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地处浙南山区的泰顺,不仅是著名的廊桥之乡,而且还保留着不少古村古宅。这些古村老宅大多是建于明清的老建筑,精美不输江南其他地方的古民居。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古村古宅因为交通不便,隐藏在深山而鲜为人知,因为少有修缮和改造而更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徜徉期间,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老房子、老院子,感受的是几百年未变的遗风遗存。</h3><h3> 徐岙底古村是泰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村,全村人都姓吴,是座典型的家族村落。</h3> <h3> 这是古村入口处。</h3> <h3> 古树几乎是所有古村古宅的见证者,徐岙底也不例外。村口一棵千年古树阅尽古村兴衰。因为古树实在太过高大,只能拍下下面的部分。</h3> <h3> 凡是纳入当地政府部门保护名录的古树,都挂有这样一个牌子。</h3> <h3> 古树下面的一座小房子应该是个游客服务中心模样的所在,只是门窗紧闭,未见管理人员踪影。</h3> <h3> 模糊不清的游览图。</h3> <h3> 字迹斑驳难以辨认的古村简介。前面提到,古村虽名为"徐岙底"(岙,山中洼地之意),但村里居民却都姓吴。原来,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一个名叫徐震(泰顺仙居人)的义士率兵抵抗,战死沙场。战友在扶柩返乡途中,经玉溪(流经徐岙底前面的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露,从此让当地久旱歉收的庄稼连年丰收。于是村民便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徐岙底",以此来纪念这位平民英雄。</h3> <h3> 古村内,街巷纵横。路面多为鹅卵石铺成,老宅民居错落有致的分布在道路两边。</h3> <h3> 古村里现有居民已经寥寥无几,加上我们又是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进村,感觉寂静而荒凉。这位村民是我们在村里见到的第一个人。</h3> <h3> 一个个老宅院,看来已经长久没人居住,颓废破败。</h3> <h3> 宅院的布局与江南其他地方的宅院大同小异。只是这里因所在地形地貌的影响,在有限空间里对各项建筑的安排更加紧凑。</h3> <h3> 一样的雕梁画栋。</h3> <h3> 宅院主人同样对子孙寄予厚望。</h3> <h3> 院落与院落之间或以高墙相隔。</h3> <h3> 或以田园相连。</h3> <h3> 或者背倚青山。</h3> <h3> 村中有田,田里建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h3> <h3> 中国古代文人对竹子有特殊偏好。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泰顺地区满山茂林修竹,随意哪个角度,都是山色青青,与古村古宅相映成趣。</h3> <h3> 曾经奢华的门楼和深宅。</h3> <h3> 一条条幽深崎岖的老街巷,一座座昏暗潮湿的老宅院,让人产生飘忽的穿越之感。只有偶尔出现的折叠伞啊,塑料桶啊,还有电动三轮车等物件儿,才会提醒我们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h3> <h3> 古村里的又一处的宅院,一位博士生导师的故居。江南一带大户人家(其实所有的大户人家都一样)都很重视教育,往往有进士状元出自这样的深宅大院。</h3> <h3> 处处沧桑。</h3> <h3> 从深山里走出去的学子不乏功成名就者,大多会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感念和推介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位旅居海外的本村人写的一篇《家乡赋》。</h3> <h3> 这个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当然会被发掘出来,已经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h3> <h3> 参观结束,欲返回村口,已不辩西东。</h3> <h3> 踌躇间,不知从哪条街巷里走出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我们便跟在老人家后面慢慢走出古村。一把红伞,为满眼单调而令人压抑的环境瞬时间增添了一抹靓丽。这也是我们在这座古村里见到的第二个人。