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何淑民老师和老伴刘玉珀院长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上世纪50年代同一批北师大的学子不远万里来到边远落后的新疆喀什,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青春年华。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他们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精神;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的引路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是喀什二中众多老师中优秀的典范。何老师虽然只教了我们一年多,却赢得了我们50年的尊重、50年的思念、50年的感恩,是我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好老师。</h3> <h3>这是一桢弥足珍贵的老照片,记载着当年喀什二中的教师队伍。冯登先校长、林正龙老师(北大毕业)外,刘玉珀、何淑民、张瑞兰、詹宗藩、李岳汉、王春年、夏树铨、王云瑞、毕槐林、张劲军等老师全都是北师大毕业的。这批老师风华正茂,支撑起二中教学的大梁。校舍的简陋、条件的艰苦,亦可略见一斑。</h3> <h3>林鸟啼青,树香邀醉,山色葱葱诱笔。新枝上,繁苞欲舒,万紫千红。2018年4月28日,受”喀什二中初六八届50年重聚筹备组”的委托,潘静敏、方然友、王力夫、赵继扬同学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通州,代表本届全体同学探望我们十分敬重的何淑民老师。<br></h3> <h3>这是筹备组2017年秋确定的走访各班老师的计划,探望何老师也是几位同学半年前就说好约定的。师生相见,其乐融融。一块竖起的大拇指,代表着我们喜出望外的心声。</h3> <h3>这是来自初六八的问候。一群平均年龄66岁的老学生,看望年近90、己有50年未曾相见的恩师。执手相看泪眼,心中感慨万端。</h3> <h3>来的虽只有几个人,可我们的身后有原班人马的四分之三。见不到熟知的学生,就让老师听听他(她)的声音吧。</h3> <h3>老师的声音还是那么朗朗动听。关切和问候,探询和应答,喜悦和笑声,那么温馨、那么感人。我们静静地听着,捕捉着熟悉的发声和笑容。</h3> <h3>何老师开心地笑了,笑得很灿烂。这对我们而言,真是莫大的慰籍。相视一笑,透露出我们心底的快乐。</h3> <h3><font color="#010101">静敏不停地给老师拨通一个个她熟悉的同学的电话。何老师不停地变换着谈话的内容。初六八热线像一股暖流,融融地流入在场的每个人的心中。怀念、问候、祝福,弥漫着充满欢快的小屋。</font></h3> <h3>早早备好了饺子馅。看着我们七手八脚地包饺子,何老师乐不可支。</h3> <h3>她深情地看着昔日的弟子,一再说:我们是在享受教师的红利。</h3> <h3>大伙儿给何老师敬酒,衷心地祝愿她老人家健康、美满、幸福、快乐。</h3> <h3>何老师深有感慨地说:新疆偏远艰苦。在新疆工作了几十年,退休了经常有学生来看望我们。来我家的学生,比我大学同学、这里的老师都多,他(她)们都羡慕我。这辈子,值了!</h3> <h3>各位老同学:你们的心意带到了,俺们的任务完成了。</h3> <h3>一桢发黄的老照片满载着何老师的豆蔻年华。</h3> <h3>这大概是何老师刚刚工作的留影吧?虽然久远,却依然留存在喀什二中人的心里。</h3> <h3>批改作业,专心至致。要对孩子们负责。</h3> <h3>查阅资料,聚精会神。功夫全在课本之外。</h3> <h3>终归故里。老师的精神、气色、兴致多好。</h3> <h3>腹有诗书气自华。饱学之士,自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风雅。</h3> <h3>您微笑着,静静地想啥呢?</h3> <h3>潜心研习书法。看看咱们的老师多用功。</h3> <h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h3> <h3>看何老师的表演该有多投入!</h3> <h3>旅途中,留一桢彩照作纪念。大红的T恤敞亮的心,如今老年人的底气——敢活100岁!</h3> <h3>这是去年十.一,何老师在天安门的留影。老人家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却竭力留给人们一幅慈爱的笑容,挥着手向熟悉并能看到这幅照片的人们致意。</h3> <h3>童心不泯,是何老师退休后最鲜明的特征。