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伴随着协会梨花谷,中华寺的集体采风创作活动的圆满成功,二组2018春季采风活动也划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h3><h3> 这一季二组影友们或集体,或结伴或单独在这希望的季节里创作出大量佳作。收集整理成美篇,发给大家分享留作纪念。</h3> <h3>作者 朱玉</h3><h3> 春季采风突出一个“春"字,拍出万物复苏,蓬勃向上的气氛,给人们以美好的向往。</h3><h3>摄影人的每一张图片都是作者感观世界的倾情浓缩,前一张运用侧逆光来丰富画面光影,刻画出梨花盛开春意盎然的小山村。后一张熟练运用景深,表现了中华寺的一个代表性的侧面。</h3> <h3>作者 冰 心</h3><h3> 春季拍摄题材很广,可以拍花草,景物,天气等。而作者独出心裁拍摄春天里人们在大自然中拥抱春天的状态。第一张是顾老师在室外授课身体力行的状态,构图大胆,表情生动,是一幅成功的抓拍。后一张略显平常,若人物后期提亮,整体表现力就能好一些</h3> <h3>作者 大 山</h3><h3> 好的作品总是令人眼前一亮,近一年多来作者虚心好学,刻苦实践。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修图都有了令人刮目的进步。</h3><h3> 前一张虽然拍的是静态的石雕像,但作者构图抓取了最有丰富表情的局部,并以拉曝手段着力表现,画面动感十足妙趣横生,很有温度。第二幅环境人像构图经典,色彩搭配得当,人物安排的位置起到了均衡画面的作用。后一张构图,景深,色调控制的很好,后期也很到位。</h3> <h3>作者 二度眩晕</h3><h3> 我们多在春季拍花,桃花,杏花,梨花各种花朵不一而足。但拍摄出让人驻目的片子,还是要动脑子,体现自己的想法的。</h3><h3>摄影创作不是机械地复制客观世界,而是在作品中表达出強烈的主观情绪。第一张只是摄取万花丛中那么一枝,大光圈突出主体,而背景又选择了与主体形态相符合的深色背景,配合大面积留白,主体自然就突出了。</h3><h3> 后一张是很不错的环境人像,各种元素搭配得位。时间,地点交待十分清楚,人物形态富有变化</h3><h3> 若第一张照片留白处能够再添加点淡淡的色彩,也许表现力会更丰富。</h3> <h3>作者 燕子</h3><h3> 两幅作品各有特点,但共性都是着力表现春意盎然的季节景物景色。</h3><h3> 前者运用多曝,手法熟练,色调新颖。可以再提亮些,</h3><h3> 后者构图很有层次,人物出现盘活了整个画面,也就具有了意境,引发读者联想…</h3><h3> 只是画面中两个大光斑显得太突兀,可能光圈开大了。</h3> <h3>作者 春雪</h3><h3> 一花一世界,一朵花在不同的摄影师眼里是各异的。因此我们拍摄春季花朵总是“花开千万朵,我只表一枝”,作者构图简洁,精炼。运用大光圈,暗背景把梨花洁白清纯的品质很好表现岀来了。 试试纵向拍摄,你会发现惊奇的。</h3><h3>而前一张很有层次,构图详略得当 ,线条与调子配合很有形式感。</h3><h3> </h3><h3><br></h3> <h3>作者 刘 宁</h3><h3> 春天在摄影师眼里总是美好的。</h3><h3> 刘宁的三幅春天作品无论从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是非常完美的。《雾里看花》若隐若现。《匆匆那年》在春天桃花的疏密掩映中,虽然表现的是主体背影,但却能引起我们读者丰富的联想…。《落日桃花》很有创意,作者巧妙地利用错位拍摄把落日与一朵桃花拍摄到一起,画面十分漂亮。后期再深入处理一下,提升一下色彩的明度空间。</h3><h3> </h3><h3><br></h3> <h3>作者 韩晓梅</h3><h3> 诗言志, 景寄情。</h3><h3> 春天的景色总是在诗人的笔下满怀激情,春天总是给人以希望。于是摄影人纷纷用镜头讴歌,用光影造势。但大多都去表现花草,人物拥抱春天之类,很少有人去拍摄全景。</h3><h3> 虽然春天是给人以美好的希望,但是万物刚复苏,赏心并不悦目。</h3><h3> 能把春天拍摄的这么美,画意盎然,足见作者的前期拍摄及后期制作之功力。</h3> <h3>作者 王明德</h3><h3> 三幅作品,不同风格。</h3><h3> 看得出作者感悟春天,拥抱大自然的情怀。虽然拍摄的是自然小景,但很有画面感,景深控制的不错,后期也到位,不温不火。</h3><h3> 值得称道的是画意桃花作品,构图大胆,角度刁钻,后期用大泼墨国画形式着力渲染,就有了这幅画意十足的好作品。</h3> <h3>作者 翟长安</h3><h3> 年年拍花求不同,不断创新探索中。</h3><h3> 作者每年拍摄的春花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第一幅作者利用夜间,采用多曝方式拍摄出与众不同的梨花。第三幅在梨花疏影中高机位拍摄出三三两两的游人,使整个画面就有了生气,看来作者是很懂得构图之道。</h3><h3> 第二幅中华寺多曝作品大气磅礴,很有视觉冲击力。</h3><h3><br></h3> <h3>作者 赵耀今</h3><h3> 两幅作品,一点一面。</h3><h3> 作品拍摄很有感情色彩,前幅浓郁色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图中一花一芽如同青春少女倩影。</h3><h3> 后一幅大场景表现出杏花盛放之后的陨落。