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武当山,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古往今来,八百里武当吸引了许多许多人的目光,它厚重的历史,使我常常敬仰它:在摄影家的镜头里、在记录片的画面中、在画家的作品里。四月的春天,在一个下着雨刮着大风的日子里,我们终于走近武当山,直面这座充满仙气的大山,去感受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h3> <h3>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资料来源显示,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明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h3> <h3>这次我们分二次进山看几个主要景点,包括:太子坡、紫霄宫、南岩宫、金顶。</h3> <h3>武当山有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和武当山的山水紧紧融合在一起,每一个景里都可以听到真武修炼的故事……</h3><h3><br /></h3><h3><br /></h3> <h3>这是真武大帝,照片来自网络。</h3> <h3>传说来源于道经,相传天的西头有个净乐国,真武是净乐国的太子,他从小聪慧,可他偏偏不肯继承王位,到处求师学道,想要成仙升天。国王和皇后都曾百般劝阻,可他怎么也不听,执意走自己选定的道儿。</h3><h3>太子十五岁时离开了娇养他的父母,舍弃了优厚的皇家生活,孤身一人乘舟渡海,来到了武当山。</h3><h3>皇后舍不得儿子离开,一路追赶,一直追到武当山的山坡上,眼看太子就在对面,她就大声喊:"儿呀,快转来!"喊了十八声,却下了十八步。太子在对面连应了十八声,却连上了十八步,不让母亲追上他。这地方就是现在的"太子坡"和"上下十八盘"。</h3> <h3>走上太子坡首先要走过这个桥,它叫复真桥。相传真武在苦修几年仍未成仙后,后悔当初来武当山,他走出大山想回皇宫,后在乌鸦神的引导下他决心重回武当山继续修炼,他穿过这个桥被命名为"复真桥",从此真武再也没有离开武当山直到修炼成仙。</h3> <h3>太子坡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的。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利用自然山形地势,构造出"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四大独特景观。</h3> <h3>走过复真桥,我们沿着斜坡要走162个青石板的台阶,在台阶两旁全是桂花树,十月桂花开了,那时的太子坡,空气中充满着桂花的幽香,沁人心扉,那才真正是"十里桂花香"之景。走完台阶,太子坡就在你的面前出现了。</h3> <h3>这是九曲黄河墙。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建起的夹道墙,红色的墙配以绿色琉璃瓦顶,蜿蜒曲折、波浪起伏,犹如两条巨龙盘旋飞腾,无论从什么角度欣赏,都给人以美感,在夹道墙里慢慢地行走,看不到周围的一切,天地是净化的,心灵是宁静的。</h3> <h3>进了二道山门可以看到右侧是明代攒尖式砖雕焚香炉,造型玲珑精巧,是武当山唯一的一座攒尖式砖雕焚香炉。在焚香炉前建有祈福坛,游客信士来到这里,均要在此烧香焚表,以求好运。</h3> <h3>高大的照壁与宫墙连为一体,照壁上悬有"福"、"禄"、"寿"三个大字,在这里留个影,祈愿"福禄寿"。</h3> <h3>这是滴泪池,皇后见再也追不上真武了,恸哭不止,泪如雨下,竟在地下冲了个大坑。后来,人们就在这里修了个"滴泪池"。</h3><h3><br /></h3> <h3>这是复真观。