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熊希龄故居,缅怀老院长事迹</p><p class="ql-block">——北京实验学校退休办</p><p class="ql-block"> 执笔:瑞华/审阅:张敏</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年轮将一所十五年一贯制(从幼儿园到高三年级)的学校载入百年的历史。岁月的流年尘封的过往,让我们怎能忘怀这所学校的创始人——平民教育家熊希龄先生。</p><p class="ql-block"> 近日北京实验学校(原香山慈幼院)的部分退休老师在学校退休办主任张敏老师和王君老师的组织下,在张锡骏老校友的陪同下,走进熊希龄先生的故居,缅怀老院长抗日救国的事迹,学习老院长平民教育的理念,走近老院长赈灾慈善的情怀。</p> <h3>一、走进故居</h3><div>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是明代北京城内的一条老胡同。距今580年。1969年才更名为今天的名字——北京西城区新文化街。 </div><div> 此府是顺治年间所建。原占地面积不大,平面布局与王府规制尚符。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民国后最后一代克王曼森将府售给了熊希龄为住宅,现后寝两山墙角柱石上尚存熊希龄和夫人朱其慧将财产交由北京救济会的刻字内容。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div> <h3> 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h3><div> 克勤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div><div> 清室覆亡后,府邸的产权归属熊希龄后,21世纪初,克勤郡王府修葺一新,恢复昔日风貌。</div> <h3> 熊希龄从1912年住进克勤郡王府到1920年香山慈幼院成立,这八年是民国初年,社会政坛最混乱时期,自然熊希龄也被裹挟其中。然而内忧外患黑暗的现实,封建军阀腐朽专制和穷兵黩武,理想与现实强烈反差,他越来越感到失望,陷入极度痛苦之中。既然无力兼济天下,只能选择洁身而退。他决心去做自己能做的,愿意做的,黎民百姓需要的事情。</h3><h3> 抗战时期,老院长的府邸就是学生的避难所。</h3> <h3>二、缅怀事迹</h3><div> 熊希龄众所周知的一大壮举便是建立了香山慈幼院(现在的北京实验学校)。</div><div> 香山慈幼院从1919年破土动工建设到1920年正式开园,以及不断壮大,其规模已经发展成一个总院,五个分院;总院是香山慈幼院;分院包括萌养院(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师范和职业教育等几个分支。</div> <h3> 另外,熊希龄发布《香山慈幼院院长通告》。他提出:“国难临头,已及眉睫……国若能救,虽死亦荣……余虽六十老翁,此心不甘亡虏,一息苟存,誓当奋斗”。在熊希龄的组织领导下,香山慈幼院组成了200人的义勇军,开赴上海战区,女生则加入红十字救护队,前往战区医院帮助工作。</h3><div>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熊希龄又携长女熊芷和部分师生,组成救护队亲往长城古北口前线救护伤员。</div><div> 这些事情格外令人瞩目。</div><div> 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在香港逝世,享年69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1992年在政府的支持和校友的帮助下,熊先生的骨灰被迁回北京香山。</div> <h3> 熊希龄为慈幼教育倾注了全部家产。</h3><div> 1932年,熊希龄将全部家财包括北京新文化街53号自己的住所裸捐给“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社”。</div><div>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62岁的熊希龄目睹日军占辽沈,略吉黑,攻锦州,“亡国险象,一时齐现”,他不甘当亡虏,决心与全国人民一道共赴国难,乃于同年11月,在香山北辛村熊家墓园夫人(朱其慧)墓旁,为自己修了生圹;“一·二八”战起,熊希龄又自撰了墓志铭,曰:</div><div>……今当国难,巢覆榱崩,若不舍己,何以救群?誓身许国,遑计死生,或裹马革,即瘗此茔,随队而化,了此尘因。我不我执,轮回不轮。</div> <h3> “熊希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旧中国奋斗了半个世纪。他的一生是忠于慈善教育事业的一生,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一生。”——对熊希龄的历史功绩充分肯定。</h3><div> 从湖南神童到国务总理,从维新变法到抗日救亡,熊希龄无疑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毛泽东曾评价他: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div> <h3>三、传承发展</h3><div> 香山慈幼院与普通国民学校不同,推行“三合一”的教育体制: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慈幼院建立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免费教育培养的制度体系,办学经费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中外善士及各机关团体的捐款。</div> <h3> 熊希龄在办理香山慈幼院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慈善教育思想,即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其本质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他把香山慈幼院当作是对现行不合理教育制度的一种补充,极尽自己的能力,让贫困的孩子享受到当时最新式最先进的教育。</h3> <h3> 北京实验学校现任校长曾军良传承发展老院长的教育思想,创设魅力教学的先进模式。其思想理念可以概括如下:</h3><div> 文化是教育存在的标志,教育本质的反映,教育传统的体现,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流淌在师生心中的一股清泉”。要增加文化自信,提升文化气质,提高文化品位。斯普朗格曾说“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龙应台曾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div> <h3> 教育要努力传承中华文化,要开展中华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每日生活中,让中华文化的脉搏永续跳动,让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有效传承,让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繁衍不息、生长发育。学校的优秀历史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之本,要挖掘、梳理、并积极传承,让优秀历史文化后继有人、一脉相承、创新发展。要努力创建学校新文化,要与这个时代相呼应,提升现代文化感,要创建梦的文化,要让个人的梦、学校的梦、教育的梦融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h3> <h3>美篇照片的容量大,文字信息多,内容尊重历史。在此真诚地感谢多位老师提供照片以及张锡骏校友整理的部分导游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