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老街 寂寞的往事

举举

<h3>文字:举举</h3><h3>图片:举举 梦临</h3> <h3>桂阳州北樟市墟上有一条古老街道,它既不临山也没背水,只是以集市为中心向不同方向延伸,长约二里,宽仅有丈余的小街。沿着民居走向而延伸的街道,基本是水泥路面,两旁或铺面或住房,抑或穿插了数条巷道,悠静,而又绵长。</h3> <h3>很喜欢这条老街,常常去老街走走、看看,聆听岁月刻在老街的声音,一首曼妙而婉柔的乐曲,欣赏时光走过老街留下的沧桑,带着厚重和底蕴,每次来,都有些如醉如痴,留恋忘返。喧嚣而忙碌的日子里,那抹思念总会随着风,飘落在老街,最柔软的幸福,其实,也是心中最温暖的记忆。</h3><h3><br /></h3><h3>小时候,常从此路过,嬉戏于此。儿时的老街,似乎随时都清新又充满着浓浓的的人情气息。春天,细雨落在脸颊,还有丝丝凉意,春风里吹着淡淡的清香;夏曰波光粼粼,是孩童午后的诱惑;秋天的树叶,一片片飘零,𨚫飘着未来的梦想;冬天的老街,寒冷的吹着北风,却丝毫没有影响到邻里间端上饭碗就互相串门,饭上时不时的冒着丝丝热气。记忆中的老街,像善良的母亲呵护着,莽撞在童年的孩子。眨眼间,孩子长大成人了,老街似乎进入了迟暮的老人。老街两旁的青砖灰瓦里,写满了蹒跚而行的沧桑,逐渐荒芜;闲置的磨盘,谁来转动他的人生;街边的樟树,终究没走到属于他的轮回。</h3><h3><br /></h3><h3><br /></h3> <h3>七八十年代,作为政治中心的镇政府搬迁到远离集市的山头,作为经济中心的集市也搬到了老街的尽头,慢慢的,老街的居民建了新房安了新家渐渐的搬离了老街,从此,老街变得寂寞了。孩子的欢声笑语,朗朗的读书声,不知落寞在何时,仿佛迟暮的老人,只是渴望沉沉睡去。老街空了,人走了,再也回不去的时光。</h3><h3><br /></h3><h3>因为老街不断向西向南延伸,从此也就分段命名了。以老墟坪(现下里街老戏台处)为中心,向西,叫西外街,上了坡,叫上里街,而老墟附近,从此就叫下里街,老街叫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也叫出了不一样的岁月,空空的老街,在回不去的时光里,落寞的老去。</h3> <h3>对老街特别的情愫,也成为最想执笔写下的时光;很久以来,他的片段充盈着记忆,不曾忘却。因为拍摄,让老街和我定格在那美丽的一瞬间,即使老去,也带着灿烂。</h3> <h3>老街还有人孤独的坚守着手工豆腐坊,用本地特有的清水,加入祖传的手艺,就这些神奇的豆腐布,做出的豆腐嫩滑爽口,老板娘人称&quot;豆腐西施&quot;,在当地名声远扬。</h3> <h3>手工抖出的糯米糍粑,或煎或煮,吃来油而不腻,算是老街特色小吃,只可惜,这种手艺都快失传了,也许过若干年,再想吃糯米糍粑,只是回忆罢了。</h3> <h3>老街往事</h3><h3><br /></h3><h3>樟市其实叫樟树下,知道他历史的老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却不知所以然。一直以来,樟市的中心在舂陵江边,在沿河文明繁华的时代,樟树下是偏远荒凉之地。乾隆年间,附近几个大姓村民为方便购物,在此处搭建戏台,空坪四周栽种樟树,商人们便在樟树下摆摊设点,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四方商家逐渐定居于此,樟树墟慢慢名声鹊起,樟树下,这个因交易地特征而定的地名,被叫了两百来年。1949年南下部队和平解放了桂阳,并组建同德区,治所在瓦窖墟,五十年代末,乡政府、卫生院、粮站等所有机关单位基本全搬到樟树,并把樟树改为樟市人民公社,由此樟市便成了所有人的称呼,同时很多80岁左右的老人虽是樟市学校毕业,母校却是在瓦窖墟边东湖观里,而那里,如今只有一片水面,一切都淹没在水里悄无声息。