复真观之名由来,是真武太子曾因修炼意志不坚,欲返下山,途遇紫气元君用"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点化,复又上山修炼而得名。</h3> <h3>复真观大殿,又名"祖师殿",大殿前的匾额上赫然写着"云岩初步"四个大字,说明这里是太子入武当修真的初始地,具有仙山意境,远观太子坡犹如云外清都。这里香火旺盛,灵气十足,</h3><h3>大殿内供奉真武神像和侍从金童玉女。更值得一说的是,这一组巨大的塑像为武当山全山最大的彩绘木雕像,历600年,仍灿美如新。</h3> <h3>又进入一道山门,豁然显出一宽阔院落,漫步走进,只见小院重叠、幽静雅适,前有依岩而建的"五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h3> <h3>这是五云楼。五云楼造在悬崖上,是武当山最高的木建筑结构。五云楼五层楼翼角有一根主体立柱最上方,十二根梁枋穿凿在上,交叉迭搁,原来五云楼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斜坡。如果开挖山体或者填平斜坡,都不符合"其山本身,分毫不修动"的原则。经过反复测量和勾画,施工人员想出一柱十二樑的方法,古代的工匠真是了不起啊!</h3> <h3>这是藏经楼。</h3> <h3>太子读书殿为太子坡最高处的建筑,走到太子读书的小楼要转三个弯,走很多个石阶,殿内供真武童年塑像,殿前有观景廊,这里是眺望金顶的绝佳方位,在云雾中可感受一下"人从天上回"的意境。千百年来,香火旺盛的"太子读书殿"寄托了朝拜者内心的渴望,石阶两旁的栏杆上系有许多红色的绸带,表示求佛者的心愿。那天我抬头遥望太子读书殿时,恰逢周边无一人,我静静地站立着,想象着感受着太子苦修的日日夜夜。</h3> <h3>这是1931年红三军八师政治部在此办公留下的标语,此标语是实行土地革命的见证。</h3> <h3>坐车离开太子坡去紫霄宫。紫霄宫坐落在武当山的主峰天柱峰东北的展旗峰下,是武当山保存完好的道家宫官之一,紫霄宫依山而建,站在正门你能感受紫霄宫的恢宏,感受到超大的气场。</h3><br /><h3>1932年,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司令部所在地,贺龙元帅曾居此。</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这是在紫霄宫大门口的水池里看到的龟蛇合体像。那蛇缠绕着龟身,蜿蜒向上,蛇首向前俯视龟首。龟则匍伏在下,四肢支撑,龟尾外伸,龟首伸展在外,回首向上,与下俯的蛇首对视,十分精致。</h3><h3>武当山有许多龟蛇像,龟蛇指的就是玄武,即真武大帝。民间传说,魔王化身龟蛇被收伏后,成为真武大帝麾下的二员神将,这样就把帝神和魔王合而为一了。 </h3> <h3>紫霄宫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h3> <h3>道人在紫霄宫的过道上行走。</h3> <h3>史书记载:武当山有12座气势恢弘的御碑亭,存放者12座赑屃驮御碑,俗称"龟驮碑",其实赑屃不叫"龟",而是"赑屃"或"负屃",为古代神话"龙生九子不成龙"中的第八子,善负重,皇帝以之作碑趺,象征江山稳固。这几座赑屃雕刻精细,造型逼真,其甲壳、肌肉有明显不同的质感,腿脚有用劲负重之神态,尾卷一盘,呈使劲承受高大的御碑之状,形体完美,是国内外罕见的石雕艺术品,极为珍贵。</h3><h3><br /></h3> <h3>这是御碑亭。从侧面看确实气势恢宏。</h3> <h3>这是紫霄宫内的龟驮碑。</h3> <h3>雨下的有点大,阿李说,朝上走是父母殿,上吗?有点累,还是要上!孝敬父母可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内容。</h3> <h3>这是父母殿。武当道教的宗旨是:忠于国家,孝敬父母。故各宫殿内都有父母殿,供奉皇帝、父亲、母亲、宫亲。</h3> <h3>父母殿的门板上金粉随着岁月大多已经飘落,看上去有点衰败。