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游春散记-002武汉黄鹤楼

老韦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的武昌蛇山,是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近1800年间,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是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不可或缺并最为耀眼的记忆符号。黄鹤楼依山傍水,占尽形胜,景纳万端:优美的神话传说和历代不绝的名家赋咏,更使黄鹤楼,平添了诗情与浪漫,成为蜚声中外的历史文化名楼。 <div>  左图为“黄鹤归来”铜雕,位于黄鹤楼以西50米的正面台阶前的岩石之上,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龟蛇正驮着双鹤奋力向上,而两只亭亭玉立的黄鹤则脚踏龟蛇俯瞰人间。该铜雕、高5.1米,重3.8吨。</div> <h3>黄鹤楼以西为正,西方匾额为“黄鹤楼”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舒同所写。</h3> <h3>楼东篇额为“楚天极目”取自毛泽东词句“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h3> <h3>台阶前的黄鹤池人工喷雾,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铜雕忽隐忽现,栩栩如生,让人不知天上人间,飘然若仙。</h3> <h3>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吴主孙权为拱卫都城的安全,在蛇山修筑夏口城。城西南一角瞭望守戍的哨楼,是为黄鹤楼的前身。这一时期的黄鹤楼只是各派军事势力争夺的目标,其形象只存于典籍的片言只句中。</h3> <h3> 图为唐朝黄鹤楼模型。大唐盛世,黄鹤楼迎来了重大转折。它逐步由军事哨楼转化为观赏宴游的风景胜迹,尤其是宝历二年,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鄂岳沔蕲黄观察史牛僧孺对鄂州诚垣进行大规模改造,使黄鹤楼首次与城垣分离,成为独立的景观建筑。</h3> <h3>图为宋代黄鹤楼模型。宋代黄鹤楼已发展成建筑群体,坐落在高于城垣的高台上。整组楼群依山面江,富丽堂皇。南宋绍兴四年,抗金名将岳飞设帅府于黄鹄山下临江处。绍兴八年,抗金名将岳飞填写《满江红》词,抒发了请缨杀敌、收复山河的壮志豪情。</h3> <h3>图为元朝黄鹤楼模型。至元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至鄂,曾驻黄鹄山观览形胜。至正三年,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在黄鹤楼下修建胜像宝塔,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至今犹存。楼外丛山峻岭,彩云飞瀑,黄鹤楼宛如仙境,显然受到宗教的影响。</h3> <h3>图为明朝黄鹤楼模型。明代黄鹤楼大约被毁3次、修葺2次。黄鹤楼各次兴工不尽相同,总趋势是越建越高,越修越大。共同点是传统木结构,朱漆彩绘,外形望之笋立,主楼周边铺以亭台阁榭,环境雅致清幽。</h3> <h3>清代黄鹤楼经历了8次修葺活动,黄鹤楼影响更加扩大。光绪十年,这座历史上最后一黄鹤楼被大火焚为灰烬,从此消失100年。光绪十三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调任北京后,湖北筹资修建“奥略楼”纪念其政绩,成为黄鹤楼的替代楼阁。1985年点鹤楼重建修复,30年来已发展成融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于一体、拥有近80个景点的大型综合性园林,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h3> <h3>图为一层大厅镶嵌一幅高达9米的《白云黄鹤图》彩色陶资壁画,绘有黄鹤楼,白云江水,仙人横砍笛,骑鹤腾空,非常生动逼真。</h3> <h3>凭栏远眺,李白笔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情景已不可眼前再现了。因雾霾,崔颢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也只能凭空想象。唯有“黄鹤一去不复还,白云千载空悠悠”之意境尚能索绕心头。</h3> <h3>崔颢七律《黄鹤楼》状景如画,乡愁可掬,为千古传诵,被推为“七律第一”。黄鹤楼因此诗称为“崔氏楼”。</h3> <h3>传说大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看到崔颢的佳作,搁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曾写过不下五首与黄鹤楼有关的诗词,最打著名的是七言绝同《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气势磅礴,情景交融,与崔颢的诗同为人所称道,堪称珠联璧合,千古流传,黄鹤楼因此名气大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