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出生于川南名城宜宾市,一个普通却又传奇的家庭,因家里姊妹兄弟较多,生活过得十分清贫。现在许多人问我怎么学会音乐的,我只能告诉他们,其实真没有怎么学习,也许得益于祖辈的遗传基因。在我童年时食不饱腹,衣不暖身,家里面除了一支笛子,一把京胡就再也没有什么了。不像现在的孩子父母会买上各种乐器,送去各种机构进行培训学习。虽然如此,但家里仍然出了几个不大不小的人物,我和他们相比相形见拙,回到家中还有点不敢班门弄斧。由于我从小体弱多病,先天后天都营养不良,只是把各种乐器当做玩具一样去把玩,达到一定的难度后,脑子便会出现空白,很难使自己的演奏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p><p><br></p> <p> 我的父亲(祖父与父亲的社会角色基本相似)吹拉弹唱都会一些,并组织一邦人进行川剧演出,坐唱,队伍中生旦净末丑,各种行档,一应俱全。父亲主要做鼓师(相当于指挥),在宜宾小有名气。解放后,父亲被宜宾中元纸厂特招进厂,(看来特招这事古已有之,)并委以工会主席重任,后因毕竟不是当官的料,改做其他科室工作。进厂后组建川剧队伍,把厂里的业余文化生活搞得风声水起。</p> <p> 我的大哥从宜宾一中初中毕业后,被招进省歌舞团合唱队,这批人后来精减裁员各奔东西,但他选择仍留在成都四川剧场打工,和现代人相似,大学毕业后一般都不愿回原籍而留在大城市。在四川剧场工作三年后回宜一中读完高中,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把小提琴,临时练习了一下,也不知50年代的宜宾城,有谁能指导他小提琴进行练习,(我上初中时听音乐老师吴有德说,是他帮助我大哥练习的,这一说法我大哥并不认可)。上成都报考四川音乐学院,居然被录取了,那时的音乐学院招生名额很少,每年共收25名一个班,小提琴(二胡)专业也就5名左右。这应该算是爆了个大冷门,实现宜宾地区零的突破。那时我们家里连二胡都没一把,居然考进了音乐学院,接受到了正规专业化的音乐教育,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委属下的部队文工团。</p> <p> 我的大弟和我们几兄弟一样,到了当知青下乡时,(他是我们家唯一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才想起要拉提琴了。幸好有点特长,下乡半年后被宜宾县宣传队招回,(那个年代各县都设宣传队编制),并担任小提琴首席兼指挥。后来宣传队撤销,人员全部转入县氮肥厂,大兄弟最后提升为厂长兼书记,正值事业有成之时,不幸车祸离世,英年早逝。</p> <h3> 最后介绍我的小兄弟,初中毕业后开始学习小提琴,很快达到一定的水准,进入宜宾歌舞团,并练习钢琴,电子琴,合成器,后来就成了专职键盘手,兼指挥作曲。改革开放后,常走穴既当乐手,又当演出经纪人,组织各种演出活动,如到华戎酒店夜总会任艺术总监等等。另外也进行教学活动,宜宾师专的许多学生,都来拜师学习钢琴即兴伴奏。我们的家里衣食都难保证,更别说买钢琴了。小兄弟为了练习钢琴,只能到我一朋友家去练习,也无老师指导。经过他的刻苦学习,演奏技巧很快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即兴伴奏方面犹为突出,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基础。</h3> <p>宜宾市政府迎新年大型演出活动,</p><p>陈虹配器,指挥。</p> <p>我与小弟陈虹首次合作,兄弟几人天各一方,很少有时间一起玩弄音乐。</p> <h3> 我在初中二年级时,班主任李老师在班上动员大家,把家里的乐器拿来学习,这才让我有了玩弄音乐的冲动,家里只有笛子一支,只好拿来请教父亲音阶是怎么的,花了几分钟时间,掉头自己摸索去了。因各种因素,初中的学业几乎荒废,什么学校都未能考上。又是李老师遇到我二哥(也是宜一中李老师学生),建议让我去考文工团,我这三脚猫功夫连想都不敢想,但我二哥还是带我去让人看了下,文工团的人说成交,回去做家里的工作,想想不是我表演得好,是家庭的背景和声誉在起作用,别人把我当成了潜力股。不想回到家后又收到了成都石油机械学校的通知,最后选择了到成都发展这条艰难又曲折的人生之路。</h3> <h3> 我自进了工厂后,除了本职工作外,免不了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因改革需要,提前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本想在家看报,买菜,看电视,过上清闲的日子。后来有人“举报",邀我重出江湖,于是便重操旧业,一发不可收。先是跟着别人跑龙套,后来就不安于现状,组建自己的乐队,演奏自己的作品,实现曾经的梦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有了一至二个队伍,搞出了自已独特的风格,在业界有了一定的信誉和地位,常应邀出席各种商业演出和公益活动,深受观众的欢迎。经过多年的积累,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娱悦了自己,也娱悦了别人。</h3> <p>这是部分演出活动图片</p> <h3> 通过以上简单介绍,客观透露出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我们家里几乎没有乐器,主要靠借别人的乐器来练习。也无老师辅导,基本靠自己摸索。另外我们几兄弟并未从小学习,都是初中以后才开始接触乐器,不符合当前提倡的早期教育。虽然各方面的条件并不尽人意,却出了多个专业人才,我却成了站错队的人,进厂当了工人。只是小时候家中能看到父辈们相聚在一起,排练川剧,吹拉弹唱,锣鼓齐鸣,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也许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吧。</h3> <h3> 这是我根据彝族小调改编的器乐曲《快乐的啰嗦》。</h3> <p class="ql-block">这个是我改编的器乐曲葫芦丝与乐队《情深谊长》</p> <p>这是我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器乐曲《赶牲灵》</p> <p> 下面是我自己演奏,伴奏,制作的部分视频作品。</p> <h3>小提琴独奏《天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