请何老师领颂,组织者真是慧眼识人。教了一辈子语文讲了一辈子课,区区小事,何足道哉。</h3> <h3>这是逛公园的途中,兴之所至也要来一首,亮一亮歌喉。</h3> <h3>哇! 何老师还会跳舞。一招一式,那么认真。</h3> <h3>居然还是领舞。何老师真是深藏不露,从来没有听说过,何老师会跳民族舞蹈。</h3> <h3>享受了音乐,锻炼了身体,创造了美,自然心满意足、开心快乐。</h3> <h3>与铜人合奏。那一定是天籁之音了。</h3> <h3>乘铜人拉的洋车。虽然不要钱,可是寸步未移呀!那也得坐坐。谁让没赶上那个年代呢?</h3> <h3>这是刘院长、何老师1992年的剧照。吃惊吗?</h3> <h3>八旬老人荡秋千。乐在其中。</h3> <h3>“您里边请”。何老师对这铜人,可真是情有独锺。</h3> <h3>何老师和儿子刘速的合影。母子情深,相依相偎。</h3> <h3>儿子年过半百,依然显得那么淘气那么聪明。有儿子的悉心呵护,妈妈自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h3> <h3>这是何老师的“专车”,徐徐地行进在北京的街头。</h3> <h3>揽人间挚爱,看云卷云舒。</h3> <h3>坐在中间的小不点,就是两位老师的儿子,就是推着妈妈遍览北京的刘速。</h3> <h3><font color="#010101">两位女士是一同进疆的老同学。知道留背头、不戴眼镜的先生是谁吗? 忽发善先生,喀什二中礼堂、人民广场毛主席像的设计师,和刘院长、何老师有着沧桑一生的友谊。</font></h3> <h3>大学同学。大学里的上下铺。真是难得。</h3> <h3>老两口活跃于社区引来电视台的关注。这不——登门采访。</h3> <h3>虽是初次登门,却有说不完的知心话。</h3> <h3>喏,电视台记者专访两位老人家。</h3> <h3>瞧瞧,老两口真的上电视了!</h3> <h3>瞧何老师高兴的! 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带来的小孙子吗?</h3> <h3>姐弟俩都是何老师的学生,携手探望老师,自是别有一番感慨。</h3> <h3>学生看望老师,为老师治牙。一技之长,给老师带去多少慰藉和快乐。</h3> <h3>学生看望老师,给老师作按摩。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展示了多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师生之情。</h3> <h3>学生看望老师,翩翩起舞。学妹:你可真会哄老师高兴!</h3> <h3>向学妹学习,向学妹致敬!</h3> <h3>看着新买的华为手机,穿着学生送的花棉袄,老人家心里乐着呢!</h3> <h3>风雨同舟几十年,相依相伴的一对老夫妻。笑立夕阳,阅历更丰。</h3> <h3>喀什市第29号结婚证。29号! 这简直可以留作历史文物了。喀什市的发展,正起步于这老一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的喀什人。这就是历史的见证。</h3> <h3>这是老师的结婚照,朴实无华又大放异彩。</h3> <h3>这大约就是定格在初六八同学心中的两位老师的形象。50年山水相隔,印象中的老师却永远是这个样,不会衰老、不会变模样。</h3> <h3>这应该是老两口参加演出的时候照的。刘院长一如既往地沉稳持重,何老师显得有些兴奋和激动。</h3> <h3>偶而走出通州区,在北京城里四处转转。</h3> <h3>这几幅照片当是老两口外出旅游的留影。一个前出探路,一个滞后随行,却都在尽情享受着周边的风景。</h3> <h3>刘院长难得一见地摆了个姿式,何老师“捧”出了一颗爱心。这似乎无意中透露出人间的一个秘密:男人渴望成功,女人渴望爱情。</h3> <h3>旅途难免糟心事,一笑置之。</h3> <h3>两位老人略显疲惫,可依然很开心。</h3> <h3>走完一段旅程,回到家中,看着自己精心栽培的花草,格外地舒心。</h3> <h3>永远拥有一颗年青的心。</h3> <h3>这天是母亲节,老伴为她送上鲜花。多么温馨浪漫的瞬间。</h3> <h3>瞧! 何老师高兴得合不上嘴。欣喜和满足漾溢在脸上眉稍。</h3> <h3>何老师老两口兴趣爱好广泛。喏,舞剑。</h3> <h3>舞扇。</h3> <h3>跳广场舞。</h3> <h3>闲暇时,何老师每天给老伴念手机微信上的信息。就像当年讲课一样,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一段小视频记载着何老师一会说东北话念东北的信息,一会用河南话念河南的信息,风趣幽默。</h3> <h3>去年十.一,何老师在天安门广场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