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阊门是我的“根”

王老师

<p class="ql-block"> 已建有2500多年历史的的阊门,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悠久的城门楼。多少次战乱,多少黎民百姓遭难,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阊门记载了多少人的血泪故事⋯⋯任凭城头变换大王旗,朝代更迭频繁,人们记住阊门,阊门仍然保留着2500多年的姓和名。</p><p class="ql-block"> 阊门是苏州建造得最为宽阔高大的一座城门,它的位置处在城西稍偏北。古人把天地分为八个方位,分别和天上的八路天风相通,这路天风,是最重要的,叫做阊阖风。由于通天气,可以得到天神的保佑,所以就起名叫阊门。而且,吴国的战略目的是与楚国争雄,故而又叫破楚门。在城门上建有高楼阁道,巍峨雄丽,高悬“气通阊阖”四字大匾。早在唐朝,苏州的物产和经济就在全国首屈一指,因五个运河码头相聚之处,称为"五龙汇聚",五条河口流经此地,阊门就自然而然发展为苏州最繁华之地。</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称之谓:"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就是指苏州风水最好的"阊门"。</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州阊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展览会拍摄)</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州阊门钓桥头</p> <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是指阊门。</p> <p class="ql-block">  晚清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和最有影响实业家盛宣怀,就是苏州阊门留园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朱元璋将江南数十万百姓强制迁往江淮。而苏州阊门成为移民后裔们心目中的"根"。在苏北,几乎所有的当地人都会把睡觉叫作"上苏州"或"上虎丘"。同样,在这些地方大概有70%以上的居民,自称祖先在元末明初来自苏州阊门,他们之所以把睡觉叫作"上苏州",是因为希望能梦回故土。为何江淮上千万人都说自己的"根"在苏州阊门?阊门承载着太多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明朝皇帝下令官方组织的强制移民"。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十四引凌兰孙《凌氏谱》:元末,张士诚据有吴门,明主百计不能下,及士诚兵败身虏,明主积怒,遂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这一说法认为,朱元璋是为了报复张士诚,而对苏州百姓实施了惩罚性移民。元末明初,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江淮扬盐等地都有阊门移民后裔。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来氏、周氏、姚氏、扬氏,泰县之葛、徐氏等,即是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名士,其祖籍均来自苏州。</p><p class="ql-block"> 曹树基研究移民史:调查苏北的10个县:大丰县的18种族谱中,有14种明确记载祖先于元末明初从苏州阊门迁入;宝应的"朱刘乔王"四大望族,皆自称是明初从苏州迁入的;民国《泗阳县志》记载,县内的席唐吴朱四族,明初分别从苏州的东洞庭山、昆山、吴县枫桥等地迁入……"在纵横数百公里范围内,大批苏北人异口同声地说祖先来自苏州,我们推定移民们即使不全是来自苏州,那至少也是苏州周边江南地区。</p><p class="ql-block"> 明初从江南迁往江北的人口约有40多万,阊门邻近京杭运河,是古代江南最重要的码头之一,江南去江北,阊门无疑是非常理想的出发地点。而这样由官方组织大规模人口迁徙,组织者自然先要集中被迁之民,登记造册,编排队伍。由于阊门所处的交通位置优越,具有东南西北的客、货、官运的五个码头。官方也很自然地在阊门附近设立专门机构,办理有关移民的一切公务。而阊门外有寒山寺、西园等大寺院,有条件临时安置来自苏松杭嘉湖五府众多的被迁之民,阊门一带也就很自然地成为移民集中地。</p><p class="ql-block"> "对于背井离乡的移民们而言,阊门是他们在江南的最后一站,这样,这座城门就成了寄托乡愁的象征。"葛剑雄教授认为,江南移民后裔都说自己祖籍阊门,这一说法因为阊门的名气极大,很多不知祖籍何处的移民后裔们,便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集体附会"祖籍阊门。不管怎么说,苏州阊门已经成为江南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根,这充分彰显了苏州文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移民的根",心情极度压抑。历史上,汉唐时期向西北和东北、新罗、高句丽大量移民,大槐树下的移民,洪武年间的阊门移民,苏联強制押送西伯利亚的移民,战争年代的难民,中原百姓闯关东,上山下乡运动的移民,干部去五七干校的移民政策等,都包含着强制的、被迫的形式来改变本人的生活方式。移民一般都是强制或半强迫地、被动无奈的迁徙。有的为了生存活命,有的为了解决饥饿。或是改造,或许是再教育,或者说是考验等。说法不一,万变不离"移民被迫搬迁到另一个地方"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每年每月每天都有大量移民后裔来到石碑前瞻看。几年前,我曾看到一对白发老人,眼睛中含着晶莹的泪珠,还用苏北话,一字一句地含碑上刻的记载文字。我不知老人家是哪一代的后裔?祖先哪年从阊门迁涉而去?我感到许多被移民的人都有不平静的诉说。我能感受到他们心灵深处的"痛",也看到老人家泪珠里的"疼"。哎,呜呼哀哉!</p> <p class="ql-block">余光中《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 </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头 </p><p class="ql-block">母亲在那头 </p><p class="ql-block">长大后 </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头 </p><p class="ql-block">新娘在那头 </p><p class="ql-block">后来啊 </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p><p class="ql-block">我在外头 </p><p class="ql-block">母亲啊在里头 </p><p class="ql-block">而现在 </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头 </p><p class="ql-block">大陆在那那头</p><p class="ql-block"> 释义: 余光中的《乡愁》体现了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内心的思国爱乡情感。用"邮票 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用 坟墓 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 船票 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 海峡 测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这是深沉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 乡愁 有了更明确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移民沧桑。明朝时为了解决大批军队的军需问题,在陕西等地实行"食盐开中"政策,茶叶、盐等国家统管和物品得以流动,陕西商人与藏族同胞做生意,民间称为蹚古道的交易场所。 蹚古道早期也是极为艰辛的,有的为了赚钱而丢命的也不少,有人为了活命出去闯荡江湖。历史上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都是悲伤的移民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根!寻根。包含着乡愁、思念、惦念、怀念、遗憾、绝望、迷茫,我看大多数人是一种痛,无力回天的心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是一种悲伤的痛苦,寻根祭祖也是一种祭祀或者弥补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身在异乡为异客。漂泊50多年的我,到阊门寻"根",这个根也是我出生、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寻根溯源,这是我出生、童年与少年时代的记忆。这个二层楼,是父亲解放前到公私合营前经商的地点之一,二楼也是我出生的地方。如今我已进入"七十古来稀"的最后时光,寻根也算中国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吧。</p><p class="ql-block"> 从此,家乡成了回不去的故乡。何处是家乡的根?何处是我的根?在记忆逐渐模糊起来,我逐渐会将家乡、故乡人和"根"遗忘了。尽管家乡繁华依旧,然而家乡的根,已经不属于千里之外的我。从此他乡是故乡⋯⋯。</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阊门河边,还是那么平静悠扬,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这儿,是我孩儿时代光屁股嬉水游泳最开心的地方,追逐船儿泡在河里玩得不亦乐乎⋯⋯现在己经物是人非了。</p><p class="ql-block"> 苏州最悠久的阊门。尽管故乡繁华依旧,然而故乡的"根"已经不属于千里之外的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