光砸缸?”我低头看他一副可爱的小模样,心里面想:真是童言无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p><p class="ql-block"> 忽然,我从砸缸的故事里悟出点什么?司马光小小年纪,却能遇事不慌,机智应对。是不是“不大可能”这句常言? 我试着问主持人,主持人笑着让我解释一下,我拖长音调,顿读道:“不大——可能”,意思是人不大,却有能耐。</p><p class="ql-block"> “猜对了”!</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拿起一面铜锣敲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猜中就敲锣,猜不中就敲鼓。</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本“知识窗”杂志,每期都刊登各地谜友的谜作,其中有条谜印象深刻:谜面是“高低柜”,要求猜一成语。</p><p class="ql-block"> 高低柜是一种家俱样式,那年代算时尚用品。</p><p class="ql-block"> 猜了几天未猜出,忍不住好奇心去看杂志后页刊登的谜底,原来谜底是“水到渠成”这样一条成语。</p><p class="ql-block"> 原来作者把“高低柜”的“柜”拆分成高低,水到就“渠”成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谜底就是”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果然是条好谜,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后,在另一本谜书里又见到此谜,顿生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 佳谜共欣赏,疑义相与析。</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谜,谜面是“女娲炼石为哪桩?,猜一成语。</p><p class="ql-block"> 女娲故事说的是上古时侯,天被毁坏了,于是女娲炼就五色石修补苍天。 那年领孩子去连云港市参加奥数《九章杯》竞赛,曾到郊外的花果山游玩。行至半山腰处,见有一酷似桃子的大石,边缘有一月牙形的缺口,据说是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种的仙桃,咬了一口扔在此地而化作石桃。还有一说是女娲补天遗留下的“补天石”。一石二说,我倒信了前者。</p><p class="ql-block"> 女娲炼石为哪桩?这条谜的谜底是成语“别有洞天”。 </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别有带洞的天。</p><p class="ql-block"> 此类设问谜有问有答,趣味性较浓。如:“风波亭中谁遇害?”猜成语“飞来横祸”。“飞”,在这里指岳飞。</p><p class="ql-block"> “唐僧西行为哪桩?”——成语:一本正经。</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猜谜有绝窍乎?其实这绝窍就是你的一双慧眼。</p><p class="ql-block"> 有一幅名为“深山藏寺”的画,只画一个小和尚在山的溪边取水,那“深山藏寺”的意境就出来了。退一步想;到山里若柱香求佛,见了小和尚,你又何愁找不到寺院塔庙呢?</p><p class="ql-block"> 以谜会友,谜友们常在一起交流谜艺。那次我在谜会上出了一条谜,谜面是:“此地无银二百两”。要求猜一物品加上数量。</p><p class="ql-block"> “为何不是三百两?”</p><p class="ql-block"> 说这话的是位女谜友,她参加猜谜时间不长但进步很快。</p><p class="ql-block"> 瞧!</p><p class="ql-block"> 被她一眼看出门道:谜底肯定有个“三”字。</p><p class="ql-block">原来猜谜有猜谜规则:谜面和谜底不能有重复的字和数。</p><p class="ql-block">因谜底有个“三”字,所以我就来个狸猫换太子,把谜面的“三”改成了“二”。有心的猜者就会据此找到蛛丝马迹。</p><p class="ql-block">这条谜的谜底是“三只手表”。意思是“三只手”在表白:“隔壁阿二不曾偷” 。 </p><p class="ql-block">还是这位新手上路的女谜友猜中呢。</p><p class="ql-block">有初学猜谜的谜友问:学谜何以为师?“喜欢是最好的老师,悟性尚在其次”我如是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