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磻溪,这是一个温润而灵动的名字。 磻溪,这是一个风光秀美而积淀厚重的村庄。 磻溪,这是一个钟灵毓秀而人才辈出的地方。这是一个身可休憩而心可安放的家园。</h3> <h3> 我数过磻溪而不轻易驻足惊扰,就是因为这里不同他处,只瞥一眼难窥其貌。到这里,要有充裕的时间,要有闲适的心情,最好要有一定的攻略。</h3> <h3> "五一"小假,这里是短途游的不二之选。过溪潭镇区,右拐进入磻溪流域,一路溪流相迎,橙桔相伴,更有新清空气相拥,远峰近岭绵延相护,尽可慢悠悠地走,慢悠悠地看。</h3> <h3> 到磻溪,不急进村,先从村口路边小广场下到溪边,看一眼烧烤露宿营场,再走过长长的丁步琴桥,沿对岸慢步栈道走去,从溪水倒映里感受一回亲水人家的静美,从拱桥叠流中领略一番"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h3> <h3> 到磻溪,古民居不能不看,而"节孝府”是定然不能错过的。据说,这座古宅已有150多年历史,是座三进透的大宅院,占地3亩多。远看,砖墙高耸,屋脊飞翘,"马头"轩昂,对比周边房子,格外醒目。</h3> <h3> 围墙外门,造型奢华典雅,上塑“慧目垂光”四字,庄重古朴,意示宅院主人韬光养晦,独具慧眼,洞察世事的品位与追求。</h3><div> 进入大门,便是一个小门厅,迎面是一道紧闭的大门(侧门),边上还有道小拱门,门内是一小间,应是旧时门房。右转身,是宽大的通道,正对面青砖墙上有个底圆衬白的黑色“福”字,靠右边照墙上,有个底方衬白的黑色“寿”字。经点拨,"寿"字当中还隐藏“万年长生大寿”6个字,可谓匠心独运。有人说这“一圆一方”是这家先人为人处事之准则,我则认为这是宅主“福正圆,寿方长"的美好寄托。</div> <h3><font color="#010101">"寿"字正对面便是内门门楼,造型做工十分考究,当年可谓富丽皇堂,光彩照人。此门楼与众不同之处,里外有两个灰雕门额。外者题有“节孝”二字,两字中间还有一对戏珠双龙托举一个刻有“圣旨”二字的牌子。匾额上首隐约可见“光绪”题款。 据说,“节孝府”外头有条通往穆阳一带的古官道,古时文官武将路过此宅,见此刻有“圣旨”匾额时,都会主动落轿下马,否则就是“欺君之罪”。而且那些朝廷命官也不能随便进府拿人,既使有人犯了不可饶恕罪行,也请出府后方可捆绑上枷,可见此宅先人之尊贵。</font></h3> <h3> 内者题有"惠风和畅"四字,由于内凹盈尺,免遭雨淋日曝,虽百余年而形色未改。此四字亦充分展现了昔日宅院主人享受尊宠,志得意满,如沐春风的美好心态。</h3> <h3> "福"字左侧有一门,门内一露天空间,内有一古井,幽幽然深不见底,供一家用水与防火之需。井后又有门,门内疑似门房,与其犄角相对的是另一道小门,可达街上。</h3> <h3> 折身迈上三级台阶,便进得门厅,天井,回廊、厢房、厅堂一览无余。最吸引人的要算厅堂上方的围匾与匾额。围匾是用竹篾编成,挂于廊前,用以遮挡阳光与雨花,是少数极其富有而讲究人家才有用到。其上编有福禄寿喜四个篆字,工艺精巧,堪称精品。因是竹编器物,经上百岁而完好者,实为难得之物,建议善加维护。</h3><h3> 两面匾额上面分别雕饰着“淑德流芳”和“有梁孟风”四个大字,华美高贵,和门楼的“节孝”二字一样,显然都是为了旌表这座大宅门里的女主人的。</h3> <h3> 回看门厅,门额上"坤峰拱秀”赫然在目,两旁画池诗句门酣畅淋漓。门楼屋脊的内侧是组“九世同居”的灰塑,工艺极为精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h3> <h3><font color="#010101"> 走进宅院,不管是前厅、后堂、后厅、回廊、厢房,目之所及,门窗上均有精美的木艺雕刻,且以“镂空”工艺为主,颇具难度。这些雕刻除了中国结、花鸟图案外,还刻有诸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木兰从军”、“八仙过海”等经典故事和民间传说。</font></h3> <h3> 虽年代久远,屡遭盗徒屑小的偷窃损毁,但存留下来的雕刻都十分精美,尤其人物动作神态生动形象传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是生活中传统工艺中,行走在由传统文学营造的气场里。</h3> <h3> 大宅院不但规模恢弘,工艺精巧,而且设计独特。据说是,正房的板壁都是夹层的,外头看是木板墙壁,实际中间是砖砌的,不仅冬暖夏凉,还可以防火隔音,可谓独具匠心。</h3><h3> 类似这样富有特色的古民居,磻溪村还有二三十座,向人们昭示着这个村落曾经的富有与辉煌。</h3> <h3>(这是后厅与其上的阁楼)</h3> <h3>(这是后天井与后堂)</h3> <h3> 走在溪边的古道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这里作为宁德(蕉城)、周宁、福安三县的交通要道曾经的繁华与热闹,还能遭遇一处了不起的旧居一一革命老妈妈潘玉球旧居。