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记忆有痕——湖南新邵县寸石镇原红日机械厂遗址走访拍摄

海棠

<h3>图文:海棠</h3><h3>编辑:杨扬</h3> <h3><br /></h3><h3>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有些痕迹注定无法被磨灭。半个世纪前开始的那场神秘而又轰轰烈烈"三线建设"也许少有人再提及,但那群山上的薄雾、小街上的大树、无声的大厂房、长长的红围墙、破旧的宿舍楼群等,无不在向来访者展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与热闹。</h3><h3> 时光如注,逝去也有痕。这个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承载着如诗的心语,也承载着岁月的沧桑,我们跟随曾经在此(湖南省新邵县寸石镇原红日机械厂)学习和生活过的主人公扬扬一起漫步,慢慢感受这里的风云变幻,分享她百感交集的回忆。</h3> <h3>这一片天,曾令多少人羡慕;这一块地,曾令多少人向往。扬扬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国家针对"三线"提供的照顾相对优越的,这里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工人曾是无数人羡慕的群体。</h3> <h3>  </h3><h3>在荒山野岭中建立起一座城池,这是当时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厂区环境的优美在此也可见一斑。</h3> <h3>曾经被无数三线工人高歌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依旧醒目地映入眼帘,仿佛在向来访者诉说着当时热火朝天的干活场景。</h3> <h3>山洞中偌大的车间,点点黑斑的墙面,空荡的楼梯。寂静,是这里最大的变化。</h3> <h3>山洞中的大厂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隐蔽、遮风避阳、舒爽凉快。当丝丝春雨从大天井上飘下时,这里还成了赏春观叶的乐土,曾在这里干活的工人们空闲之余也喜欢谈论这里四季景色的变化。</h3> <h3>通往厂房路除了要走一截林荫大道,还要过这道拱门洞。拱门洞里回声嘹亮,可以想象当年工人们上班队伍通过时的热闹。</h3> <h3>厂房外别有景致,如茵的大枫树,洁净的小路,也是工人们曾经乘凉散步好地方,但那两座拱形门的小房子却是当年的弹药库,其中的秘密不得而知。</h3> <h3>扬扬兴致勃勃地在向陪她一起来追忆的好朋友介绍她当年在此地学习和生活的情景。</h3> <h3>  </h3><h3>这条主街留下过工人们上下班的匆匆步履,也留下了孩子们上学放学的欢声笑语,两棵从屋顶伸出的大树即为见证。</h3> <h3>菜市场依旧摆满了各种食品,一直为当地的居民的饮食提供便利。落满树叶的顶棚、两边的大樟树和做买卖的老人应是这几十年沧桑变化的见证者。</h3> <h3>曾经的扬扬,是一个未曾见过大世面的孩子,后来她转到这个有上万人口的小镇后,她的世界观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个破败的房屋,曾是他父亲工作过的邮局,她刚来这里时,就坐在这里吃饭、聊天、晒太阳,看络绎不绝的厂区工人来此办理各种邮政业务。</h3> <h3>楼上的几间房,扬扬曾住过的,如今全成了养鸡场。她说对面的舞厅经常播放着流行音乐,很多打扮洋气的职工会准时去跳舞,她写作业时,总是要努力控制很大的歌声带来的干扰。</h3> <h3>附近几个孩子很好奇地来凑热闹,等扬扬一走,她们也齐刷刷地坐上那条已严重掉漆的长凳,有说有笑起来。</h3> <h3>在小巷的台阶上,扬扬眺望对面的厂家属楼,向我们介绍着当年和她要好的同学,微笑中既有幸福的味道,也有无奈的苍凉。</h3> <h3>  </h3><h3>来这里不久,她所住的邮电局另建了新房,凝视着对面的字和房屋,她似乎陷入了沉思。从令人羡慕的&quot;中国邮电&quot;到举步维艰的&quot;中国邮政&quot;,这何尝也不是社会发展和转型的体现呢?当地两个陌生小朋友很好奇,也学着她站立,呵呵,她们哪知道她的心思呢?</h3> <h3>整个小镇四面环山,气候宜人,空气清新。这种雨后群山迷雾缭绕的美景是常见的,当地的孩子们恐怕还很少如此认真地欣赏此情此景。