</h3> <h3>在父母殿的墙壁上又一次看到龙和龟的雕塑。</h3> <h3>父母殿前的香炉面对紫霄殿屋顶,屋顶全部用孔雀蓝琉璃瓦片,屋脊以黄、绿两色为主镂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我特别喜欢这部分的装饰,在雨中细细端详,雨水冲刷下的紫霄殿屋顶色彩分外鲜艳。</h3> <h3>屋脊由六条三彩琉璃飞龙组成,中间有一宝瓶,闪闪发光。因为宝瓶沉重高大,由四根铁索牵制,铁索的另一头系在四个儿童手中。我在雨中没有看出四个儿童,后查资料再看照片发现真有一个宝瓶和四个儿童,非常精致。</h3> <h3>从这个角度看紫霄殿的屋顶,苍茫天地、孔雀蓝的琉璃瓦片,飞檐凌空、青石栏杆,好有气势!此时此地你会想到千年武当的建造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积着历代工匠的技术和智慧,感恩他们留给了后代如此壮丽华美的建筑。</h3> <h3>离开父母殿往下走,边走边回头再看紫霄殿,边走边感觉着空间中的禅意,有点肃穆,有点庄严。</h3> <h3>这是紫霄宫石阶的一旁接缘竖的石碑。</h3> <h3>这是水池,在武当山各宫官都建有水池,《道德经》中说"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池蕴含了道家的最高理想。上善若水,水向低处流,洗涤污浊,澄清自己,滋润万物而不争,水能包容一切,符合道教的意境。这是"上善池"。</h3> <h3>从紫霄宫走下来石阶已经非常滑,春雨绵绵不息,转眼又刮起大风,雨趁势大了起来,风雨交加,依靠拐杖和老公的帮助我才克服恐高症,慢慢地一步步下山,衣服、围巾、背包都被打湿了,我全然不顾,只是紧紧抱着手机,因为我还得拍照我还要去南岩宫。</h3> <h3>大巴车载着我们一路向前,许多朋友都因风雨太大决定不上南岩宫了,老公态度坚决,他说他就是为了武当山才参加这次旅游的,都说南岩宫是武当山最美的"绝壁故宫",我已经在它的面前,岂能不上去一睹芳容?已经很累了,硬撑吧!</h3><h3><br /></h3><h3>远远望去,上山的路很陡,栈道镶嵌在山的石岩中若隐若现。</h3> <h3>南岩宫里的"龟驮碑"。旁边又见一水池。</h3> <h3>南岩,又名紫霄岩,峰岭奇峭,林木苍翠,上接碧霄,下临绝涧,是武当山36岩中最美的一处。</h3><h3>武当是皇帝的家庙,更是真武大帝的道场,真武隐居武当秘修42载,一朝得道,飞身崖一跃而飞升,羽化登仙,南岩是羽化飞升圣地,缘于南岩下面的飞升崖,遗憾的是那天我们登上南岩宫时天气雨蒙蒙,云雾缭绕看不出飞升崖。</h3><h3><br /></h3> <h3>沿着青石板石阶一步步前行,一边是山的峭壁一边是山涧,深不可测,盘山路上抬头看到岩石壁上的石碑,是康熙年间的。</h3> <h3>走的累了,在这儿停留一下,看到一排排的祈愿树,红色的绸带里含有祈愿者无数美好的愿望。</h3> <h3>走过祈愿树就看见一块突出的岩石在头顶上,我们走的栈道就是在山体上凿出来的。很险!</h3> <h3>走着走着回头一看,一块大岩石从天而降,如此的栈道顺应自然,一点不破坏山体本来的结构,真是绝妙!</h3> <h3>岩石上的宫官比比皆是。</h3> <h3>走一段看看风景,建造南岩宫的工匠们巧借地势,依山傍岩,有的宫殿镶嵌在岩石中,有的在青山怀抱里,有的在山的转弯处,有的在岩石之上……所有的建筑和周围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真是妙不可言,南岩宫果然是36岩中最美的宫殿,非常喜欢非常欣赏南岩宫。</h3><h3><br /></h3> <h3>网上下载的照片。</h3> <h3>网上下载的照片。</h3> <h3>岩石上的故宫太美了,留个影吧!让我永远记得你。</h3> <h3>很快到顶了,雾越来越大,云雾弥漫笼罩着武当山,远眺不见青山也不见宫殿,人被云雾簇拥,就像在仙山琼阁里。</h3> <h3>老公一脸严肃面朝玄帝殿,很虔诚的样子。天暗下来了,我按下快门,记录登南岩宫的每一个镜头。