</h3> <h3> 看过"节孝府”再看其他宅子,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山”的感觉,但到磻溪就得到潘妈妈门前走一走、站一站,在心里点上一炷心香,念念革命先烈的好,念念幸福生活来之不易!</h3> <h3> 到磻溪,还有一处不得不去!那便是左联作家刘宗璜的故居,此宅之前当过生产队队都,门额及两旁画池上隐约写着"农业学大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字。我尤喜欢后八个字,其暗合先生的格局。我从网络上转载了一篇写先生的文章《历尽劫波正气在》附后,请读读吧,从中你定能读出他的聪颖与才情,读出他的激情与热忱,读出他的沧桑与坎坷,读出他的磊落与耿介,也读出作为家乡人对他的钦佩与感念,读出对磻溪的景仰与敬畏!</h3> <h3>(延伸线路:顺道到西安,过秋岭,登纱帽岩,攀一线天,一览穆阳三镇风光)</h3> <h3> 拓展阅读:革命老妈妈潘玉球</h3><h3> 潘玉球,乳名九妹,女,福安溪潭乡洋头村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因家贫,未及成年就抱送磻溪刘家作童养媳。</h3><div> 玉球生有3男3女。长子刘泽民在她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工作。不久,其夫墨林、其子泽民在马立峰、詹如柏、叶飞等革命领导人的引导下先后加入共产党。在当地开展“五抗”斗争,组织农民赤卫队。玉球全力支持他们为革命工作,遇上革命同志到家里开会,她不仅热情招待,主动站岗放哨。还担任秘密交通员,把信缝在衣裳里送往指定地点。磻溪村位于宁德、周宁、福安交通要道上,往来革命同志络绎不绝,人多时,一天得接待20多人,为他们安排吃住,换洗、缝补衣裳,异常忙碌。此间,叶飞、马立峰、詹如柏、施霖、颜阿兰、詹建忠等都是她家的常客,他们深为玉球的热情、机灵、能干所折服,亲切地称她为“革命妈妈”。</div><div> 民国23年(1934年)春,墨林不幸牺牲。隐蔽在瓜溪的玉球惊闻噩耗,悲痛欲绝,她含泪掩埋丈夫遗体,勉励儿子承继父志,坚持革命。两个月后,泽民又在交椅山主持会议时遭敌包围而牺牲,头颅被挂在城门示众。玉球悲愤交加,为了避敌追捕和报仇雪恨,她忍痛将两个女儿送人当童养媳,自己负起抚养不满周岁幼孙的重任。红军主力北上后,极为严重,玉球仍和闽东地下党组织保持联系,尽其交通员之职,一直坚持到福安解放。</div><div> 1951年,玉球当选为县人民代表;1952年出席县军烈属代表大会。1956年,福安专区第二次老区代表会议召开前夕,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到福安时,即前往看望玉球,会议期间,与其促膝谈心,追叙往事,亲切地安慰她,并同她合影留念。</div><div> 1978年12月15日,玉球逝世,享年86岁,时任交通部长的叶飞出国访问归来,即致唁电,文曰:“革命母亲潘玉球同志与世长辞,深表哀悼”。</div><div> (资料引自"山里来去”美篇,致谢)</div> <h3> 拓展阅读:历经劫波正气在</h3><div> ( 2015-09-19 )</div><div> 曾经有幸见到福安左联作家刘宗璜先生的照片:一张棱角分明的脸,目光中透着坚毅。脸上写着沧桑,亦写着耿介。照片背面“旧事都成流水恨,只赢骨相未曾更”的诗句,是先生亲笔题写的。这句诗,是作家本色的记录,亦是先生一生的写照。</div><div> 刘宗璜何许人</div><div> 刘宗璜,1915年11月9日出生,乳名瑞生。祖籍福安溪潭镇磻溪村,后迁居韩城后巷(今为中兴街)。从小聪明好学,在福安扆山初级中学读书时,少年宗璜就是同级的“高材生”,深得校长陈毓麒的赏识。1930年秋,刘宗璜考进上海光华大学附属高中部。年仅15岁的他只身前往赛岐乘船,辗转上海读书。</div><div> 1933年7月,时年18岁的刘宗璜高中部毕业便升入大学部深造。光华大学,是从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分裂出来的一所私立大学。校内进步学生运动十分活跃。其间,刘宗璜思想上逐渐倾向左联,成为进步学生运动中的骨干分子。他经常同大学期间的同学田间、周而复、马子华、蒲风、柳倩、陈紫秋等开展集会、游行等活动。1932年冬,加入“反帝同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欧阳弼、聂绀弩的引导下,加入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div><div> 无愧左联“小黑虎”</div><div> 1933年9月,刘宗璜加入中国共产党,受中共光大党支书的直接领导,加盟后继续参加光华大学“左联”和“社联”活动,并接替吴天任大夏大学“左联”小组负责人,先后发展周而复、洪道等参加“左联”组织。