</h3> <h3> 从拍照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幅比较完美的画面。如果把撑伞的玄衣老者换成衣着时尚的年轻女子,那更是一幅可遇而不可求的片片了。在那时那地也绝无可能,在农村,在偏僻山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留守老屋已是普遍的现象。所以,能把红伞老人凝固在我的画面中,对我来说就是极其幸运的了。</h3> <h3> 参观完徐岙底村后,我们前往胡氏大院游览。胡氏大院位于泰顺县雪溪乡桥西村,当地人亦称其石门楼。胡氏大院系江南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做工精致具有很高的文物综合价值。</h3><h3> 胡氏祖居庆元官塘,明天顺年间(1457——1464)胡道严徙居今雪溪西岸,为当地胡氏始祖。传至胡东伟一代,家业日盛,遂开始大规模建造住屋。胡东伟字震仁,生于清嘉庆壬申(1812),卒于光绪癸未(1883)。胡东伟于光绪二十年(1894)以子胡一琨遇覃恩,诰封奉直大夫。他从道光十二年(1832)起至同治甲午年(1874)先后建造了胡氏大院、凤垅厝等民居,前后历时40余年,胡氏大院亦是经过三次改扩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h3> <h3> 胡氏大院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这是独立于大门之外的胡氏宗祠。</h3> <h3> 庭院深深深几许。</h3> <h3> 胡氏大院周边的山水环境非常优美,群山围护,田野开阔,溪流环绕。胡氏大院坐落的基本方向是座西(偏南)朝东(偏北),四面环建石砌高墙,整座大院共有四座门,其中大门一座,小门三座。在房屋四周有水沟相通,是排水的主要渠道。石门楼的主要建材是杉木,建筑的结构部分与围护部分截然分开,柱子、梁架支起一片遮风避雨的屋顶。梁、柱、屋顶体系是开放的,空气可以自由流通,在湿热的环境中可以保护木构架。</h3><h3> 胡氏大院共有上下两堂,上堂为三合院式建筑,下堂由南北屋及前堂组成,中间为沟通上、下堂的甬道。大院主体建筑依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极其规整。</h3> <h3> 通往上堂的甬道。宽4米,长约17.6米,地面用规整的卵石铺砌。甬道两旁均建有围墙,为南北屋院墙。尽端为十一级青石台阶,踏上台阶后即可进入上堂门楼。上堂与下堂有1.2米左右的高差。上堂门楼主体框架用条石建造,悬鱼雕刻有凤凰等图案,匾额为"日拥祥云"四字。</h3> <h3> 穿过门楼见到的上堂院落。院落门口匾额为"山辉川媚"。</h3> <h3> 这是其中一侧的庭院。</h3> <h3> 我们登上一处布满灰尘摇摇欲坠的楼梯,拍到了这张有一定高度的照片。有点闽北围屋的感觉。</h3> <h3> 厅堂。</h3> <h3> 庭院里一株杜鹃。尽管很少有人欣赏,依然默默绽放。</h3> <h3> 围墙和排水沟,都建造的坚固而精致。</h3> <h3> 精美的木雕随处可见。</h3> <h3> 门楼、墙脊、瓦片等等细节,无一处不是非常用心。</h3> <h3> 大院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胡氏家族早年不少人读书为官,近代还出过一位研究数学的学者——胡维基。胡维基生于1910年,自幼立志读书。民国时期曾在浙江省政府供职。解放后返回故里攻研数学。胡氏族谱中载:"《任意角》研究成功后即寄北京,周恩来总理复函延迟一周,此项研究已被德国人抢先发表,并励继之努力"。胡维基并不气馁,坚持研究16年,于1976年4月将高次方程研究成功,时不幸旧病复发离世。"公生平磊落光明,不徇流俗只见,敬宗尊祖,和睦邻里,声望极高,为乡人敬佩矣"。</h3> <h3> 这就是那株,也是整个大院里唯一的一株杜鹃树,满树的艳丽花朵为沉寂的老宅增添了些许生机。</h3> <h3> 泰顺地区古村古宅众多,除规模较大的徐岙底古村和胡氏大院,我们还顺路参观了几处散落在几个村中的古宅。林姓曾是泰顺最大的家族,所以现在遗存的古民居大多是林姓后人的宅邸。</h3> <h3>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古民居前还有一片盛开的油菜花田。</h3> <h3> 同样是衰败而无人管理的状态。</h3> <h3> 连地面也建造的如此精致,讲究。</h3> <h3> 门窗、梁柱都有精美的雕刻。</h3> <h3> 泰顺古村行至此就告一段落了。泰顺古村古宅数量多,观赏价值高。总体看,古村古宅已很少有人居住了,显得寂静而荒凉,颓废而破败。曾经的繁华已落幕,一切归于宁静,令观者心中涌起无限惆怅。</h3><h3> 本篇结束,谢谢朋友们阅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