</h3> <h3>从这里看玄帝殿可以感到它的恢宏它的极尊,"北修故宫,南修武当",武当和故宫同样极尊。</h3> <h3>南岩宫被打破了以往的宁静,在狭小的栈道里到处是人,每走一步都会和别人擦肩或相碰,在充满禅意的仙山上,看到如此情景会很遗憾,我也顾不上了,赶快留个影,即使和那么多不认识的人同框。</h3> <h3>还没进两仪殿的门,便见到门外左侧崖壁前有一平台,平台上立着一块石碑,刻着红色的"南岩"两个大字,旁边刻有"独对丹峰"四个字。</h3> <h3>从这里往上走就到南岩宫的两仪殿,两仪殿只有旁门,没有正门。进殿来观看,这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的父母和众多的道教神仙像。</h3> <h3>两仪殿前就是有名的龙头香。龙头香是万寿宫外面绝崖旁的一座雕龙石梁,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雕一香炉,曰龙首石,历来被人们习惯叫作龙头香。</h3><h3><br /></h3><h3><br /></h3> <h3>放大看龙首石上清楚地雕刻有两条龙,这是古代工匠在一座伸出悬崖的石雕上采用多种手法凿刻的浑为一体的两条龙,难以想象悬在半空中雕刻的龙是如此栩栩如生。</h3><h3><br /></h3> <h3>老公在天乙宫请了香,受香前双手在檀香上正反熏蒸后(管理者打开了龙头香焚香炉的门,)虔诚地在龙头香处朝天柱峰金顶方向焚香,祈求安康。我则认真地拍下了烧香的过程。</h3> <h3>这是王栋把手机伸出窗外才能拍到这个镜头。非常感谢拍下了这一珍贵的镜头。</h3> <h3>过去香客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觐见武当,必冒生命危险去烧龙头香,坠岩而亡者不计其数。清康熙年间禁烧龙头香,并设栏门加锁,立碑告诫。</h3> <h3>天乙真庆宫确实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绝世之作。这座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嵌入悬崖绝壁上的石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它的零部件全部是用青石雕凿成构件,然后榫卯拼装而成。整个石殿设计精确,刻工精细,又建于悬崖之上,其工程之大,难度之高,超乎人们的想象,历经27年才建造完成,令人惊叹!</h3><h3><br /></h3> <h3>沿着通道一直走来到南岩宫的顶段可见两仪殿的外墙,我们其实就在绝壁上。真是完美的"绝壁故宫",山体和宫殿如此巧妙地融合一体,太完美了!</h3> <h3>下山了,从这个角度俯视脚下,绝涧千丈,深不可测,远处云雾缭绕,青山时隐时现,好像置于仙山琼阁之中。</h3> <h3>下山时已经比较晚了,游客大大减少,可以轻松地拍这个景。</h3> <h3>在石栏旁穿过云雾往下看,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太极湖。</h3> <h3>在"福康宁"处留个影,祈福!</h3> <h3>下山原路返回,还是往下走又往上爬,上上下下不知多少回,阿李和阿栋始终和我们为伍,一起走走停停,真的我双腿已经颤抖,不敢下山,每走一步都是沉重的,阿李回头拍下了我们俩下山的狼狈样。</h3> <h3>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我们一起坚持走完了下山的路,衣服、鞋子、头发都已湿了,可是我们的心是满足的。</h3><h3>太子坡、紫霄宫、南岩宫这段累并快乐着的游程结束了,明天我们将上金顶。</h3> <h3>这是王栋和阿李,感谢他们一路和我们为伍,在风雨交加时还为我们拍摄了许多照片。</h3><h3>本篇许多照片由老公郝宇春拍摄,文字经郝宇春修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