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篇首的话<br> 生活是需要有仪式感的。我们应该学会使忙碌的生活不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也不止仅有黑与白,应该让生活充满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般色彩!亲自然访古迹便是一种追寻仪式感的极好方式,这种仪式感让简单的生活不再单调,好好享受点滴生活所带来的美好瞬间和感动……</b></h1> <h1> 本篇配曲为<b>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b>,配图为本人“五.一”小长假去汉阳赴宴途中手机拍片,文字则分享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凄美传说等,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关注分享!</h1> <h1> 这个“五.一”小长假有点特别,特别在于:<b>我居然未出行!</b>这也是我近些年来第一个未出行的假期了,似乎与我“<b>唯美景与假期不可辜负</b>”之座右铭相悖。原因嘛,即有工作方面的,更有亲情方面的。逢我亲姪女佳期有喜庆事,邀我去汉阳晴川欢聚,这可是我们梁家的大事,我怎能缺席!可我胸中那一颗不安份的行者之心,不时仍在因假期而窜动,令我多少有点忐忑心有不甘。</h1> <h1> 还是那句座右铭:唯美景与假期不可辜负!我以为,<b>诗不仅在远方,同样身边也有诗与奇妙之处。</b></h1><h1><b><br></b></h1><h1><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b></h1><h1><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br>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r>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b></h1><h1><b> ——唐代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b></h1><h1><br></h1><h1> 我好久未去过汉阳鹦鹉洲了,于是我早早出行,赴宴途中先访古探幽。</h1> <h1><b><br></b></h1><h1><b> 大多数成年国人都隐约知道一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凄美传说,可外地人鲜有知道这故事就发生在武汉的汉阳鹦鹉洲。本篇则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开始。</b>“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h1> <h1> 《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h1> <h1> <b>古琴台,</b>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古琴台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h1> <h1> <b>伯牙子期</b><br>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br>(注意: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因钟子期遇伯牙,后人就把遇和伯牙连在一起,称俞伯牙。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h1> <h1> <b>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b></h1><h1></h1><h1> 史载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h1> <h1>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br></h1> <h1>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h1> <h1>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br></h1> <h1>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h1> <h1>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b>古琴台</b>。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书中记载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b>伯牙鼓琴,志在高山,</b>钟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b>志在流水</b>,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h1><h1> 是啊,知音难求,<b>岳飞</b>深夜抚琴,却只能叹一声“<b>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b> ” 。</h1> <h1>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友情故事。 那我们今天来认识何谓朋友。 谈如何交友?其实朋友分多 种,患难之交、贫贱之交、忘年之交、有志同道合、情投意合、有两肋插刀、肝胆相照、还有狐朋狗友、酒肉朋友,当然也有狼狈为奸等。而高高在上著名的宫廷乐师伯牙与平凡普通的砍柴人钟子期,一份友情跨越贫富, 超越贵贱, 他们是交心知己。 中国人说:“ 为知己者死” , 他们就是这样。中国人对情怀的表露是含蓄的。诗人写诗托物言志,伯牙借物抒情。在琴声里表露的是高山一样的志向,江河一样胸怀。 可知音难觅,,曾经寻遍天下, 踏破铁鞋,无人能懂。 茫茫人海,我终于遇见了你子期懂我,所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h1> <h1> 距古琴台不远,有古楼台名<b>晴川阁</b>。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晴川阁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公矾上,与黄鹤楼隔岸相对,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因此被称为"三楚胜境"。晴川阁,又名晴川楼,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诗句。</h1> <h1> 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楚国晴川第一楼"冠誉于晴川阁是不为过的。晴川阁历史上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h1> <h1> 现存晴川阁景区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b>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b>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这里古色古香,蕴含历史的味道,静静的在这里享受一片静怡,和赫赫有名的黄鹤楼在人气上相差很远,但是却更加让人亲切。</h1><h1> </h1> <h1> 复建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其规制略有扩大,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其底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晴川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br> </h1> <h1> <b>禹稷行宫</b>(禹王宫),本名大禹庙,最早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1131)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h1> <h1> <b>铁门关,</b>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h1> <h1><b> 在清浅的岁月中,拥有一段平凡的人生,将旅途中的经历,安放在心中,用清淡的笔墨抒写自己的流年,看着走远的繁花似锦,不言执着,坐拥一季纯白,在岁月的素笺上轻轻描摹,微笑着收藏,简单且快乐着。旅行,有时是为一人,又或是为一处风景,而无论如何,我们都是为了愉悦自己的心灵而选择去远方流浪。</b></h1> <h1><b> 假如生命真的可以成为一首诗,我定会耗尽我全身的力气,让生活过成一句句最优美的诗句,把自已写在岁月的长长诗卷里。</b></h1> <h1><b> 谢谢关注分享!</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