有一种怜春,惜春,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引发出无限联想。</h3><h3> 用心拍摄的佳作。</h3> <h3>作者 戴 华</h3><h3> 两幅作品,不同风格。</h3><h3> 方寸之间却能体现作者创作热情。一幅中华寺,运用侧光有助于表现主体的立体感,构图非常好,画面均衡。</h3><h3> 第二幅梨花,作者试图去拍摄梨树反射在砖墙上的光影,从而追求一种一虚一实的效果。想法是好的,但是主体不突出,收进来的元素过多,可以经过裁剪二次构图改善一下。</h3> <h3>这是修改后的效果</h3> <h3>作者 曾庆光</h3><h3>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要数宋人 叶绍翁那首《游园不值》_“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滿園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h3><h3>作者巧妙借用古诗句来为自己的作品命题,为自己的作品增色不少。当然作品的前期构图,拍摄和后期的色调处理,题字都很棒。</h3><h3> 作者文学修养很深厚,这将有助于今后的摄影创作,我们期待作者更多的的佳作出世。</h3> <h3>作者 李中娅</h3><h3> 三张作品题目依次为《窗外梨花香正浓》,《犹有花枝俏》,《梨花谷晨曦》</h3><h3>首先第一幅作品构思巧妙,借助于窗户的框式构图来表现主体,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要注意角度及取舍。第二幅应该是一幅多曝作品,这是作者一次有益的尝试。题目与画面也很贴切,环境交待很清楚,如果花与背景在拍摄时采用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手法,就会使得这张作品更加夺目。第三幅逆光拍摄的《梨花谷晨曦》层次感相当分明。</h3> <h3>作者 陈厚仁</h3><h3> 这次二组的美篇作业搜集,除了协会采风活动拍摄,还有影友们自行拍摄的有关春天的充满个性的作品。</h3><h3> 作者这三张作品虽然拍摄的是局部,但足以使读者想象到春满人间。</h3><h3> 后期制作采用中国风边框装饰是作品中一大亮点。</h3> <h3>作者 赵春茹</h3><h3> 一度春光,两幅佳作。</h3><h3>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两幅环境人像。从构图到取景看得出作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采用侧光拍摄,使树木花朵层次丰富很立体。且景深控制不错,画面有纵深感。</h3><h3> 人物形态各异,抓拍自然,服饰与环境比较协调。</h3><h3><br></h3><h3><br></h3> <h3>作者 池沟贤良</h3><h3> 春季的梨花,相对桃花,杏花来讲拍摄起来不好表现。原因是花朵比较单调,许多影友拍的梨花索然无味。而作者作品选取了与花朵角度垂直,且是一丛,不是一朶。运用大光圈,侧光拍摄,压暗背景。这样主体自然就突出了,而且角度新颖。后一幅风光逆光拍摄,前景的梨花逆光光影很好地体现了作品中的层次,只是天空拍少了,算是一点遗憾吧。</h3> <h3>作者 刘 延</h3><h3> 三张作品非常夺目,后期也很好很有文艺范。</h3><h3> 同样是拍花,但每一个人的感受,情绪,情怀不同拍出的作品也不一样,每张作品都会带有作者强烈的情感,。作者在第一幅中,拍摄大光圈压暗背景,后期试图做成梨花带雨那种风格,这种探索精神可嘉。</h3><h3>后一幅大胆创意,后期制作相当漂亮,老树新枝,远处天空的鸟群,一切都那么合谐。背景色选择了十分明快的桔黄色,佳作!</h3><h3><br></h3> <h3>作者 夏德伟</h3><h3>梨花,杏花两幅作品很有特点,首先梨花选择不是一朵,而是一丛。相机焦平面与花朵平面垂直,而不是平行。运用大光圈压暗背景,侧光拍摄,这样花朵的影调就丰富了。</h3><h3>另一幅杏花选取一枝含苞待放,充满了勃勃生机。 风光照前景映山红不仅丰富了画面层次,而且使画面有了亮点。</h3><h3><br></h3> <h3>本 期 亮 点 作 品</h3> <h3>后记,</h3><h3> 二组春季花季采风创作活动到现在已告一段落,本期共有19位影友交来作品。从目前交上来的作品来看,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照比去年同期都有很大的提高,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h3><h3> 编辑的过程,也是个学习的过程。每一张作品都有闪光点,都要认真地看。力求我的解读能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力求点评能够客观公正。但本人水平所限根本做不到这一点。这方面的话不必多说,望朋友们理解。</h3><h3> 我们这个摄影组其实就是大家凑在一起,共同的兴趣玩在一起。采风回来上交作业,编个美篇留作纪念,怎么说也是一段走过的历程。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海涵</h3><h3> 如果我们都抱着愉快心态来玩,我们就会收获更多的快乐,我们会越走越远。</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