从此,刘宗璜经常来往于大西路和梵王渡之间,兼办沪西一工厂的工人夜校,给工人们讲解时事及语文基础知识。他负责编辑的《文学新辑》刊物发表了大量左联作家的作品,成为“左联”团结文学新人的一个阵地。随后,领导“无产阶级世界语者联盟”的筹建工作,赫然有名。</div><div> 这期间,他以白蓬、丁秋野、刘依林等笔名分别发表了一批不落窠臼的诗作……使当初青年如饮琼浆、如哺母汁,急切痛饮。“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闽东唯一的“左联”作家,刘宗璜文学创作的鼎盛期无疑是在上海期间。这时,他的诗歌、散文、杂文都取得了“不坠俗途”的成就,还翻译托尔斯泰的《长期的流放》等作品。白蓬笔触犀利的杂文《“杞人”的话》,成为闽籍作家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刘宗璜,这个名字让不少素未谋面的人感到“万幸吾生有君师,长恨君生不知我”。谈到早期被誉为左联“小黑虎”的白蓬,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上海的早晨》的作者周而复回忆说:“(他)和那些大作家相比,似乎也没有什么愧色。”</div><div> 1933年12月某日下半夜,刘宗璜因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和周而复、马子华等人一同被捕,转解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关押的地方,窗外就是秘密杀害左联作家柔石烈士的刑场。前方无尽的黑暗使人辗转反侧,但灵魂是一只鸟,在暗夜也念想自由地飞翔。1934年11月保释出狱后,刘宗璜仍坚持参加“左联”活动,给《动向》等刊物写稿。</div><div> 独辟蹊径笔杆抗日</div><div> 在学期间,先后经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沪淞抗战,全国抗日救亡热情高涨,刘宗璜愤恨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激于爱国热情,参加救亡运动,曾两度去南京请愿。1934年春返回福安家乡,先后在职业中学、三都中学、湖山小学任教,继续与“左联”联系,并担任周而复在上海创办的《文丛》刊物特约撰稿人。“七七事变”后,刘宗璜任福建省抗敌后援会福安分会秘书、宣传工作团团长,以民众教育馆为阵地主办《战鼓》三日刊,发动和组织各界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抗战爆发后,民众教育馆主要使命转向为抗战服务,逐渐地成为全县抗日救亡工作的宣传中枢,福安成为福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旗帜。</div><div> 1944年底,《南方日报》(闽东版)改组,刘宗璜任总编辑,利用地方新闻报纸唤醒民众抗战。1946年2月,在福安城关莲池头开办“新人书屋”。同年夏,刘宗璜又兼任了《新闽东日报》总编辑。9月,刘宗璜为首组织“南野文艺社”,每周在《新闽东日报》上出版一期综合性文艺作品“南野周刊”,由刘宗璜主编,刊址先设在龙江路米厂(今实验小学),后迁至“秋园诗社”(今师部)。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在《少年时代》回忆:“刘宗璜是我的前辈,也是我的熟人。他是福安有名的才子。……我知道他思想一向进步。那时他借给我看的有民主同盟办的《民主报》,还有《展望》、《观察》等。”</div><div> 纵观“左联作家”刘宗璜一生,数度入狱,历尽坎坷挫折;解放后又屡遭“运动”冲击含冤负屈。然而,正如《福安市志·概述》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卓午、郑楚云、刘宗璜相继在‘左’的错误影响下遭到错误批判,但仍然表现出对中国共产党和祖国的无比忠诚。”</div><div> 今年,是刘宗璜诞辰100周年,让人又涌起绵绵的缅怀思绪。如今,湖山山麓后巷刘宗璜故居里依然保存着刘宗璜的照片、字迹等,但令人惋惜的是,刘宗璜早期的许多作品都散佚各地。更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人对这些作品加以很好地收集整理。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对刘宗璜的深入研究能够填补闽东文化史上的一块空白。</div><div> (源自网络文章,致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