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沙百里之遥,有张谷英古宅隐于深山,小力说去看看,于是便驾车乘兴而往。 <div> 山路弯弯十八盘,绕山佳景处处鲜,忽然大雨飘泼,轿车钻进雨帘,一道道雨柱倾泻而下,犹如无际的墙,围在四周,驾车冲进墙里,像穿梭在时间隧道,这是几维空间? <div> 俄顷雨住,世间如洗,云雾缥缈带来细雨如烟,略见青瓦白墙隐于竹下,松柏奇树兀立崖壁,顿感置身丹青水墨之中。 </div><div> 有知已伴行,攀古说今,海阔天空,心无羁绊,穷尽山重水复,来到先生门前。访者已是车水马龙,游人犹如过江之鲫,然则先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六百年前出去,至今未归。 </div><div> 张先生古宅果然不同凡响,崇山丛中一块平地,虽面积不大,却有龙形山脉可依,渭溪河水绕村,树木成荫,禾蔬葱郁,鸡鸣犬吠,一片昂然生机。一千七百余间明清古建筑连成一片,古宅,实为古村落。</div><div> 古宅户型别致,格局自然,随地形错落,倍显耕读文化之特证,傍龙山依渭溪,乃风水宝地,溪水绕村,百步三桥可通外,长廊相接,两千邻里家相连,六十二条巷道纵横交错,条条通幽处,二百个天井储水透光,家家“坐井可观天”,村里“天晴无暴晒,雨雪不湿鞋”,至今仍有张先生第二十六、二十七代子孙居住,户六百五十八,口两千一百六十九。 </div><div> 相传张谷英先生为江西人氏,与两位朋友西行寻佳居,至此而皆大欢喜,不肯前行,随定居于此而各谋前程。</div><div> 三人中一人谋官,一人寻财,唯张先生“耕读”为志,以勤劳耕作,奋发读书为律戒。六百年过去,谋官者无影,觅财者无痕,唯张先生由张谷英私宅变为“张谷英村”,继而演化出“张谷英镇”。一个小小的村落,科举朝代竞然考出过进士一人,举人七人,贡生以下不计,而今仍有在校大学生二百四十余人,博士生留学生多人。 </div><div> 张先生务农习读,堂前议国事,案头著文章,赤脚插禾苗,蓑衣钓寒江,子续六百年,二十余代亦然香火连绵,让人感受耕读文明之博大精深。 </div><div> 张家古宅与王家大院的恢宏气派相比,更显拙扑和田园气息,生气盎然,与苏州园林幽静典雅并论,则张家古宅乃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古朴无华。 </div><div> 张谷英先生不是历史要人,也算不上历史名人,为官不及张居正,为民未在桃花源,野居深山,鲜为凡人所知,何以让如此之多的外人,鞍马劳顿前来一拜?</div><div> 我非常厌恶把古迹作商业炒作,可是我何以忽然跑到此处,拜访一位前一天还不知姓甚名谁的张谷英呢?</div><div> 这应该是一种“缘分”,“缘分”是什么?我说不清,但我相信,“读万卷书必有圣贤赐教,行万里路可遇高人指道”,“缘分”会在你的努力中不期而遇。</div><div> 我认识张先生,是因为认识了小力。</div><div> 小力是谁呢?小力是一位被援巴烈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亲赴巴基斯坦,亲手为烈士盖上国旗的湖南伢子;一位想和我成为忘年交的年轻人;一位二十天前还不认识的陌生人。就因为他的一声“来我这里看看”,便千里迢迢赶来,和他一起拜谒张谷英先生。</div><div> 有的人在你身边一辈子,却始终走不到你心里,有的人在你眼前只“一眸子”,却刻到你骨子里。</div><div> 世界上美景很多,和谁去,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景致会大不相同,不和李白上庐山,怎么能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呢。<br></div></div><div><br></div> <h3>张谷英景区的大门,为收门票而建。</h3> <h3>村前小景1</h3> <h3>村前小景2</h3> <h3>耕读第</h3> <h3>入宅大门</h3> <h3>绕村渭溪水</h3> <h3>入宅第一进</h3> <h3>小巷</h3> <h3>小桥通村外</h3> <h3>天井里的小商贩</h3> <h3>天井隔门相连</h3> <h3><font color="#010101">仓库</font></h3> <h3>三近天井</h3> <h3>张家小姐的闺房</h3> <h3>古床</h3> <h3>张家古董</h3> <h3>客人坐的椅子</h3> <h3>古色古香</h3> <h3>老屋</h3> <h3>天井</h3> <h3>特产豆腐渣干</h3> <h3>正屋</h3> <h3>天井里的储水池</h3> <h3>沿河长廊</h3> <h3>渭溪河水</h3> <h3>沿河老屋</h3> <h3>寻古</h3> <h3>等待张先生的归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