</h3><h3><br /></h3><h3>樟树墟交易的一种重要的土特产是本地的旱烟,宣统年出生的祖父老爱说他去州城和樟树墟卖旱烟的经历,如今祖父早己不在了,而旱烟和旱烟的故事,却永远不会忘记。其实,桂阳种烟历史悠久。烟草从吕宋岛(今菲律宾)传入我国福建、广东一带,时在明代末期。之后不久,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桂阳舂陵河沿岸的樟树下至长江圩一带就已开始栽培晒烟(又称旱烟、土烟),所以说桂阳烟草史几乎与全国烟草史同步。至清光绪年间,烟草种植已遍及全县各地。烟叶除自吸之外,尚有少量外销郴州、常宁、衡州等地。</h3><h3><br /></h3><h3>时间总是流逝,戏台一直演译着不同的作品,咸丰年间有一位正五品朝庭命官李启诏,𨚫因为这戏而命丧樟树。州志记载:咸丰二年五月,广西乱民洪秀全杨秀清自宁远东走,过篮山不攻城;取嘉禾陷之;遂破桂阳州城,留三曰去。贼未至城,知州李启诏走避村野,闻民间飞语,恐惧,至樟市墟,投水死(墟西侧水塘)。启诏前莅衡阳,有能名,在桂阳州,盗贼闻风远迹,夜不闭户;然颇有酷刑,致民怨。其出走,携西洋银钱数百枚置马后,所至辄弃掷,以止追者;绕道,逃至樟树墟。墟民于戏台方赛神歌舞,观者数百人。俄有呼者曰"贼至矣!"众欢叫。启诏惊,惧民图己,投水死。</h3><h3><br /></h3> <h3>时间总是表面上安祥的流淌,却在暗流涌动中演绎出来一些风云故事,老街的过往里,也曾出现过风云人物。</h3><h3><br /></h3><h3>&quot;调皮螺子&quot;,便是其中之一,关于他的故事,似乎带有一些传奇。他生于民国初年,长于乱世,四十年代,小日本犯我中华,屠杀我族,甚至侵犯到了老街,调皮螺子年轻气盛,与村民合力诱杀数个日本鬼子,可谓正气凛然。</h3><h3><br /></h3><h3>他一生尚学,做蜡烛、包子、麻花、面酥糖,好多好多……对中药材也有很深的研究,对待人生非常积极,他最大的成就也许是创造出了老街独特的面条,让老街人至今难忘。记得小时候,母亲会叫我挑些麦子,到调皮螺子那&quot;告&quot;面(一斤麦子交换六两面),印象特别深刻。</h3><h3><br /></h3><h3>他晚年命运多舛,因为&quot;成份&quot;不好,多次被批斗游街,可谓晚景凄凉。改革开放后,多次上访终得平反昭雪,又因出色的商业头脑,让&quot;成氏面条&quot;风声水起,声名远扬。他致富不忘乡亲,八十年代,曾捐款一万,为学校修路维护,谓之行善积德。</h3><h3><br /></h3><h3>如今&quot;调皮螺子&quot;早己作古,所有的一切似乎都烟消云散,唯有那小时候吃过的面条,那个土面,淡淡的麦香,己经只是回忆了。调皮螺子,一个遥远的传奇,也渐行渐远。</h3> <h3>曹振光,湖南省财政厅退休干部。 1965年8月,他正在湖南财贸学院读书,一场席卷全国的"社教"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他所在的大学停课,全班同学被编入省委农村工作队,与广州军区政治部工作队、战士话剧团、县委工作队分配到桂阳县樟市公社东交大队,在那里工作了一年时间,而他们的驻地便是下里街。2013年,他与几位同学相约来到桂阳,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怀旧之旅,重游故地,收获浓浓乡情见证了美丽樟市。古稀之年,再走年轻的路,𨚫发现老街街口恍如隔世的风景,一座雄伟的石质牌坊拨地而起,彰显了老街今时今日的不同文化风貌,留给了曾经的游子不断的唏噓和感慨。</h3>