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h3><h3>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灌溉取水工程型式。在新疆一些冲积扇地形地区,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很强,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渗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较深。为了将渗入地下的水分引出,供平原地区灌溉,开挖井渠是比较方便的。而井渠技术已在龙首渠的施工中应用,新疆劳动人民大约吸引了井渠法的施工经验,并将它引用到新的地理条件下,创造出新型的灌溉工程型式。</h3><h3><br /></h3><h3><br /></h3> <h3>由吐鲁番向东去鄯善的路段中,有百多公里蜿蜓起伏的红色山峰,这就是《西游记》中大名鼎鼎的火焰山。火焰山,古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是吐鲁番最出名的景点。</h3><h3>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山体雄浑曲折,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山上寸草不生,飞鸟匿踪,基岩裸露,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h3><h3> 到了火焰山下,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本来想近距离接触一下,实在是太热了,拍张照片走人,多停一会,都怕化了😄😄</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