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砖片瓦都是诗”——汉口那些老建筑

嶸儿

<h3>  汉口的中山大道,拥有一百多幢堪称典范之作的近代建筑,特别是江汉路的英租界里,汇聚了各种风格的欧式建筑。对于一个老建筑发烧友来说,走进这片文化街区,欣赏这些或恢宏或别致或洒脱的百年建筑,是一场视觉艺术的盛宴。巡礼江汉路,感受建筑艺术之唯美和历史之厚重,由衷地赞同池莉所说:这里“片砖片瓦都是诗”。</h3><h3><br></h3><h3><br></h3> <h3>  由北向南沿中山大道逆行走向江汉路,首先看到的是东来顺饭店,绿色圆顶上的新月,不用看文字标识就知道是家清真餐厅。<br></h3> <h3>  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南洋大楼,门牌上赫然标示着它的建设年代,1916年。它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所在地。</h3> <h3>  接着向南,在江汉路上胜利街的入口,就看到了中南银行汉口分行旧址,是1920年代的欧式建筑。干净明快的色彩,三段式立面,拱形入口、半圆形阳台、直通天棚的立柱,所有元素都使得这座现代气息实足的建筑中透露着古典因素。</h3> <h3>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具有英式建筑风格的里巷街——上海村。里巷民居都如此欧派,可见外国势力对汉口的浸润程度。</h3> <h3>往前走是1923年建的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旧址。繁复的门楣、多层立体的曲线运用以及精雕细琢的装饰,由内而外散发着巴洛克建筑之美,而灰色石材的使用,既是欧洲建筑的基本材质,又于雍容华丽中透出典雅之气质。</h3> <h3>四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是整条街上具有特立独行风格的建筑。它是中国人自己在汉口建造的第一座钢混结构建筑,1936年它的建成,开创了中国人在汉口建筑史上的新篇章,我们必须记住它的设计师——卢镛标。</h3> <h3>这座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是台湾银行旧址,建于1915年。柱头上、门楣上方和窗框下方的装饰十分精美。</h3> <h3>永利银行旧址门口石狮腿上嬉戏的孩子</h3> <h3><font color="#010101">1916年建的日信洋行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江汉路开始的街角处是1928年建成的日清洋行大楼,楼顶部有古罗马风格的穹楼。</font></h3> <h3>江汉路1号当之无愧的是江汉关旧址。高大巍峨的石柱和敦厚的拱门,彰显着它曾经的权威(江汉关和上海江海关、广州粤海关以及天津津海关并列为四大海关)</h3> <h3><font color="#010101">从江汉路转到僻静的沿江大道上,有花旗银行旧址。一座可以用宏伟一词来形容的建筑,顶端“鹰”的标志,透露了它的身份。</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花旗银行对面是汇丰银行旧址,希腊风格的建筑掩映在一片绿意之中,在这些古朴典雅的建筑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艰难前行的脚步。</span></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江汉路昔日英租界的老建筑群中,在旧时光里与如烟往事再度际遇,我们触摸到寄寓在这些建筑之中的历史的灵魂。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走近它就是翻开了一段尘封的记忆,它跌宕起伏的命运见证着中国曾经的羸弱与动荡,也诉说着武汉昔日的岁月沧桑。</p><p class="ql-block"> 我们伫立街头已然站在了历史的余荫里,于时光:依然"花开未老人年少";于人事:滚滚长江东逝水,"已是顷刻光阴都过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