</h3> <h3>厂子弟除了有一贯制(同时拥有小学、初中、高中)的红日子校可以就读,寸石小学也是当年红日子弟们可以选择就读的小学。如今,它是当地的孩子们唯一就读的小学。</h3> <h3>长满青草的草地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乐园,到了这里,大小朋都想在这个放置了几十年的健身器材上小露身手。</h3> <h3>好奇的小朋友对扬扬手中的小本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们在问她是干什么工作的,湖南大学又是在什么地方等等。</h3> <h3>一看到黑板,孩子们马上跑过去涂鸦,扬扬本能地凑上去也写了两个字,她说没想到后来的她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h3> <h3><br /></h3><h3>长长的老红砖围墙,墙上的广告,长长的小路,这种没有建立在山洞中的厂房也特别多,扬扬随意找了个墙上的一个小洞看过去,发现里面有人居住的房间外有不少的盆景,生机盎然。</h3> <h3>厂房外,背着手的老人在小路上踱着,任凭人来人往,任凭繁华与荒凉,任凭追忆与憧憬,似乎已与她无关。</h3> <h3>一砖一石、一白一红、一门一墙、一新一旧,一生一回忆。</h3> <h3>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扬扬试着联系驻守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同学,没想到欣然陪同的同学也穿了件同色的衣服。一进红日子校,两位老同学就在宣传板报前侃侃而谈,深情回忆。</h3> <h3>  </h3><h3>傍晚的阳光照在两位老同学身上,同学问扬扬你还记得右边这堵花墙吗?一到春天满墙的迎春花,漂亮得不得了啊。</h3> <h3>课桌上布满厚厚的灰尘,教室后面黑板报上的文字清晰可见,离开二十一年了啊,人生的长河又有多长?</h3> <h3>两位老同学使劲回想当年的老师和同学的名字,想要把他们一一写在黑板上。在这里,多少美好的故事,在此时萌芽;多少心动的初识,在此刻重逢。</h3> <h3>走在连接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天桥上,扬扬眺望夕阳,似乎想起了什么,似乎又什么都没想。不知道背后的喇叭留下了多少校园故事?</h3> <h3>  </h3><h3>金黄的落叶将校园铺了一层又一层,夕阳下的两位老同学一边踩着松软的落叶,一边观察与她们有关的场景。</h3> <h3>通往操场的石阶上,青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它们静看风云变幻,独守寂寞。曾以为一生很漫长,却不想时光飞逝,她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告别了一季又一季,走过了一程又一程。</h3> <h3>美丽空荡的校园,因守门人养的鹅而有了一丝生活气息。</h3> <h3>老师办公室的走廊也走一走聊一聊,辛勤的园丁忙碌的身影似乎还在她们眼前闪现。扬扬说那时她的几个老师都单独给她开过小灶,但是从来没收过她一分钱,这令她永生难忘,永怀感激。</h3> <h3>校门口的窗台上有一样旧什物——绿色铁皮信箱。不知道小信箱承载过多少师生对外联系的情感?映照过多少师生收寄信时的喜怒哀乐?繁华落尽后的此地,是否还记得他们勤奋苦读与辛勤奉献?已开拓另一片天地的红日人,对此还有多少不舍的情怀?</h3> <h3>  注: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在&quot;备战备荒为人民&quot;、&quot;好人好马上三线&quot;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h3><h3>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h3><h3>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三线工厂在内的很多国有企业很难适应竞争环境,逐渐走向衰落,为了生存发展,有些工厂整体搬迁至经济良好或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上面所拍的原红日机械厂于1997年整体搬迁至岳阳市,而有些不再重来,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